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类材料话题作文“真实的力量”导练

2024-10-18 00:00石莉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4年8期

/写作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文本中,作者说:“一部《红楼梦》简直就是一本‘梦境大全’!”而鲁迅评《红楼梦》却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的艺术力量来自真实,还是不真实?

请以“真实的力量”为话题,由《红楼梦》说开去,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辨析。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本作文题是重庆两江新区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监测的考场作文。命题者提供材料,给出话题,关联到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Ⅰ”,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类材料话题作文。

首先,分析材料内涵。

第一句话出自现代文阅读Ⅰ的文本,关键句“一部《红楼梦》简直就是一本‘梦境大全’!”是在文本“《红楼梦》写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梦,不仅量多,而且质胜:有写实之梦,有象征之梦;有主角之梦,有配角之梦;有实记其梦,有醒后说梦;有详写之梦,有略写之梦”的基础上生发的感慨,不仅体现了作品“梦的种类多”,也突出了作品如梦似幻、虚实结合、诗意浪漫等特点。梦虽为虚幻之物,却是另一种真实。它是表达真实的艺术手段,梦中所展现的人性是真切的,正是这种人性的真实性赋予了梦观照现实的力量。文学作品的真实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梦属于艺术真实,故而有艺术力量,所以有“质胜”之说。

第二句话引用鲁迅的评价语,突出了“如实描写”“无讳饰”“真的人物”这几个关键词。揣摩含义,“如实描写”,指的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描写,意味着这个人真实生活中是什么样,作品中就描绘成什么样,通过如实描写,反映真实;“无讳饰”即没有隐讳和掩饰,不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体现真实。正因为“如实描写”和“无讳饰”,才塑造了“真的人物”,真的好人,真的坏人。很明显,第二句话,突出强调了“真实的力量”。《红楼梦》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人,含真实的情。这是因为曹雪芹对笔下的人物都以慈悲之眼看待,他能看见人的坏,也能看见人的好;能看见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也能看见人世间不变的真相,以及真相背后如“生活之欲”的底层逻辑,因此有动人的艺术张力。

第三句话是命题者基于前两句话的描述,发出了思辨性的追问:“《红楼梦》的艺术力量来自真实,还是不真实?”考生可以回答来自真实,也可以回答来自不真实,还可以回答是真实与不真实的统一。单从材料的取向来看,只是客观陈述,没有偏颇一方,由考生自行判断。

其次,分析引导语。

在材料之后,命题直接抛出了话题“真实的力量”。该话题隐含着命题者的意图,即希望考生从“真实”的角度去谈,为考生提供了引导性的回答方向。所谓“真实”,就是与客观事实相符,不虚假。但作文题不能只谈“真实”,还应谈哪些“真实”造就了力量,“真实”带来了哪些好处。“由《红楼梦》说开去”意味着不能完全脱离《红楼梦》,要谈《红楼梦》蕴含的真实力量,再宕开谈其他领域(6ImNWTvY2QetLtT2rFRSZw==如政治、教育、经济、娱乐等)或场景中“真实的力量”。“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辨析”,要求考生谈自己对“真实的力量”和“《红楼梦》真实的力量”的思考、见解,同时要做“辨析”,即辨别和分析。辨别《红楼梦》的艺术力量是来自真实还是不真实,这与材料的最后一句话相呼应。还需分析《红楼梦》真实力量的体现,或者不真实力量的体现,要体现一定思辨性。

所以,综合材料及引导语,本作文题的写作任务有三个关键点:围绕“真实的力量”谈,从《红楼梦》的真实写起并生发,体现“真实”与“不真实”的辩证。做到这三点,即切合题意。

佳作展示一

较真 为真 敢真

⊙ 重庆市礼嘉中学校 吴晓莹

红楼一梦,亦是浮生一梦,但读者却能从梦中看出真,感受真实的力量。依我之见,无非源于“三真”——较真,为真,敢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与自己较真,是遵从内心的选择。

