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链助推项目走向深度学习

2024-10-18 00:00:00杨士芳
教育家 2024年39期

项目化学习以提高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强调幼儿对知识经验的整合建构和迁移运用。然而,一些教师在开展项目化活动时仅停留在浅层,无法支持幼儿走向深度学习。究其原因,项目活动忽略了幼儿新旧经验的衔接,忽视了项目纵深发展、问题聚焦以及幼儿连续经验的建构,导致新旧经验之间存在断层与割裂的问题。笔者以大班项目“秋千”为例,探讨如何形成“经验链”,以助推项目走向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中,幼儿“经验链”缺失的原因。其一,幼儿的新旧经验之间缺乏关联性的衔接。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以建立复杂的联系、整合新旧经验,需要教师架构新旧经验衔接的桥梁。然而,一些教师没有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直接预判幼儿可能获得的新经验。比如,“秋千”项目活动中,教师没有了解大班幼儿关于“秋千”的认知经验,就开展了“认识秋千、玩玩秋千、说说秋千、画画以及制作秋千”等一系列活动。虽然这些活动都围绕“秋千”的主题,但以碎片化的方式组合、拼凑“秋千”项目,难以形成幼儿新旧经验之间有关联性衔接的“经验链”。

其二,幼儿的新旧经验之间缺失连续性的递进。有些项目缺失源自幼儿视角的“真实性”问题驱动,幼儿的经验水平处于简单重复状态,不能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有益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比如幼儿运用中班时探索风筝、松果等旧经验,通过辨认、制作或创作等平行的过程去探索秋千,或者是平行问题的探究,看似很热闹,其实幼儿的经验在原有水平上停滞不前。细究后可以发现,教师忽略了幼儿在项目阶段中的经历、挑战、分享与问题解决,缺失真实的探究与发现,从而无法实现经验的层层递进和深化。

生长“经验链”,助推项目持续性发展。第一,支持幼儿新旧经验之间联结性衔接——有准备地开启项目。在项目活动计划与开始阶段,教师对幼儿前期经验进行整体分析,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通过问卷调查、互动对话等方式,教师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支持幼儿获得新的经验。例如,在“秋千”项目活动开始前,通过自主提问、表征交流与分享等,研讨“制作秋千需要哪些材料”,有效引发幼儿在新旧经验之间建立联结。

第二,支持幼儿新旧经验实现连续性发展——项目活动有关联。在项目化活动中,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前期活动经验,考虑项目活动之间是否有联系,幼儿在各个项目活动之间能否获得连续性的经验。例如,教师和幼儿围绕“制作秋千”的线索,聚焦两条关键经验“在成人的帮助与引导下,制定计划并尝试探索,同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能描述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秋千的发现与体验”,设计了“怎样制作秋千”“怎样优化秋千”“怎样创玩秋千”等有关联的项目活动。

教师在第一次实地观察中组织“制作秋千需要哪些材料”的研讨,而后引导幼儿在自主收集、小组合作制作秋千的亲身经历中,生成第二次探究“哪些材料制作秋千牢固”。幼儿再次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又生成了第三次探究“如何让秋千保持平衡”。三次探究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实现了“制作秋千”新经验的持续建构。

第三,支持幼儿新旧经验呈现递进式生长——项目推进聚焦高阶问题。经验的递进式生长,首先是项目推进由浅入深,聚焦高阶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并反复探究;其次是支持幼儿将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和运用。例如,在推进“秋千”项目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怎样创玩秋千”,幼儿逐渐生成了“秋千为什么不平衡”“秋千怎么荡不起来”等新的高阶问题,教师引导和鼓励幼儿开展猜测验证、实验操作、团体讨论等,共同寻找和捕捉问题背后的经验生长点,支持幼儿形成递进式的“经验链”。尤其在探究“如何让秋千荡起来”过程中,经历了“目测发现、比较不同秋千的高度—自发测量秋千离地面的高度—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记录秋千高度”的过程,层层递进地探究,支持幼儿获得“测量”的核心经验并迁移运用。

在“秋千”项目活动中,幼儿的经验不断递进,经历了深化、重组以及迁移的动态过程,不仅丰富了幼儿对活动的多维度理解,还有力推动了他们在该项目中的深度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