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如何做到有理有据地赏析文章中的词句?可以从分析词、句和段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出发。
一、如何有理有据地分析词语
词语的考查重点,是分析其基本含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词语的含义会随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分析词语作用时,需将其置于具体句子中,主要关注其感情色彩、词义涵盖范围及表达的轻重程度。
以《家园城市》片段为例(有删改):
①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城市中的各类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备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设计师们不仅要关注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等,还需关注那些更加便利、更具亲近性的微型公共空间,如社区或街头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虽然现代都市的高速通信系统使得人们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即时沟通,然而,这样的单向沟通模式,并未抚平人们孤独的心灵,同样,它也未能满足人们在现场进行全方位信息互动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可以让大家进行近距离互动的社区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这样可以提高大家面对面沟通的频率,并减少城市居民的“心灵疾病”。
②一个家园城市,需要有合适的规划,并妥善处理建筑物的虚实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在建筑物之间,由于缺少富有创新性的、宽广的空间,人们行走其中时,会感到压抑和无助。一个城市应该让居住在其中的人感到舒适和快乐,而不是感到压力和紧张。
词汇考查:请根据前面的内容解释第①段与第②段中“空间”一词的意思,并且从构建心灵港湾的视角来分析文中提到的两种空间的差异性。
解题思路:
第一步,将词语放回句子本身,先找出段落中带有“空间”一词的句子。可以发现在这两段中,“空间”分别出现在第①段的首句、次句和第②段的次句。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从上下文来看,第①段的“空间”应该是“公共活动空间”的意思,包括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所以,此“空间”的含义是场地;第②段的“空间”应该是前文“填满”的反义词,所以此“空间”的含义是空地。
第三步,我们结合上下文关键词提示,概述两词的差异性。前者旨在促进城市居民的直接社交互动,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后者则强调应确保居民在精神层面感受到舒适与快乐,避免感受到压力和紧张。
二、如何有理有据地分析句子
一般在段落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通常是结构复杂的长难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或担任“文眼”角色的句子。
(一)以《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片段为例(有删改 )
从那时起,他在这条崎岖的小径上艰苦前进,仿佛是孤身一人坐在轮椅上穿越公园的崎岖不平。最后,十五年过去,当他再次踏入这片园林时,《我与地坛》被展示出来。这朵花朵虽然生长在地狱般的黑暗之中,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从那时起,他拥有了抵抗困厄的能力。
句子考查:请赏析文中的画线语句。
解题思路:
第一步,快速判断出句子的写作手法。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我与地坛》比喻成花朵,而地狱的黑暗和天堂的光亮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步,分析语句手法与作者情感。《我与地坛》被喻为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的花朵,彰显出其极高的价值。这从侧面表明,史铁生历尽艰辛,终成大器。作者运用“黑暗”与“光亮”的对比,凸显史铁生在逆境中的辉煌成就,不仅高度赞扬了《我与地坛》这一作品,更歌颂了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以《城子的生命力》片段为例(有删改)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城子古村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后一户人家的场院,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的建房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看上去那般云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曾是彝族先民白勺部的居住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批汉族人口迁入了这里。在明朝成化年间,当地的土司在这里设立了他们的官府,并将城子古城的原名“白勺”改为“永安府”。由此,这片风水宝地焕发了新生,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片,形成了府城,一跃成为滇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
句子考查:作者为什么说“去泸西,城子必去”?结合全文阐述一下你的理解。
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出句子的位置。该句位于本文的开头,可见,要想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就要从下文中找出城子因何如此重要。
第二步,分析作者简述的城子概况,包括优越的地理环境、迷人的风景、神秘的民居、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如何有理有据地分析语段
对语段的考查一般围绕中心句和结构句展开。语段的作用多种多样,可以从结构、主旨、情节、修辞及写作手法多方面考虑。
(一)以《杭江之秋》片段为例(有删改)
①苏溪!尽管这个名称似乎带着一些迷人的气息,然而它并不属于西施的故乡。
②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当你站在这里,你就会对几何学产生质疑。若你想说,在某个时刻,我身边就存在着一条道路,在我的左边是一座高峰,而在我的右边则是一片湖泊。不,不对;绝对没有这么整齐。实际上,你的前方并无道路,最多也就只有几米长的小路,却被山峦阻隔,但你的火车依旧能够通行,道路自然会显现。你认为山就位于你的左侧,其实它可能位于你的身后。你说你的右边是湖泊,其实湖泊就在你的面前。
③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④通常,美丽的风光都是由山和水两大元素组合而成的,而平地并非美丽的关键元素。因此,大部分山水画家都是从水边开始画山,山脚带水,绝对不会把一片平地画在山水之间。这片区域里,有山峦、湖泊、河流,还有平地,但它们都被安排得如此错落有致,没有因为存在平地而打乱了大自然的构造,这正是这里吸引人的一个独特之处。
⑤在接近义乌县城的地方,自然的美景就不得不向人类妥协了。山水变成了田野,红叶也逐渐稀少。然而,现在我们的作品还没有完成,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还不知是什么,故而我们现在只能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了。
语段考查: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
解题思路:
第一步,先判断本文的文体,属于散文。散文结尾段的作用通常包括表情达意、增强感染力,概括全文、强化表达效果,突出中心、升华主旨,呼应开头,保持结构完整等。
第二步,结合全文,先表明是否可删(一般是不可以)。然后结合其作用思考原因。比如,最后一段中的关于“妥协”“稀少”等描写,与前文形成对比,强调了前文所描述的风光的美丽,并且表达了作家对杭江秋季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以《看花》片段为例(有删改)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观赏花朵颇有意趣。虽然在北平学习了一段时间,我只去过崇效寺一次。然而,那一次还是去得太早了,那株著名的绿牡丹还没有绽放。北平的花卉观赏活动非常多,观赏花卉的地方也很多。但那个时候似乎只有一群诗人名士在热闹,其他人则是无关紧要的。那恰好是新文学运动的开端,我们这些少年,对旧诗及那一群诗人名士,实在不算尊敬,而赏花的地方又都很远。因为我是个懒散的人,所以就直接决定放弃这个念头。后来我在杭州工作,碰上了Y君,他既是一位新诗人,又有着旧诗方面的修养,对于赏花极富热情。我常常和他一起去孤山看梅花。虽然孤山的梅花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但数量却相当有限,人也过于密集。一次,我在放鹤亭里品茶,突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身着花缎马褂的人,他用湖南口音与我打招呼:“梅花盛开嗒!”我对他把“盛”字说得特别重感到非常吃惊。然而,我所感到惊讶的只是他的发音,梅花盛开与否,对我来说倒没什么关系了。
考察语段:作者写自己到孤山看梅,却花了大量笔墨写有人用湖南口音向他打招呼的细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到题目中涉及的句子,位于本段末尾。
第二步,分析句子与作者的写作目的。首先,通过“盛”字口音重表明此人陶醉于梅花盛开之景,也侧面展示出了梅花盛放之美。其次,通过“我”对口音的吃惊和对梅花开放状态的不关心,反映出“我”对梅花并不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