红楼之梦,庶几亦是曹公未歇之浮生,不叩心而作,何得流芳之名?苏格拉底振聋发聩之言“认识你自己”,早已蕴含了此理。遵从内心,我们方能理解姚鼐宣告的“前生定结名山诺,到死羞为《封禅文》”;方能体会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格宣言“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方能体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境界。掩卷沉思,他们无不遵从内心,而在纷乱中找寻到自己心中的一片蔷薇。

沉鳞潜泳,和光同尘。与自己为真,是浩浩于沉潜之路。

老子《道德经》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诚哉斯言!观曹公二十年于悼红轩中作《红楼梦》,盖其有始而沉潜之因果。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揆览诸往,有蒲松龄十年设茶采风,伏案写作,铸就了《聊斋》传世。叶嘉莹入世拼愁,继静绝学,传承万里《诗经》文化。可怜天才仲永,泯然众矣,不沉潜于学故也。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终践“补舜衣之志”。此四人者,或由沉潜迸发真的力量,或泯然众人。可见为真,需为“沉潜”。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敢真,敢直面一切,敢无罔而追求所向,方尽显真实的力量。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曹公前半生困顿,但最终能直面炎凉,并将真实一丝不苟地存于《红楼梦》中,恰恰与这句话相得益彰。同样,史铁生在地坛的风尘洗涤后,已明了“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并在文学中探索生命哲学。这同样是真实的力量赋予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们敢于直面真实,因而能体悟真实的力量。因为真就寓于不敢直视之中。

红楼一梦,说是虚假之梦也无妨,但这假中,是对真实的考量,对真实的创作,对真实的升华。因而,它又迸发出无限的真实的力量,启示着我们较真、为真与敢真。

/点 评/

该文有三大特点:一是用语典雅、精炼。考生善用文言词汇,如“庶几”“叩心”“诚哉斯言”“盖”“揆览诸往”等,文白交叉使用,增强了文章的典雅性。二是旁征博引。考生引用古今中外名句,且多是教材中关涉到的名人名句,说明考生不仅积累丰富,而且能活学活用,有着极强的学习力。三是思辨性强。文章以《红楼梦》“梦中看出真”,引出“三真”观点;然后分别举例论证“较真”“为真”“敢真”,处处都关涉着《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的辨析,有效阐释了“真实的力量”之内涵。

(指导老师:石莉)

佳作展示二

揭开梦幻之纱 感受真实力量

⊙ 重庆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黄方翊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实与梦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但梦幻犹如在云端跳舞,而真实则如同在地面步行。吾以为当代青年应把握真实,巧借梦幻,揭开梦幻面纱,感受真实力量。

《红楼梦》一书中,艺术的力量来自真实还是梦幻,众说纷纭。依吾之见,《红楼梦》的艺术力量离不开梦幻,但其力量的本源却是真实。

以真实为墨,勾勒画卷底蕴。

艾青曾言:“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还是在床上。”这句话戏谑地点出了真实的重要性。唯有以真实为底,我们才能行至千里。《红楼梦》中艺术力量的本源来自真实,曹雪芹深受封建社会的束缚,在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后,把个人的亲身感受与经历融入《红楼梦》这部巨著中,从而使我们得以看见繁华背后的黑暗现实。真实是固有的客观本质,我们所有的想法、观念都是对真实的映射。君可见,李白生于盛世唐朝,他以浪漫的语言描绘盛唐的辉煌。而反之可见,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因目睹了国家破碎,他用现实的语言批判社会。两位诗人的作品都是基于对时代的反映,是以真实作为基础。揆诸当下,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脚踏实地,不天马行空,以真实为墨,勾勒青春画卷。

以梦幻为彩,渲染画卷水墨。

梦幻是诗意的想象与真实的渴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是耶非耶,化为蝴蝶”,梦幻是虚构的,但如果我们巧借梦幻就更能感受真实的力量。譬如《红楼梦》中“由来同一梦”,包含大大小小十几个梦,是作者笔下的梦境大全。贾宝玉的太虚梦境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命运,秦可卿的托梦则隐喻了贾府的兴衰。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梦,充实了整部作品,更加深刻地阐明了主旨,让作品更有诗意与美感。由此观之,梦幻是可以一定程度服务于现实的。它如同一面明镜让我们更好地追求美好的生活。青年人也可以做梦存梦,以梦为马,于现实中努力学习,追赶目标。

