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在“三新”时代的融合探索

2024-10-19 00:00:00文明月
求知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在“三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迫切需要寻找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注重实用性、培养主体性和素养发展的教学方式,读写结合逐渐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读写结合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探讨了读写结合的应用原则,提出了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旨在丰富语文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三新”时代;高中语文;读写结合;融合教学

作者简介:文明月(1982—),女,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读写结合的理念早已深植于我国古代教育智慧之中,“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早就被视为读与写相互关系的睿智表述。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一理念在当代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成为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更是明确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强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还要积极尝试文学写作,以此提升审美鉴赏和表达交流的能力[1]。当前,教育界普遍认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结合的理念成为引领语文教育的共识。这一背景下,对读写结合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读写结合的应用原则

(一)以素养发展为本位

在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应用中,首要的原则是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明确要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78。因此,在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通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塑造积极的思维品质,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原则旨在确保读写结合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形成更为丰富、深刻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注重读写的实用性

在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应用中,注重实用性成为关键原则,受应试导向的影响,教师常常倾向于通过总结“技巧”来教授阅读与写作[3]。例如,为了应对阅读题,教师总结阅读技巧;为了应对作文,教师整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写作方式,并附带大量优秀范文。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取得成绩,但却难以使学生长期受益。读写结合的应用原则更强调实用性,追求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读写能力,教学目标不再是临时应对考试,而是致力于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在实际生活中可用的读写技能。这一转变强调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不仅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在未来面对各种实际情境时灵活运用语文技能,为其终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应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至关重要。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晰区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阅读和写作的活动,从而实现对文本更为个性化的解读,避免被“权威”所束缚。写作活动更是要强调学生的自主表达,学生的写作学习如果过于模板化、缺乏新意,他们将难以产生创作的兴趣,学习主动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让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和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者[4]。

二、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一)创建趣味读写活动,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创建趣味读写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

以《雷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话剧视频开展趣味性读写结合活动,快速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主写作积极性。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话剧的关键片段,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鲁大海与周朴园冲突”等,为学生创造生动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真切感受到主要人物的情感波动。当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时,二人之间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氛围,而当鲁大海与周朴园发生冲突时,紧张与激烈的情感交织在空气中。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浓厚兴趣。在情境中,学生不仅仅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而是亲身感受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起伏。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去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因为他们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索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透过观看《雷雨》的话剧视频,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更能准确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感知,学生得以在课文留白的部分展开自主创作,从而培养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当观看到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情节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两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感情。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留白的片段中,作者未明确表达的细节和情感。学生可以自主发挥,补充描述周朴园见到鲁侍萍时的内心活动,以及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态度。这种留白补写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情感描写的主动思考,锻炼他们对文字表达的敏感性。针对鲁大海与周朴园冲突的留白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冲突的根源、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展开对鲁大海和周朴园之间矛盾冲突的想象和描写。这种留白的创作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填补作者故意留下的空隙,以培养学生深度分析故事情节的能力。

通过留白补写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领悟到作者创作时的用意,更能在补充留白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作的能力。这种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他们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这种针对留白的写作锻炼,进一步巩固了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实际效果,为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二)剖析文章词句,探寻写作技巧,积累语用素材

通过组织群文对比读写结合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的词句,探寻写作技巧,并积累丰富的语用素材。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在教学《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同的文化心理范式。通过对比、剖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特点,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的文学美感。

以《故都的秋》为例。郁达夫通过纵深视角和丰富的意象描写,展示了故都秋天的浓烈、悲凉。作者通过描写秋蝉残生、槐树落蕊、冰冷秋雨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秋天的故都,感受那清冷而寂静的氛围。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突显了美感,为学生提供了深刻的文学体验[6]。相比之下,《荷塘月色》则运用“蓊蓊郁郁”“曲曲折折”“袅娜”“羞涩”“缕缕清香”“脉脉流水”“稀疏倩影”等词语,巧妙地渲染了清淡的月夜氛围,体现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愁云。通过对这些具体词句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通过群文对比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在深入剖析《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的同时,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感受不同文学风格的魅力。这样的教学策略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敏感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探寻文章意境,体会语言美感,提升创造力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探寻文章意境,体会语言美感,学生不仅能够在情境中感受文学作品的各种美感,还能通过创作的方式提升情感表达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

以《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古诗词情境,让学生在诗词的真实呈现中深刻感悟中国传统文学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地通过文字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而是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直接的满足。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呈现江水与大海连成一片,月光从海平面升起,照耀着江海、花草树木的景象,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连海平”“共潮生”“宛转”“无纤尘”“皎皎”等词,体味其中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改写诗词,将《春江花月夜》以散文、叙事文、诗歌等不同体裁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再现诗词的美感。如,学生可以通过叙述的方式表达月光照射下的江水如同涌动的银河,花草树木在月夜中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丽。这种改写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培养了学生审美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用不同的文体传达同一美景,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学生在直观感知文学作品美感的同时得以参与创作,提升了审美创造力。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又培养了他们对语言艺术的深刻理解,为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2]79。

(四)文章拓展阅读,分享阅读感悟,提高文化自信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在拓展阅读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可通过分享阅读感悟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兰亭集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影响,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深厚,提升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文化自信。通过深入分析《兰亭集序》的背景资料,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王羲之的生平故事,从而深刻体悟他在创作时所面临的历史环境和生活境遇。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历史之窗,让他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文化底蕴,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为他们的个人成长与人生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感分享活动。在读后感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表达对王羲之生死观的理解,更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用自己的视角去感悟生活和人生的真谛。通过与王羲之的生死观进行对照,学生得以反思自己对于生命的态度,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心灵共鸣。通过这样的分享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能将自己的体验与之相对照,形成独特的思考和理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更加自信地理解、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读后感分享活动,学生在感悟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文化自信,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注入更多文学的智慧和力量。

三、总结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读写结合对高中语文教学在“三新”时代的融合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教学实践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更加丰富和有益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祝旭.试论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2021(9):212.

[2]曹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新探[J].新课程研究,2021(29):78-79.

[3]张家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研究[J].科学咨询,2021(18):293.

[4]李正梅.读写结合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散文百家,2021(5):141-142.

[5]杨慧琴.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3(29):131-133.

[6]李伟.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