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提升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基于此,从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入手,简要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多角度研读、鼓励学生个性品读、鼓励学生想读等实践策略,旨在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简介:王艳艳(1978—),女,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初级实验中学。
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文学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过程缺乏积极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本细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注重指导学生深入文本,逐字逐句品味,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自阅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与美感。
一、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优化古诗词教学模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讲授解说的教学模式,先朗读古诗全文,然后逐句解释古诗的重点词的词义、同义句式、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过程较为枯燥。这种教学模式存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理解偏浅表层等问题。相比之下,文本细读教学模式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甚至是反复研读,探索古诗的语言韵律之美。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对古诗情景展开想象、对比、联想,进行多角度演绎[1]。这种模式可以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多个维度主动思考古诗的意境与寓意,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效果。
(二)培育学生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学审美情操
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经典古诗如《登飞来峰》《次北固山下》等,描写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细读这些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古诗语言,用心体会词句中的意蕴。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如对比、联想等,深入挖掘古诗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操,提高他们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促进他们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栋梁[2]。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印记。比如,屈原的《离骚》抒发了忠君爱国和坚持真理的气节;杜甫的《望岳》表达了中华民族崇高的山水意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典型作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启迪他们对中华传统精神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细读古典诗词要求反复咀嚼,甘于寂寞,这正是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民族气节,坚持真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缺乏自主性
当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解的模式,教师往往根据教材选择古诗,在课堂上解释写作背景和词句含义,分析语言特征。这种教学模式虽然直接高效,但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整个学习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氛围较为枯燥。由于缺乏讨论、兴趣引导等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古诗的意境之美[3]。
(二)课内课外衔接不够,学生文学实践不足
目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重视课堂解释,较少开展课外讨论交流、文学实践等活动。部分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少有机会通过诗词朗诵、创作等亲身体验活动来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此外,课内的教学内容与课外的延伸应用脱节严重,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古诗的文学价值。这导致一些学生对古诗的鉴赏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层面,缺少通过多种途径深入领会古诗意境的机会,极大地制约着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
三、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古诗词内容
在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文学修养水平进行自主阅读,初步感受和领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基本意境等要素。自主阅读是细读的前提,学生需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阅历,对古诗进行初步解读,领会作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4]。教师在这个阶段起指导、引导作用,要为学生提供可选文本,并借助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文本细读兴趣,为后续的深入研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并设计引导性问题,如“你们了解诗人李白吗?都学习过哪些关于李白的古诗词?”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会联想到以前学习过的《静夜思》等内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词风格,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对诗人李白有更为立体的印象。随后,教师可以借助电教设备,为学生展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内容,并结合诗中的字眼进行针对性提问和引导,如“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说明本首诗中的‘龙标’‘左迁’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以及课前预习的教辅资料,学生可明确这首诗的主题为送别友人,情感基调是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后不舍、惆怅的心境。最后,教师要以逐句解读赏析的方式,为学生解释这首诗的内容,帮助学生以现代语言风格的方式,理解作者表达送别之情的独特方式。这种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情感基调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古诗词文本细读的质量和效率。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研读,深入理解古诗词细节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过渡到文本细读的下一个阶段,即开展古诗词多角度研读活动,要求学生定位古诗词阅读理解的切入点,逐步分析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情感要素,体会作者在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文本结构上的独特手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古诗词细节的理解和认识[5]。