梦幻与真实看似对立不可交织,但究其本质,他们都是真实力量的不同表现。只有将梦幻与真实相融合,才能构筑出真正的人生。

回溯历史的雪泥鸿爪,浸染岁月的丹青笔墨,从文学作品《红楼梦》到我们的生活实际,梦境与真实交织。吾侪青年当于真实立足,于梦幻回首,感受真实魅力,于人生旷野中掇拾满园春色。

/点 评/

本文紧扣“揭开梦幻面纱,感受真实力量”,将梦幻与真实对举。先结合艾青之语,举李白、杜甫之例,观照曹雪芹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真实的重要性;再细剖《红楼梦》巧借梦幻所带来的真实力量,论证了梦的重要意义;最后将二者融合,探究其“真实的力量”,构筑了真正的人生。作者不仅揭开了“梦幻的面纱”,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点出了文章的观点,也充分辨析了《红楼梦》的真实与不真实,展现了作者的思辨能力。

(指导老师:石莉)

佳作展示三

以真实力量,融梦于实

⊙ 重庆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李彦希

于现代文阅读Ⅰ的文本作者而言,《红楼梦》是诗意化的“梦境大全”;于鲁迅而言,则充斥着真实的描写和人物。《红楼梦》的艺术力量是真实还是不真实,谁是谁非?刍荛之见:《红楼梦》以真实力量,融梦于实。

真实之力,是去伪存真,是去浮夸而求质朴,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书写。然而真实的力量亦可融梦于实。《红楼梦》中的写实之梦、象征之梦等都寄托于真实的社会人生,何尝不是一种真实?真实与如梦境般的不真实,是相契合的整体而非相割裂的个体。唯有将真实力量融梦于实,才能发挥艺术的力量,放诸个人、社会、国家,方显其宝贵价值。

以真实力量,融梦于实,无疑是文学艺术的价值之一。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普通人物,扎根于农村家乡的土地,他们怀揣着各自的人生理想坚持不懈地前行。真实的笔触与虚构的人物共同写就时代洪流,激发出令人感动震撼的艺术力量。刘慈欣在《三体》中,着眼于当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等现状,放眼外太空,构建出一个看似无序却又瑰丽无比的乱纪元。他以真实的力量,融梦于实,将触手可及的万物与遥远的星空相融合,为文学艺术作品注入了新的趣味。

以真实力量,融梦于实,亦能为普通人带来启示。君可见,无数青年怀揣着回归田园之梦回到乡村,实现了新的生存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君可见,田鹏怀揣拾起京绣的梦想,向真实世界寻求灵感,复兴燕京绝技。与之相反,网络短视频中虚拟的“打工人”人设,因其真实性引起无数网友共鸣。由此观之,融梦于实,恰当处理真实与不真实的关系,巧借力才能有所收获。

以真实的力量,融梦于实,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准则。中国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旗帜,同时脚踏实地,将之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反观部分欧美国家,高喊着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口号,实行高福利政策,全然不顾本国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最终造成贫富差距扩大、负债累累的严重后果。唯有以真实力量为基,融梦于实,才能踏实迈出每一步,国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真实力量融梦于实,将真实与不真实辩证统一为一个整体,终能汇聚强大的力量。

/点 评/

该文紧扣真实的力量,通过分析《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三体》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把握住了“真实与梦境如何相融”的主题,展现了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文章从文学、个人、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展开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有丰富具体的事例,能多角度分析论证观点,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文章结尾部分改为“‘以真实力量,融梦于实’不仅是对文学艺术的要求,更是对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的指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虚实结合中找到前行的力量,实现稳定而长远的发展”,更佳。

(指导老师: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