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

2024-10-18 00:00李一冉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4年8期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因其独特的形状和特性引人注目,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方与圆。方,横平竖直,角角分明,刚直有力;圆,曲线柔和,压力最小而张力最大,可塑性最强。它们仿佛代表着生活中的两种极端,一个执着于直线,一个沉浸于曲线。然而,在这个世界的棱角中,方与圆相辅相成,方以不变应万变,圆以万变应万变,方与圆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着复杂的变化和交织。

方与圆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形状的差异,更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不同处理方式。

在一个繁华的城市,有一座宏伟的建筑,其外形既方正又庄重,仿佛是正直的象征。这座建筑的主人是位年轻人,他是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人,对于任何事情都坚持己见。

这天,年轻人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获得一些支持和帮助。于是他主动找到了一位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的老者,这是一位圆滑世故的人,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容,言辞间透露着沉稳。

年轻人告诉老者,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觉得无法忍受,想要为自己争取一些权益。老者听罢,微微笑着点了点头,他说:“这是个常见的问题。你要知道,解决问题并不是非得和对方撕破脸皮。我们可以巧妙地处理一下,找到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年轻人皱起了眉头,他心中对于“巧妙处理”总有些抵触。

“我维护自己的利益难道不对吗?”

“维护自己的利益自然没错,但可以使用更圆滑的方法,有时候灵活变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可是我不能失去我的原则,失去对正义的坚持。”

“原则”“正义”,老者默默念着这两个词,思绪飘回了几十年前。那时,他也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天真地认为“以诚待人方得人心”。于是他任劳任怨地接待每一位客户,直接、真诚,坚持着原则与正义,无论任何事都合乎规矩。可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尔虞我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欺骗,被他人一次又一次背叛,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过理想化,在商业社会中,“方”似乎是太过幼稚的选择,他应该学着更圆滑一些。他开始懂得如何圆滑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老者恍惚在和多年前的自己对话,他再次看到了“原则”和“正义”在闪闪发光,他多想告诉年轻人一定要护住这珍贵的两个词,但他还是微笑着摇了摇头,他知道,这样通往成功的道路会艰难且漫长。

“年轻人总是喜欢把事情看得太过理想化。你要知道,有时候为了更大的目标,要学会暂时的妥协。”

年轻人沉思片刻,他感到很矛盾。他的坚持是一种正直,但是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似乎又显得过于理想主义。

“或许您说得有道理,但我总觉得这样不太好。”

老者苦笑:“年轻人,你要学会看清楚大局。有时候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需要找到平衡。”

年轻人与老者的对话揭示了“方”与“圆”的两种处理方式。年轻人代表着坚持原则、追求正义的一面,而老者则体现了在社会上沉浮多年、懂得灵活变通的一派。这两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正是这种不同,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正直的年轻人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相信只有坚持公平与正义,才能真正做到心安理得。然而,社会的复杂性常常让这种理想主义在实践中受阻。相比之下,圆滑世故的人更加注重在社会交往中保持灵活性,善于妥协和变通,以达到更大的目标。

我们要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在正直和圆滑之间找到平衡点。坚持原则是必要的,但妥协与变通也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智慧。这就如同方与圆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才能构建一个完整而富有活力的社会。

有方无圆则拘泥,有圆无方则不立,方圆相济才能和谐。正如《道德经》所言“和其光,同其尘”。这是来自《道德经》的智慧,亦是“方圆”的哲学显现。既涵蓄着光耀,又混同着尘垢,唯有对万物有容纳之量,和好坏都能相和,才是智者之为。

“外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内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外圆内方”的中庸之道,甚至在铜钱上都有所体现,方圆相融的币形,成为中国人宇宙观和文化心态最理想、最形象的载体和图腾。

《淮南子·主术训》中说:“智欲圆而行欲方。”为人处事,既要中庸、圆滑,同时又不能失正气、骨气。方圆并举,相容相存,才是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