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视域下“边缘学生”的回归路径探析

2024-10-19 00:00:00沈华明
求知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随着项目化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课堂中的“边缘学生”问题也日益凸显。旨在探析项目化学习视域下“边缘学生”的回归路径,通过分析“边缘学生”的发展表现、成因,提出针对性的回归策略。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边缘学生;回归路径;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沈华明(1981—),男,江苏省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以实际项目为平台的教学方式,它着重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游离于项目的核心之外,成为所谓的“边缘学生”,他们难以全面投入到项目活动中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本文将深入剖析这类“边缘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并探讨引导他们重新回归学习中心的有效路径。

一、项目化学习中“边缘学生”的概述及表现

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领域有关“边缘人”的研究引起了教育学者的关注,沿袭社会学对“边缘人”的诠释,教育学界衍生出“课堂边缘人”“边缘学生”等概念,为探究学生的生存样态提供了全新的概念工具。范国睿从学生的学业成就出发,指出“边缘学生一般指那些缺乏促进学业成功的能力和背景的学生,也指那些在学校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李森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游离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亓玉慧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情境中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排斥或遗忘,或者因自身原因拒绝参与教学、主动游离到教学活动边缘的学生个体或群体”[1]。

在项目化学习中,“边缘学生”常常展现出一种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他们游离于项目的核心活动之外,难以充分融入团队,也难以从项目实践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具体来说,“边缘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低参与性

“边缘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经常呈现出一种游离的学习状态,具有低参与性[2]。他们可能对项目主题不感兴趣,或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深入参与。在项目讨论、任务分配和实践活动中,这些学生往往保持沉默,很少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们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是积极寻求机会参与学习。这种低参与性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导致他们在项目中逐渐被边缘化。

(二)缺乏主动性

“边缘学生”通常不会主动争取项目中的角色和责任,也不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面临困难或挑战时,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而不是勇敢面对。这种缺乏主动性的态度不仅限制了他们在项目中的学习和成长,也可能对整个团队的氛围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三)社交隔离

由于“边缘学生”在项目中的低参与性和缺乏主动性,其他团队成员可能很难与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这种社交隔离不仅影响了“边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归属感,还可能导致他们在项目中更加边缘化。长此以往,这种社交隔离可能对“边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四)成效下滑

在项目化学习中,“边缘学生”的学习成效往往呈现出下滑趋势。他们可能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项目中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这种学习成效的下滑不仅反映了他们在项目化学习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战,而且可能对他们的自信心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项目化学习中“边缘学生”的成因分析

在项目化学习中,“边缘学生”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深入分析“边缘学生”的成因,我们需要从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关注不足、项目设计不当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一)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背景知识。在项目化学习中,这些个体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难以充分适应和融入项目活动。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对项目主题缺乏兴趣,抑或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不足以支持他们深入参与项目。这些学生可能因此在项目中感到迷茫和挫败,从而逐渐成为“边缘学生”。

(二)教师关注不足

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指导和关注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成果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例如,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时间有限或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等,都可能导致教师对“边缘学生”的关注不足。当教师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边缘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时,这些学生可能会在项目化学习中进一步被边缘化。

(三)项目设计不当

项目设计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如果项目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学习。例如,项目难度设置过高或过低、任务分配不均、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等,都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参与项目的动力和兴趣。此外,如果项目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也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被边缘化。

(四)家庭和社会因素

除了学校和教育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成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支持力度、社区的文化氛围和资源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一些学生可能由于家庭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充分参与项目活动,从而成为“边缘学生”。同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可能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感到焦虑和挫败,进一步加剧他们的边缘化状态。

三、项目化学习中“边缘学生”的回归之路

(一)项目化学习设计阶段的回归考虑

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阶段,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设计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设计多样化的项目任务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能力水平,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项目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包括调查研究、实践操作、创意设计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多样化的任务设计,“边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如在关于环境保护的项目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任务供学生选择:其一,调查本地环境污染情况并撰写报告;其二,设计一张环保宣传海报或创作一个短视频;其三,策划一次校园环保活动。对调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实地调查,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设计海报或创作视频,对社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策划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注重项目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因素。在项目设计中,教师应注重项目的趣味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项目主题和内容。例如,在学习当地历史文化的项目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历史侦探”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将化身为侦探,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解开一系列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谜题。这样的设计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能吸引包括“边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3.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要求

明确的项目目标和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责任。在项目设计中,教师应清晰地阐述项目目标、任务分工、评价标准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如在科学研究项目中,教师应明确指出项目的目标是探究某种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同时,教师应详细列出每个环节的任务分工和评价标准,如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这样明确的项目目标和要求能让“边缘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从而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项目活动中。

4.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此外,教师应及时给予“边缘学生”反馈和鼓励,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项目化学习活动阶段的回归策略

在项目化学习活动阶段,教师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更要密切关注“边缘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针对“边缘学生”所呈现出的不同学习困境,教师应实施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回归策略,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1.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针对“边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据此提供量身定制的辅导和支持。例如,教师应对“边缘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全面评估,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难点,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同时,教师还要关注“边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为他们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材料,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这样的辅导和支持,“边缘学生”可以更好地弥补知识漏洞,提高技能水平,从而逐步走出学习困境。

2.鼓励“边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和讨论

小组合作和讨论是项目化学习中的重要活动形式,其不仅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帮助“边缘学生”融入集体、构建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对于“边缘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温暖,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鼓励“边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和讨论,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和交流机会,让他们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置小组角色和任务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而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和共同进步。

3.为“边缘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

展示自我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化学习中,尤其是对于“边缘学生”而言,这种机会显得尤为宝贵。教师应积极为“边缘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向同学、教师和家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独特才能。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班级或学校项目成果展示会等活动,特别邀请和鼓励“边缘学生”参与其中,展示他们的作品或才艺。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边缘学生”不仅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所在,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这种正面的反馈和激励对于“边缘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4.及时关注“边缘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状况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潜在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项目化学习中,“边缘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更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等消极的心理状况。这些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边缘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并给予必要的关爱和支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式,为“边缘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援助。只有当“边缘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三)项目化学习阶段之外的家庭支持

家庭与学校作为两大教育场所,在教育影响的方向上应是一致的[1]。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之一,对于“边缘学生”的回归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项目化学习阶段之外,家庭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机制是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和所遇困难的重要途径。家长应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他们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体验、感悟和所遇到的难题。这样的沟通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与支持,还能让家长更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在了解孩子的表现及其所面临的困难后,家长应给予孩子鼓励与建议,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困难。通过持续、有效的沟通,家长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后盾。

2.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

鼓励和支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面对形式多样的项目任务,孩子可能会感到迷茫与挫败。此时,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或有所成绩时,家长的及时肯定和表扬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当孩子遭遇挫折或面临困难时,家长的安慰和鼓励则是他们重新振作的动力。通过持续的鼓励和支持,家长可以助力孩子逐步摆脱边缘状态,更好地融入项目化学习,实现自我突破。

3.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需要提供一个有利于思考、创新和合作的空间。因此,家长应为孩子打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诱惑,让他们能专注于项目任务。同时,家长还应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相关书籍、网络课程、实验器材等,以满足孩子在项目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这些优质资源不仅能帮助孩子拓宽知识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项目化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4.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在项目化学习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显得尤为关键。由于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家长需要定期与教师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所取得的进步以及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沟通不仅能让家长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学习动态,还能让家长获取教师提供的专业教育建议和方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引导孩子。通过保持与教师的密切联系,家长和教师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并推动孩子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张新海.家校合作视域下课堂“边缘学生”的回归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3(6):63-67.

[2]李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