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本土资源,释放课程能量

2024-10-18 00:00:00杜亚君
教育家 2024年39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何对各类本土资源加以创造性利用,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围绕“客家文化融入园本课程”这一课题,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中心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多元融入策略,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目标融入,以发展适宜性为指引。

以发展适宜性为指引,考虑文化适宜性、年龄段适宜性、幼儿个体适宜性,幼儿园将客家文化中的“勤劳孝顺”“文明礼仪”“团结友善”“家国情怀”等精神特质与培养目标结合,确立“培养有中华优秀文化底蕴的幸福儿童”的总目标。按照“价值判断—目标细化—活动落实”的思路,对客家文化中的适宜内容进行筛选和转化,重构了“课程总目标—领域发展目标—各年龄段目标—主题目标”的目标课程体系。

环境融入,在整体氛围中凸显。

第一,打造文化集中地,尽显客家风情。幼儿园打造“一馆两廊”,即新建客家博物馆、改造客家风情走廊、创设客家游戏长廊。客家博物馆集活动、展示、收藏功能于一体,设置擂茶区、表演区、操作区,陈列花轿和客家传统工艺品,并配备现代多媒体设备;客家风情长廊上,陈列着客家器具等古老物件,彰显客家风情。客家游戏长廊是一条蜿蜒的廊亭,是专门的游戏场所,幼儿可以体验古井打水、推石磨、扎草龙等各种民俗活动。

第二,室内外一体联动,浸润文化氛围。幼儿园对一楼大厅、走廊墙面和楼梯转角等空间进行系统规划,将美术作品、探究活动展板等展示出来,使文化融入开放的公共区域,创设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各班级创设“主题背景下的班级环境”,以一间教室、一面墙、一个角为切入点,对班级整体空间、美术作品墙和主题角进行规划。在户外环境创设中,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创建了泥水区、木工区、陶泥坊等特色游戏区域,还收集、整理了民间游戏材料,为户外活动增添文化内涵。

内容融入,基于多种资源整合。

第一,转化客家文化资源,重构内容板块。幼儿园通过审议,对客家文化内容进行划分,转化为四大板块内容。“客家风情”板块包含客家人的衣食住用及民俗活动,“坊间艺创”板块是传统艺术文化的内容,“心灵本色”板块是挖掘客家人优秀精神特质,“童游童戏”板块主要是一些适宜幼儿玩耍的经典民间游戏。

第二,整合各类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大量本土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仅增加了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本土情感,还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比如,在“客家围屋”主题活动中,生成了“夯土墙”“客家瓦”等项目活动,就是主要使用了沙、水、泥等自然材料作为原材料。同时,我园地处客家人聚集地,教师、家长中都有客家人,社区中还有客家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等,他们都能为幼儿园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帮助。

过程融入,以多元活动为载体。

幼儿园形成了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主题活动,如客家美食、客家围屋、凉帽与编织等。利用幼儿在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事物,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经历“感知—活动—展示”的流程,以问题为线索纵深开展项目活动。

在自主游戏中,一方面,挖掘民间游戏资源。幼儿园把广泛收集来的民间游戏,根据各年龄班的特点分类,另一方面,通过“区域”与游戏相融合,让孩子在客家文化习俗的滋养中愉快游戏,如穿着客家服饰走秀、体验舞龙舞狮。

节日是体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幼儿园通过“全园庆祝活动+年级体验活动+班级特色活动”的形式,利用客家民俗传统开展节日体验活动,如“承传统风韵”元旦运动会活动、“客家庙会迎新年”活动。在庆新年活动中,师幼一起制作各种客家年味美食,体验过年舞麒麟、挂红灯笼、贴对联等传统习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