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如何教会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少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主动性,忽略了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导致学习表面化,在遇到复杂或挑战性的历史问题时容易感到无所适从,缺乏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影响学习效果和自身的成长。通过分析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解家悦(2000—),女,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1]。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意识是指对历史事件、现象和过程产生疑问、思考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历史问题意识意味着个体能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历史学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主动提出并思考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独立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整合。同时,在研究历史时敢于质疑传统观点,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全面且深刻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研究和探索历史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学习成就感。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
历史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历史教学朝着新的方向前进。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主动地、积极地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意识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清历史脉络,从而增强历史解释素养。在搜集、利用史料时,学生需要保持对史料的怀疑态度,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史料实证素养。由此可见,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
(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的要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梳理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历史的知识量及时间跨度很大,一味使用传统机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历史,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主要场所就是历史课堂,而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就是学生的“敲门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转变课堂角色的要求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中侧重于讲解考试范围内的历史知识,导致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全面,不能很好地把握连贯的历史脉络。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支配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导致学生“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但不喜欢上历史课”[2]的现实问题。新课改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定位,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问并主动寻找答案,是转变师生角色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基本前提,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设计的问题流于形式,这些无效问题难以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例如,一些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提问比较机械化,学生只需要复述课本内容就算解答了问题,其学习仍停留在浅层。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忽略学生的特点,导致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和理解能力,学生无从下手。这样容易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学习信心,甚至对回答问题产生抵触心理。
(二)教学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参,没有对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导致学生的视野有所局限,不能提出质疑并开展探究学习,这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此外,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虽然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记忆历史知识,但会导致他们缺乏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很难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同时,这样枯燥机械的课堂会降低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三)学习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实现。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等着教师提出问题,一味地顺着教师的问题去思考,缺乏质疑的意识。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对于历史的刻板印象就是死记硬背,往往通过背诵或者做题的方式去学习历史,当他们在历史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最先思考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在考试中出现,如果不会就将其放在一边。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只记住了问题的答案,并不能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这不利于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策略
初中历史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起步阶段。面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效果不佳的局面,教师应着力寻找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从本质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敢想、敢问。这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能做到身心放松,用积极的情绪去学习,又能集中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大胆提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在讲解完开通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主思考,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如果隋炀帝没有开凿大运河会怎么样呢?”等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让学生整合课本内容,拓展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不断提升问题意识,发展历史学科素养。
(二)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学习历史,从而有效发挥历史材料的价值。具体来说,教师要立足教学内容,创设故事化情境、生活化情境等,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宋代经济的发展”时,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南方地区的商人和北方地区的农民,在故事化情境中体验当时经济繁华的南方和经济萧瑟的北方的生活有什么区别。扮演北方地区农民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为什么南方经济更加繁荣呢?”“我能不能搬去南方生活?”可见,在历史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充分唤醒,他们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起来。通过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三)优化提问环节,为学生提供发问的契机
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身先要有良好的问题意识,要能用有效的提问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良好的问题环境中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也要学习并掌握不同的提问技巧,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究。此外,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提问环节,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并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及时调整问题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教授“洋务运动”时,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洋务运动有没有让中国进步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考。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还能使学生站在新的角度审视洋务运动,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问题意识的形成。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保障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将笔试成绩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的观念,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还要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4]。除此以外,教师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不能简单地依据考试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类,应给予学生多次尝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考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考试内容以及考试结果进行细致分析,及时查漏补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时应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不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轻视学生的疑惑,要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可以大胆地质疑,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驾护航。
结语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教师应从多个维度着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合理的问题设置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43.
[2]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7.
[3]赵奎娥,褚艳秋.做有理想信念的教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8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