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10-19 00:00:00邓才习
求知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经验性、问题性等特征。因此,在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时,要采取适于成人、问题导向、基于经验的培训方案:高度重视教师主体性,激发参培动机;找准教师实践问题,明确培训需求;发挥教师自主能力,共制培训方案;分层分类组建学习共同体,强调社会性学习;关注教师工作情境,组织实际培训;重视教师实践经验,开展案例教学,以提升培训实效。

关键词:成人学习理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邓才习(1971—),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师培训中心。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与能力发展以及支持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1]。自2013年以来,教育部实施了两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成效显著。但是,总体来看,当前中小学教师仍然存在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信息资源获取及建设能力薄弱、数字化评价及学习支持策略匮乏等诸多问题[2]。因此,如何优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到2.0水平,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一)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媒介,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大量的数字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为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借助大数据,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诊断,进而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作为未来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真正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3]。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和传统教学相比,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师生的互动形式也更加精彩。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本缩放、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空间影像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形成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助力教师进行教科研与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信息技术手段多样,功能强大,对于教师进行教科研与课题研究意义重大。以往教师在实施问卷调研时,往往受限于调研范围,只能对少数人员进行调研,所得统计结果也受限于地域性,难以全面分析问题。而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实现跨区域的调研统计,突破地域限制,获取更广泛、更全面的数据。可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成人学习理论的源起、发展与特征

(一)成人学习理论的定义

情境学习理论提出,个体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4]。非正式和偶发性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学习的核心是日常经验,是指个体在非正式学习之外的学习形式[5]。成人学习理论强调成人学习者在已有的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地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困难,以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生活质量[6]。

(二)成人学习的特征

1.主体性。诺尔斯认为,成人的学习具有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他们愿意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并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需要怎样学习才能达到目标。这种学习是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二是他们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丰富的个体经验,能根据自己的认知体系和实践经验,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并根据学习情境和资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三是他们具有主导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自我约束性,能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负责。

2.社会性。诺尔斯认为,成人的学习具有更强的社会性。一方面,成人乐于学习那些与他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旨在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从而在社会场域中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成人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在学习共同体中与其他成员协作实现的,是一种基于共同体的自我导向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通过与有相似境遇的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获得应对新情况的知识与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与经验付诸实践,实现真正的学习。

3.经验性。诺尔斯认为,成人的个人经验是其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是“活的教科书”。如果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忽视自身的经验,就会游离于学习之外,难以真正进入学习情境中,最终仅仅是一个边缘学习者,而不是真正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4.问题性。诺尔斯认为,成人非常注重学习的效率和成果,他们衡量一项学习是否具有价值或意义,主要依据是这项学习能否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学习成果能助力解决问题,他们就认为学习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进而乐意参与学习,并付出努力。可以说,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成人学习的核心驱动力。当成人遇到无法通过已有经验或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会引发他们对既有知识和经验的质疑与反思,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参培教师的主体性被遮蔽

教师是成人学习者,其学习是一个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一个积极的学习主体存在的,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必须基于教师主体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和主体能动性,同时鼓励教师明确自身学习需求,设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但是,从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模式来看,现有培训项目大多是自上而下组织开展的,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政策制定、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方式选择;而培训机构则负责课程设计和专家选择。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主体性被遮蔽。此外,大部分教师的学习动机主要源于外部因素,如有的教师是遵从国家提升计划2.0的要求,有的教师是为了职称评定或职务晋升,有的教师是为了完成绩效目标等,其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较弱,学习内驱力也未能得到充分激发。

(二)培训内容与主体需求存在偏差

培训者的知识、能力、工作环境和实践经验以及学习动机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特别是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尤其突出。反观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各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存在一定的趋同性,较少考虑参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即便部分培训机构考虑到了教师的需求,但由于当前的培训普遍采用大班模式,班级人数较多,加之培训经费、场地相对受限,导致无法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学科教学,实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然而,当前的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在内容上较少考虑到学科因素,在涉及多学科教师的混合培训过程中,培训专家多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较少具备学科教学背景,因此无法结合具体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指导。

(三)培训过程对情境经验观照不够

成人的学习往往是基于一定的情境,与自身的经验密切相关的。但是,当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大多源于管理者的决策或培训者、外部专家的经验总结,缺乏与实际教学情境的紧密结合,较少考虑教师的工作情境,特别是对具体学科特点及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考量不足,培训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同时,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大多是针对教师个体的培训,重点考虑教师个体的能力提升,较少观照教师所处工作场域即所在学校的实际需求,导致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与学校的需求脱节,使得教师在培训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环境中难以得到实际应用,学用分离,无法促进教师及学校的发展,培训成效难以体现。

(四)培训形式缺少互动交流

成人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在协作中实现的。反观当前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形式上还是以专题讲座为主,尽管也融合了如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交流讨论等培训手段,但都只是点缀[7]。培训方式往往采用统一的讲授模式,专家讲、教师听,理念培训多于技术辅导。此外,单向的知识灌输多于互动交流,使得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与获取的状态。作为培训的主体,教师较少有机会能与专家交流互动,教师之间也较少有协作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导致培训内容缺乏多样性和个性。

四、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

1.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学习基本的电脑操作、办公软件和教育技术工具的使用等知识。这些培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培训部门在开展培训之前,应通过调研等形式了解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信息技术应用难题,特别要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以及遭遇的技术困境,并对这些问题、需求和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和诊断,准确把握教师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找到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作为制订能满足教师需求的最佳培训方案的有力依据。

在制订培训方案时,要特别关注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分层分类构建学习共同体。一是根据教师所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分层,使信息化教学条件相近的教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以合理利用资源,并促进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按教师从教的学科进行分类,使同一学科的教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重点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根据教师的信息技能实际水平进行分层,使水平相当的教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学习或高水平的无效学习,提升培训实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有效解决培训过程中教师个体被孤立、被隔离的状况,为教师提供更多社会性交流的机会,也更容易组织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实现真正的社会性学习。

2.教师应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在完成培训后,积极将所学的信息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现有的教育软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作。通过实践应用,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教师应持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教育软硬件的应用。教师可以参加相关的教育技术研讨会,阅读专业书刊,以及加入在线教育社群,与同行教师交流经验、共享资源。通过持续学习,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4.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和资源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例如:①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参加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了解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②教育应用软件。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育应用软件,如学习管理系统、教育云平台、虚拟实验室和创意工具等,来增强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③社交媒体和博客。教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与教育相关的博客,与其他教师和专家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资源,获取最新的教育技术动态和教学方法。

结语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教学方法和设备日新月异,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这些变化,并利用好新的教学方法和设备来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墨守成规、闭门造车。如果教师不肯接受新鲜的事物,不愿意去了解当下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其教学就会停滞不前。幸运的是,当前网络环境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与交流。通过持续学习、实践应用各种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教学挑战。这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4-05-08)[2024-04-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170123.html.

[2]唐烨伟,范佳荣,庞敬文,等.人本服务理念下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精准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13-119.

[3]王杰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三个层次: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22(6):1-6.

[4]齐春燕.基于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理论新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4):144-146.

[5]雪伦·B.梅里安.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黄健,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梁好翠.情境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涵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75-177.

[7] 高玉旭.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路径探析:基于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3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