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微主题教学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实践

2024-10-19 00:00:00廖莉
求知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分析了微主题教学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将微主题教学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结合的意义,而后以《西游记》为例,阐述“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微主题教学的实践路径,指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精选主题、开展活动、完善评价等方式落实语文名著微主题教学,从而提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双减”;微主题教学;名著阅读;《西游记》

作者简介:廖莉(199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中考的实施,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若只停留在浅层的简单导读、完成相关练习以及重复单调的识记训练等方面,就会束缚学生思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感受优秀文化的精髓和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探究高效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找到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的可行路径,是“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的课题。

一、微主题教学与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特级教师窦桂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索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去解决一线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主题教学的概念:基于语文教材,从文本言语的内容和形式中获取有助于儿童生命成长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并将这一体验与寻找的经过称为“主题教学”[1]。

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具有集聚、统摄教学要素的功能。主题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确切的主题,进行阅读、讨论、练习,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品质,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

微主题指细小、细微的主题。微主题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切口小。教学内容更为聚焦,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且易实施。二是灵活性强。教学时间可以随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而且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过于强调知识的覆盖面,教师可以根据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学生知识薄弱点、易错点、易混点入手,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将其作为突破的核心点或拓展点进行教学。三是实用性强。教学活动围绕微主题而设计,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链探究、任务单驱动等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进行深层的学习体验,发展思维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板块,旨在落实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名著,掌握阅读方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果学生仅仅以提高考试成绩这样充满功利性的目标作为名著阅读的动力,必然会摧毁深度阅读的可能性,陷入千篇一律的阅读套路中,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名著阅读的兴趣,也无法深入作品内里,品味优秀文学著作的独特魅力。借助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认识能力,增强语感,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在名著情节与主旨情感的感染下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将微主题教学用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是顺应“双减”和新中考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有益于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就某一微主题与名著进行深度交互,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基于微主题教学的《西游记》名著阅读实践

《西游记》作为脍炙人口的名著,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生动鲜活的形象,给人物设置了重重磨难,情节跌宕起伏、脉络清晰,大量运用口语、方言、俗语,巧用成语、谐音,营造了浓郁的社会生活气息,具有独特的文学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西游记》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板块的推荐书目,通过阅读《西游记》,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以及明代独特的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而且能修身养性、健全人格、获取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主题教学的方式开展《西游记》阅读教学,从微小处落实新课标中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精选主题,细化教学目标

开展《西游记》微主题名著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微主题进行恰当的选择,这关系到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多方面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教师可以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这一要求出发[2],结合教材中“名著导读”板块提及的阅读策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整体构架、语言的细微之处、主题思想、阅读策略等角度确定《西游记》微主题名著阅读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这部经典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设置微主题。一从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典型事件来品味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等人的性格特征。如以“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为微主题,引导学生从孙悟空在去西天取经路上的变化品析其人物形象。二从一个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情节入手,如以“趣谈《西游记》的‘三’”为微主题,引导学生梳理《西游记》中与“三”有关的情节,总结出小说中“三”的作用。三从意蕴深刻的主题思想入手,如以“踏平坎坷成大道”为微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坎坷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原因,挖掘《西游记》的精神内核,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汲取精神力量。四从语言的细微之处入手,如以“赏诗词,话西游”为微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中的山水诗词、人物诗词和打斗诗词,以解读诗词为抓手,深入原著,最后进行主题升华,阐明阅读诗词就是找寻自己的过程。五从推及一类书的阅读策略入手,如以“从精读和跳读看三调芭蕉扇故事”为微主题,以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为微例,教授学生如何赏析精读片段以及如何跳读。

(二)设置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1.问题链

问题链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而设计的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3]。合理运用问题链,可以为学生创造思维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学习知识”这一台阶跃升至“提高能力”这一台阶,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及其启示,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孙悟空的成长分为几个阶段?孙悟空是如何逐渐成长起来的?孙悟空的成长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基于此问题链,教师可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西游记》中找出“悟空之泪”出现的场景并进行分类整理;根据《西游记》的某一处情节,联想与想象当时孙悟空的想法,设计孙悟空朋友圈,并结合相关文本解释理由;开展“成长与磨难”主题交流会,并将其作为专题探究成果展示的平台。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可以参与相应的学习活动,运用跳读、精读和捕捉闪回的阅读策略,简要梳理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同时从名著联系自身,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论获得的启示。

2.项目化

夏雪梅对项目化学习的定义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4]。项目化学习倡导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关注学习全程的评价,与名著阅读有着较高的适切性,能助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将项目化学习运用于《西游记》微主题名著阅读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真实学习,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发展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实现深度阅读。教师可以“创作一本《西游记》导读书”为项目,引导学生梳理西游故事的大致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西游记》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完成以下活动:设计包含导读书名称、图案、腰封等要素的封面,并说明设计意图;为导读书“情节梳理”章节绘制西游路线图,撰写故事梗概;为导读书“人物形象”章节做主要人物介绍,总结人物形象特点;在导读书“艺术价值”章节,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提炼《西游记》的艺术价值。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逐步从较为简单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分析深入多元主旨和艺术价值的探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著作,而不是仅着眼于烦琐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

3.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指学生围绕一个核心任务,综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探索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活动[5]。将任务驱动应用于名著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实践的过程,明确阅读指向,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助于减轻学生畏难情绪,让阅读过程变得顺畅,提升学生的古典名著阅读质量和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从任务驱动视角出发,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任务驱动学生:谈谈悟空,梳理人物经历,以“悟空”这个名字为线索,了解孙悟空不同时期的经历;品悟悟空,探究人物性格,通过师生共读和对话,了解悟空由“贪”到“空”的性格变化,体会人物形象;换位悟空,思考人生,映射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磨难。以上任务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反复在文本中“行走”,加深对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获得认知升级和能力提升。

(三)重视学程,完善评价机制

在微主题名著阅读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发挥诊断、甄别、反馈、激励等多重功能,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正确引导学生,让教学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实现教学相长。

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整记录学生在学习任务中的整体表现,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态度等,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沟通、合作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有效反馈和指导。

由于《西游记》名著阅读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加之名著内容丰富,创作的时代背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阶段性阅读成果,做好《西游记》名著阅读过程的监控,确保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生投入学习任务前,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公布学习成果要求和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完善评价标准,共同完成评价量表的制订,还要告知学生在该任务中需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并做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阅读研究方向。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小组结合评价标准进行小组内的读前任务规划,从阅读计划、阅读态度、阅读笔记、阅读方法、专题研讨、交流展示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引导学生利用阅读监控工具,测评自身的阅读程度,获取多角度建议,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评价量表。总之,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名著阅读评价体系,有助于高效合理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提升学生阅读续航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完善评价机制

开展自我评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学生学习的自我内驱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我产生清醒的认识,在阅读中时刻监督自己,不断检测自己的阅读效果,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提升阅读效果。生生互评有助于营造相互赶超的积极阅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达到评价他人、审视自己的目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注重能力导向的评价,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提升情况、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价。教师正向激励的语言和中肯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名著的信心和改进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总结

在新课改和“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利用微主题实施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具体形式,围绕名著设置相关微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和精神价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丹丹.对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0-54.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0.

[5]张建强.浅析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