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当代散文是高中语文课文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之一。但目前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还存在缺乏文本细读意识和策略的问题。文本细读是重要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丰富散文教学方法。分析了文本细读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在指出当前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可从文本的矛盾处、空白处、陌生处、重复处四个切入点展开文本细读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发展阅读能力。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彭明亿(1998—),女,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陈家春(1978—),女,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现当代散文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现当代散文具有意蕴深远绵长、情感细腻委婉、语言隽永含蓄的特点,指引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能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
笔者通过阅读并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关于文本细读与高中现当代散文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研究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虽然有相关研究已经将两者联系起来,但没有涉及文本细读的具体实施方法。此外,已有的文献多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展开研究,但新老教材收录的文章有所区别,因此立足现行部编版教材,将现当代散文和文本细读联系起来研究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从字面上理解即仔细阅读文本,所谓“细”,微也,有细微、细密之意,强调阅读文本时要认真、细致、专心,一字一句进行解读分析。文本解读源于语义学,语义学认为需要对文本的价值意义进行研究。孙绍振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中提出了文本细读的概念,指出可通过还原和比较进行文本细读,其中,还原法指还原语义和作品中的人物和景物,比较法则指通过抓住文本矛盾处,分析作品内涵[1]。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指出细读要全面,连标点都不能忽略并且需要有“一叶而知秋”的敏感性[2]。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中提到进行文本解读要寻找缝隙,所谓缝隙就是文章的留白之处[3]。窦桂梅认为文本细读需要立足教材文本,全面细致阅读原文,充分把握文本的“原生价值”[4]。
综上可知,进行文本细读最重要的是立足文本,找到切入点。正如王崧舟指出,文本细读是一种幸福的折磨、痛苦的享受,是幸福和痛苦纠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5]。找到文本细读的切入点的过程便含着一种“幸福的痛苦”。笔者尝试从文本的矛盾处、空白处、陌生处、重复处等四个切入点对文本进行细读。矛盾处,即文本中语义相悖或情感相反之处,它往往将作者的真情实感藏于表面冲突之下,深刻但易被误解;陌生处,即文本的反常化表达,细读之能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受,但要求读者对文字有极强的敏锐性;空白处,即作者留在文本间的情感空隙,耐心涵泳之有助于读者体会到文本的深长意味,但其不易被发现甚至常被读者一带而过;重复处,即文章语义或者情感重复处,于一咏三叹中现真情。
二、文本细读策略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学生文本分析能力
掌握文本细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本分析能力,避免“脱离文本过度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可以对文本做出分析和判断。可见高中语文课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评判能力,而掌握文本细读策略有助于学生发展文本分析能力。如,在《故都的秋》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细读矛盾处,探析“故都的秋”和“北平的秋”两种表达的差异,可让学生体会到“故”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情怀。总之,文本细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文本,避免脱离文本过度解读的问题,也能实现高中语文课标的要求,提高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质量。
(二)丰富散文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策略能丰富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方法,解决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宗白华提出,我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6]。将文本细读策略运用于课堂中,需要教师先和文本共振,这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共振。教学方法单一化其实就是教师没法和文本共振,对文本解读不深,这样自然难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深情”。文本细读策略本质是一把可以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文本的核心,与文本进行一场沉浸式交流,获得文本的真意。教学过程则是将这把钥匙郑重地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主动地与文本进行一场心灵的触碰。
(三)激发学生散文阅读兴趣
文本细读强调师生和文本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高中语文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阅读散文作品时往往会有独特的阅读感受,并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解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细读的切入点,放手让学生直接和文本进行互动。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那么,散文教学就不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品读散文的过程。
三、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问题
(一)缺失文本细读意识
缺失文本细读意识,是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部分学生缺乏细读文本的耐心和精力。基于高中生的这种情况,一些教师为求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针对每种文体的教学都形成了特定的模式,认为按部就班教学就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高中现当代散文意蕴深刻,不同文本的解读角度和难度不同,每篇散文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基于文体特点的统一教学模式会导致解读角度单一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发展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如果仅仅抓住“悲凉”的情感基调,笼统地把文中所有景物都向“悲凉”靠拢,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文本解读可以多元化,但把想象力当成黏合剂来生拉硬套进行解读是不可取的,必须紧扣文本才有说服力。
(二)缺乏文本细读策略
