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体系的内在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确保评价内容、方法与教学目标相契合,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探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关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分析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策略,旨在激励学生持续进步和全面发展,确保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杨艳玲(1981—),女,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四中学。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三者之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尤为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使之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贴近学生实际;二是如何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三是如何构建全面、公正且具有指导作用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真正实现对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的综合评价。
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dryvkStuHrFq/N2jgKQi5cLEGvQaWZedWnI9A8RYCwM=学的基本要求
(一)制订明确且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明确每一课时和单元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涵盖知识与技能等维度,如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等,还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测量,以便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整合性与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设计应当紧密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注重活动的整合性和情境化[1]。整合性意味着教学内容不应孤立割裂,而应将道德知识、法治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社会热点相结合,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情境化教学则要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例如,教师可组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化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增强对道德规范的认同。
(三)多元化与过程性的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评价应转向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旨在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过程性评价则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努力程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进行项目式学习评估、组织反思讨论会等方式,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目标引领,精准定位
1.细化教学目标,兼顾三个维度的发展
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将其转化为每节课可操作、可衡量的教学目标[2]。要保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别对应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均衡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珍视生命”一课为例,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应保证学生能识别生命的特征,了解生命的价值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维度,应保证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生命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协作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关于教学活动设计,具体如下:在引入环节,播放关于“自然界多样生命形态”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探索兴趣;在知识传授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结合实例讲解生命的价值和多样性;在互动讨论环节,分组讨论“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如何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等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评价设计则应注重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情况,以及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书面报告或口头演讲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以评价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细化教学目标,兼顾三个维度的发展,教师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双重提升,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得到熏陶。
2.目标导向教学,确保有的放矢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教师应保证教学目标细化、可测量,并保证教学活动设计直接指向这些目标的实现。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道德准则和法治精神,从而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统一。评价环节需紧跟教学活动,确保评价内容、方式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指导后续的教学活动调整[3-4]。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一课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关于团队合作成功或失败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事先准备的正面与反面案例,如班级项目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及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接下来,设计一个集体任务,如策划一次班级公益活动,从策划到执行,全程由学生主导,教师提供必要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责任感、沟通与领导力的重要性。
在评价环节,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时给予其个性化反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深刻领悟“美好集体有我在”的内涵,还能有效促进其道德认知与法治意识的同步发展,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育目标。
(二)创设情境,活学活用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法,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和道德原则转化为直观、可体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还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其背后的伦理价值和社会功能,进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选取一个与公民权利相关的典型案例,如个人信息泄露或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模拟法庭审判过程。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诉状、组织辩护词,学生深入理解了法律程序及公民权利所受的法律保障。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探讨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公民意识,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观察者,可以适时介入,为学生提供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辩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评价环节,教师可记录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的参与度,并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公民权利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参与模拟法庭和角色扮演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顺利地学习公民权利的相关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法治思维,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育目标。
2.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
“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使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法治原则变得具体可感[5]。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辨析是非,理解并践行公平正义,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实用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展开,确保其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认知提升、行为改变及价值观形成。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维护公平正义”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可收集近期社会中关于公平正义的新闻报道或身边的事例,将其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及缺失公平正义的后果。同时,可选择一两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如高考加分政策调整等,组织学生分组研究,分析这些政策或事件背后体现的公平正义原则,以及它们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通过小组汇报和分享,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接着,教师组织模拟法庭或辩论赛活动,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案例,分角色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通过模拟审判或正反方辩论,应用相关法律知识,探讨如何在具体情境中维护公平正义。最后,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评估学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确保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这样,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深刻理解公平正义的内涵,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公平正义,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
(三)多元评价,持续进步
1.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过程性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仅评价最终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及进步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个别指导、同伴互评等多种方式,及时捕捉学生在知识理解、技能掌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给予有针对性的正面反馈和建议,激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创新驱动发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日志,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过程、新发现以及创新尝试等,并定期查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供反馈和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新的意义和路径。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概念、理论框架和实际案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及时肯定学生,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
2.综合性评价,多维衡量学生成长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同时重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网络,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自我评价,即学生对照课程目标,主动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找出自己的强项与不足。例如,学生在完成社会公德调研报告前,可先设定个人学习目标,在调研过程中定期记录学习感受、困难与解决方法,完成后反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这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驱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同伴评价则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评价与激励的过程,它能增进学生之间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在准备社会公德调研报告时,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评价对方在团队合作、资料收集、分析论证等方面的贡献与表现,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正向反馈,还教会了他们如何从他人视角审视自己,学会客观评价和有效沟通。
教师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专业指导和反馈。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不仅要评估报告的质量,如论点的清晰性、数据的准确性、解决方案的创新性等,还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态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程度。教师应给予学生具体、正向的反馈,既要肯定学生的亮点,也要为其指明改进的方向,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总结
“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注重目标引领,能够使教学活动紧密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展开,确保教学有方向、有深度。创设情境能让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则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礼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研究[J].考试周刊,2024(11):125-129.
[2]陆振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4(7):119-121.
[3]王建均.大单元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5):169-171.
[4]张丽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构建路径[J].教育,2024(7):39-41.
[5]牛玉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求知导刊,2024(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