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即饮食教育,它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教育传统。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不仅悠久丰富,还于历史发展中持续不断地变化,至今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育人育才功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更是孕育了一方饮食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特色鲜明的美食背后映射着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风土人情、文化积淀,也代表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性格特征。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幼教中心第二实验幼儿园成功申报“十四五”规划课题“依托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园本特色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并将“各地域传统美食中的饮食教育”作为课题研究的方向之一,每月带领幼儿从特色鲜明的地域美食出发,探究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饮食特点,将美食作为打开地域文化的钥匙,以食育之,寓教于食。同时,幼儿园以“中国地域文化风情美食主题月”为依托,带领孩子开启了一场味觉、视觉、听觉的食育之旅。
构建食育文化环境。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有着装饰和美化的作用,还是一种鲜活的课程和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秉持环境育人的原则,我们在创设环境和打造班级特色的过程中渗透地域文化和健康食育的理念。
首先,营造“食育”的氛围感。幼儿园大厅设计了“四季耕时”展台,通过摆放春夏秋冬的特色作物、师幼共同制作的时令作品、幼儿的活动照片等,让幼儿知道四季有时,探索生长的秘密;走廊墙面上展示着我们共同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作品:苏州的苏式园林拓印、四川的水墨熊猫、内蒙古的少女画像、陕西的兵马俑泥塑等,不仅可以展示课程的成果,还能勾起幼儿的美食记忆。
其次,创设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班级环境。在班级特色的设置上,我们以食育课程为轴,辐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的班级以特色文化为重点,张贴特色美食、风景名胜、特色建筑等照片;有的班级突出地方特色歌舞,带领幼儿领略苗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歌舞的魅力;有的班级以二十四节气为媒介,和幼儿一同了解节气的历史和相关的民间故事、饮食习俗、经典诗词等,各班级特色课程的开展将美食地图拓展为文化地图,极大地丰富了食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最后,美食与日常,感受烘焙小时光。幼儿园建立了互动式烘焙教室,在这里,幼儿将富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美食进行复刻与创新。济南的油旋、云南的鲜花饼、北京的驴打滚,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甜粽与艾草冻、二十四节气的特色饮品等都出自这里。幼儿可以参与简单的食物制作,体验食物的变化过程,并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感知地域特色文化带来的饮食差异,感受祖国文化的兼容并蓄。
打造“美食n+1”育人格局。在“中国地域文化风情美食主题月”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通过观赏、品尝、体验、劳作了解当地特色美食,并在一系列的美食活动中获得与饮食相关的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通过多元课程的联动,我们深入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逐渐形成了“美食n+1”的育人格局。
美食·课程——“五维课程”的建构。食材是大自然的馈赠,不同地域的食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在美食的选择上,我们对中国各地域文化食育资源开展教研审议,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将地域文化融入食育,融合五大领域活动,创设“童品童乐、童艺童创、童玩童趣、童言童语、童劳童德”五维课程,让幼儿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比如,在“新疆月”活动中,幼儿品尝了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等新疆特色瓜果,品味了特色美食烤馕、孜然羊肉等。在教师的讲解下,幼儿了解到馕字源于波斯语,烤馕之所以在新疆颇受欢迎,是因为涉及地理、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因素。幼儿又了解到新疆气温温差较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新疆的瓜果特别香甜。同时,我们借助相关视频与图片,引导幼儿欣赏新疆的壮丽风景、广阔无垠的风貌,也由此衍生出五维课程的具体内容。
“品·乐”课程:以幼儿对食物的品鉴为主,引导幼儿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膳食营养知识,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
“艺·创”课程:了解当地的歌舞和艺术、特色建筑等,引导幼儿感受地域文化之美。比如欣赏新疆舞、蒙古舞,并学跳;“北京月”活动中,进行《水墨长城》《北京糖葫芦》《京剧脸谱》的美术创作;“新疆月”活动中,进行《新疆棉》《新疆帽》《新疆烤馕》《吐鲁番的葡萄》等艺术创作;“巴蜀月”活动中,创作《水墨熊猫》《四川火锅》《魔幻大楼》等艺术作品。
“知·趣”课程: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体验模式,带领幼儿探究各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智力游戏,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两年的学习中,幼儿可以通过中国地域美食地图开展“线上旅行”。比如在湖南一地中,欣赏黄龙洞的景象并尝试创作,了解衡山影子戏、长沙美食飞行棋等。
“言·语”课程:每日进行餐前播报,播报员向幼儿介绍地域美食的营养价值;利用经典诗词、民谣等作品滋养幼儿的心灵,向幼儿讲述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朴实的美好故事。比如,幼儿演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李白与孟浩然的相识、饮酒到最后的告别,使幼儿在积极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力和丰富性,同时陶冶幼儿的性情。
“劳·德”课程:亲耕方知劳作苦,力行才尝硕果甜。亲植与劳作是食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种植园为实践基地,开展自然耕作教育。幼儿在动手劳作、体验感知和户外探索中了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获得耕作常识和劳动技巧的直接经验,探索从种子到食物、从田间到饭桌的秘密,知道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真正内涵。
美食·生活——食育课程融入生活活动。饮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注重将食育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比如自主取餐环节,幼儿既能了解各类美食的不同种类、烹饪方式,激发对地域特色美食的探究欲,又能在自主取餐的过程中动手盛饭、添饭、整理卫生,培养独立性、自主性,培育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同时,我们对幼儿进行餐前教育,引导其认识不同地域的特殊食物。
美食·家庭——家园携手共创美好。在食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向家长传递科学的食育理念,让其深切感受到食育的积极影响。于是,家长开始主动参与幼儿园的食育活动,他们和幼儿一起讨论饮食搭配,支持幼儿参与美食制作,关注幼儿进餐时的礼仪、习惯等教育。幼儿园先后举办了“地域风情、美味市集”“地域风情美食节”“国潮走秀”等活动,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食育文化的熏陶,也让家长感受到浓郁的食育文化氛围。
美食作为一种文化标志,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用美食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之一。幼儿食育课程的开展和创设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课程能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将继续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食育为媒,知行合一,探索地域文化与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有效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