缺乏文本细读策略也是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随着本文细读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也意识到了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扇大门。不少教师意识到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但在如何开展文本细读教学方面却缺乏相应的策略。如此,教师只能引导学生逐字逐句来阅读文本,一方面导致文本细读流于表象、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容易使得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丧失阅读兴趣。例如,《说“木叶”》这篇议论性散文理论性强、引用诗词多,但对学生而言趣味性较低。教师适当地提供文本细读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如引导学生抓住陌生处,通过对比“落木”和“落叶”以及“树叶”和“木叶”两组词,可使学生在相对有趣的炼字中逐步领略诗词语言的暗示性。可见,必要的文本细读策略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四、文本细读策略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一)抓住矛盾处,析深层内涵
所谓关注文章矛盾处,就是关注文章中语义或者情感相悖之处,从这些矛盾处探析文章的深层内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中有许多看似相悖实际藏着文章的深层内涵的矛盾之处,这些矛盾之处往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内涵。例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念”和“忘却”这一组词。这一组矛盾的词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抓住这一组词能够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的内涵:“忘却”不是为了忘记而是摆脱悲哀、奋然前进;“记念”是为了永不忘却反动者的残暴、革命者的牺牲,是为了不忘历史,砥砺前行。再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宁静幽雅的境界,但清华园一角并非完全寂静无声。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矛盾,可让学生理解清华园本不幽静,只是作者主观上排除了其喧闹的氛围,求心中的宁静。又如,在教学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早晨”和“浓茶”以及“悲凉”和“晴朗”的矛盾。“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一句,初读觉得惬意,细品后不禁发现,若悠闲自得又怎会在早晨起来泡提神消困的浓茶呢?引导学生抓住“早晨”和“浓茶”这一对矛盾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者心中有所思虑而借秋景缓解心中忧愁。
(二)留意空白处,寻微妙意蕴
留意空白处是进行文本细读的关键之一,对散文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关注文本空白处即关注文本看似无意义的地方,发现文本的“无用之用”。一些不起眼,看似无价值的内容其实细细品来会有十分微妙的意蕴。正如作者观察事物时的细腻,在阅读时,读者也需要带着对文字的敏感去揣摩作者用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中有许多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构思精巧的空白之处,留意这些空白处,有助于学生品悟散文的微妙意蕴。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可引导学习留意散文中的两处空白。第一处是“唉,天可真凉了——”中都市闲人故意提高和拖长的尾音“了”,这个尾音“了”语气延缓,带着北京方言独特的味道,读来有极强的画面感。细品拖长的尾音“了”能让学生领略散文语言的精妙,感受散文情感的厚重和深沉。第二处是扫尽铺满的残花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粗读时觉得十分细腻,细品会发现此处意境上从“满”到“空”,色彩上从“白”到“灰”,空白之中留下“丝纹”痕迹,暗示曾经的满地残花,抓住此句能让学生品味到“扫尽残花一片空”的意境,体会作者内心的凄清和深沉。
(三)重视陌生处,悟审美情趣
文本细读的密钥还在于关注文本陌生处,这能促进学生的审美感悟。“陌生”即不熟悉,用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话来讲,“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因为出人意料和不熟悉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中不乏这样“陌生”的例子,挖掘“陌生文本”有助于学生发现文本独特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地坛”这个听起来陌生的词汇有什么象征意义,而后补充地坛作为祭地之坛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地坛获得新生,实际是隐喻母亲给了他“双重诞生”。通过对“地坛”这一陌生词的解读,学生可明白母爱的无私和深沉,理解史铁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再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几个称呼——故都、北国、北平、皇城、北方,引导读者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故都”有文化厚重感和历史斑驳感,带着作者个人眷念,愈品情味愈深;“北国”范围更宽广,是一种宏大的悲凉;“北平”是具体的,带着作者独特感受,曾让作者饱尝过秋的“清、静、悲凉”,蕴含作者主观的情感;“皇城”虽繁华热闹,可是“皇城”时代早就结束,带着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北方”强调方位,意在与南国之秋对比,言北方尤其是“北平秋”的特别。
(四)关注重复处,现文字深情
关注文本的重复处,能够发现作者在“一咏三叹”中的文字深情。文本重复处有时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有时暗藏着作者的思想态度,有时是文章强调的内容。细读留意文章的重复处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中有着诸多内容或句式重复之处,反复品析这些重复处有助于学生悟到作者文字蕴含的真情。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节选)》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出现六次的“譬如”二字。落日、雨燕、古柏……每一种主体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在对六个“譬如”的探究中,学生可感受作者看清苦难后逐步增强的生命力,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再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一句中三个“一”字的作用,点出三个“一”字可能并非写作者一人时的闲情雅致,因为皇城已是过去式,人海虽热闹,作者却将自己隔绝在一破屋中,未免显得作者“一人”的落寞悲凉。又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节选)》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留心“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一句后重复使用的五个“知道”以及一个“不知道”,由此来体会“母亲”心中的惊恐和担忧。
结语
本文阐释了文本细读的内涵,论述了文本细读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了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文本的矛盾处、空白处、陌生处、重复处等四个切入点来阐述如何采用文本细读策略,让师生能够体会到高中现当代散文在语言、意蕴、情感等方面的美,促进高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7-119.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4-16.
[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8.
[4]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35.
[5]王崧舟.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J].语文教学通讯,2009(合刊3):9-14.
[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