首先,在古诗词语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信息,通过仔细揣摩、分析,并将其置入古诗词的整体情境中,帮助学生提升古诗词的细读效果。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潮平”“悬”“阔”“生” “入”等关键词,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揣摩和分析,让学生理解“阔”是“潮平”的结果;之所以使用“风正”来描写高挂的船帆,是因为既是顺风又是和风,才使得船帆高悬;明确“生”和“入”的拟人化效果,进一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巧思。
其次,在表达技巧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定位古诗词中的用典、比喻、夸张、反讽、象征、动静结合等表达技巧,实现对古诗词情感内涵的深度解读。如,在教学《己亥杂诗(其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的前两句入手,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尝试理解作者寄托在文字中的离愁,重点结合诗中描写的夕阳西下的气氛,明确作者使用的渲染手法;随后,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诗的后两句内容,重点定位“落红”“春泥”两个关键词,分析作者使用的自喻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寄情于物、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最后,在古诗词结构研读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并体会古诗词中的起承转合结构,分析结构设计在传情达意上的独特优势,辅助学生对古诗词情感进行体悟。如,在教学《过故人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品诗中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结合首联中的“具”“邀”,了解“故人”与“我”之间的真挚情感;颔联则体现作者前往故人家做客时的所见所闻;颈联则描写主人和作者欢宴的真情实景;尾联则表现两人意犹未尽,相约重阳节再聚首赏菊的情怀。整首诗结构严谨,在描写内容和情感宣泄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促使学生沉浸在跟随作者感受田园风光的情境中,理解作者叙事、抒情的技巧,进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三)鼓励学生个性品读,体会古诗词意境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就古诗词内容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除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多角度研读,教师还需要结合个性品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古诗词情境中,形成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诵读的方式体会古诗词情感。诵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韵律及情感氛围。在重复朗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理解赋予古诗词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并让学生注意诗中哪些字的发音需要重点突出。在多次重复诵读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诗中描绘的沧海的气势磅礴,并逐渐融入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中。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将古诗词中简单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具体可感的画面。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正泛舟于北固山下,亲眼看到诗中描绘的宏阔景象:四野开阔,江面浩渺,春潮涌涨,青山相对,帆行江中。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能使他们体会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让学生在理解诗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品读,不能因小失大。在品读《过零丁洋》一诗时,学生如果只关注到诗人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来歌颂自己的坚强性格和矢志报国的决心,就会忽略诗人流露的过零丁洋时的彷徨、忧虑和悲愤等情感。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不能断章取义,以此体会诗人真正的情感。
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古诗词作品进行联想还原,将自身置入作者创作时的情境中,通过和作者开展“近距离对话”的方式,体会蕴含在古诗词中的深意[6]。如,在品读《江南逢李龟年》时,学生如果对李龟年的身份、诗词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就无法体会作者感慨世事变迁的情感。故而,在带领学生细读此诗时,教师需要借助电教设备,为学生讲解李龟年的身份背景,明确李龟年是开元盛世时期著名歌唱家的身份,点明作者在开元盛世时因才华横溢得到赏识的潜在背景,而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作者在江南和李龟年再次重逢,感慨于两人晚年的凄凉境遇以及时代的变迁,创作出这首经典诗歌,从而帮助学生从精练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的文学功底。
(四)鼓励学生想读,补充古诗词留白
中国古典诗词遵循“言有尽,意无穷”的创作理念,作品中往往留有意境的空白,以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教师应鼓励学生想读,补充作品的留白。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用意,分析作品中留白的文学功能,让学生理解留白能令读者在想象中理解古诗更丰富的意蕴[7]。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想象,根据自身理解补充留白细节。学生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合理想象和扩展。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想读心得,讨论不同想读视角。这可以展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适度想读可以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作品达成互动共鸣。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鉴于小令言简意赅的特点,该作品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天涯游子漂泊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留白联想,对小令中的意象进行联想,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具现化以环境的萧瑟寂寥衬托人物内心凄凉的画面,帮助学生品味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能够有效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开展古诗词有效性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能助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品味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古诗词的美,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汪声婷.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23(15):67-69.
[2]胡丽娟.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2(34):69-71.
[3]马玉兰.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2(10):145-147.
[4]胡宝香.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苑教育,2021(31):35-36.
[5]岳会丽.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5):62-63.
[6]王冬梅.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0,22(10):206.
[7]周星.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