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分析及2025年备考启示

2024-10-18 00:00张智利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4年8期

2023年10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加强教考衔接是改革高考考试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举措。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进一步强化教考衔接,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并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融合,引导一线教学依标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注重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一、显性衔接

1.理解性默写题与教材联系最直接。考查内容关联教材《屈原列传》《归园田居》《燕歌行》等篇目,属于高考必背范围。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时,应严格落实高考必背篇目的背诵默写。

【例】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2.文言文第11题,延续了2023年的题型特点,表现为课内外实词、虚词的勾连比较。2024年考题选项与教材《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中的句子相联系。考查了实词的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之”的用法。启示我们备考中,应以教材为本,以重要实词、虚词为线索,认真落实。

【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作文命题逐渐与教材紧密关联。加强教考衔接是推动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范式重构和题型变革的重要动力。教考衔接视角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范式重构与题型变革的根本目标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考衔接推动了命题人从语文课程的整体视角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重新审视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并主动建立与高中语文教材的密切关联。

【例】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中,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与同学交流。交流前拟一个提纲,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交流过程中注意记录不同意见并加以思考。

①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②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这两道作文题和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神似:“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高考作文题只是对上述题目做了改编,把“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具体化,把“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明确为“失去了提问和探究”。这属于显性的与教材的衔接。

另外,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主题为:深化理性思考;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第二节“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都和高考作文相关联。这启示我们,作文备考要重视教材,尤其重视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单元导读”“学习提示”,多练习教材中的作文原题或改编题。

二、隐性衔接

1.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摘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而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如《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这类试题属于与教材的隐性衔接。试题呼应教材内容,落实课标要求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以及“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等。

2.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徐则臣的《放牛记》,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而这种回忆性的散文,高中统编教材中也有多篇:《我与地坛》(选择性必修上)、《长征胜利万岁》(选择性必修上)、《大战中的插曲》(选择性必修上)。外延再扩大,其实还包括《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择性必修中),都属于与教材隐性的衔接。第8题为:“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道题针对关键语句设问。学生解答本题,需要调动关于“理解关键语句”的相关经验,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富有哲理的语句”,从而把握这篇散文的精髓。第9题为:“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这道题考查对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评论能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鲁迅的《朝花夕拾》等大量回忆性散文,对于本题的考点之一“‘写作的当下’与‘被回忆的过去’之间的交错转换”也有所了解。本题既紧密联系教材,又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现代文时,注重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引导学生及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阅读经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3.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题型是双文本材料题。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为叙事性材料;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作的一段议论,为议论性材料。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一叙一议一事一评,体现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不同看法。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文言文阅读也属于与教材隐性的衔接,文本内容与教材中的《苏武传》相关联;从单元写作上看,又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写作之人物短评及史评写作相关联。在文言文教学时,不能只关注文言语法和历史事件本身,还要注意教考衔接,有效关联相关课文、课标内容以及已有知识;要多进行相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比较阅读,尝试用联读的形式,完成文言文或是人物类事件类课文的讲解,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时间节点、思考角度进行评判。为文言文的第14题的备考打下基础。

4.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是一首宋诗,选自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这首诗是古诗中描写声音的佳作,不仅能够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从“兰亭帖”“湍流”等词中也能看到试题与教材的勾连——考查学生能否由试题给出的诗句联想到《兰亭集序》,联想到《琵琶行》,从描写声音的角度,还可以联想到《李凭箜篌引》。教师应加强阅读教学、课文联读、教材延展阅读等教学活动。

5.语言文字运用中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该题关联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也属于与教材隐性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