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园园外课程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让幼儿在更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学习,促进了其全面发展。若想科学有效地开展园外课程,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园外课程资源,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做呢?
园外课程资源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幼儿从“围墙内学习”引领到“社会情景中学习”,拓展了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工幼儿园充分挖掘园外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充分利用其蕴含的社会性教育内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园外课程资源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第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比如,在中班“叮咚,买菜”活动中,幼儿探究了系列问题,包括“线上购物如何给钱”“为什么要拼团”“为什么配送员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等。通过探究,幼儿了解到,线上购物与线下购物的区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购物方式的变化等。
第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比如,在“叮咚,买菜”活动中,幼儿根据“送货时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这个问题对配送员进行了访问。配送员告诉幼儿,有时候电动车坏了,他们会跑步送货;有时候下大暴雨,他们即使被浇得全身湿透,也要坚持将货送到客户手里。采访结束后,幼儿感受到了配送员工作的艰辛,并被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感动。
第三,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社会行为。比如,在“叮咚,买菜”活动中,幼儿在角色扮演配送员的过程中,主动了解客户需求,在配送超时后向客户礼貌道歉。
利用园外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第一,搜寻园外课程资源,建立幼儿社会性发展课程资源库。教师从城市、社区、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角度,梳理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园外课程资源,并建立了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随时提取资源和预设课程,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二,审议园外课程资源,挖掘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价值。一是审资源价值,资源应实现课程目标、使幼儿获得社会性关键经验。二是审资源内容,资源内容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兴趣,并对内容进行必zcWEs7WEBFJ5wFlUsH7uoA==要的优化、删减。三是审资源途径,应方便易得、就近可用。四是审学习方式,幼儿可以通过参观、实践、游戏、调查等方式进行学习。
第三,连接园外课程资源,开展社会性主题探究活动。教师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园外课程资源纳入主题探究活动中,以支持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的达成。比如,在“叮咚,买菜”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活动开展前,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配送站,了解物资配送的运转情况,丰富幼儿对生鲜配送站的认知经验,进而产生问题,进一步推动活动发展。幼儿带着问题再次参访配送站,并通过调查、访问、查看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交往经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
第四,评价园外课程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的适宜性。为了评估和改善园外课程资源质量,幼儿园组建了园外课程资源评估小组,评估小组根据质量评估标准对相关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反思资源使用的适宜性。
利用园外课程资源需注意的问题。一是参访安全性原则。比如,参访前,教师需要制定安全预案,借助多方力量确保幼儿出行安全。同时,参访地的安全教师也要提前做好排查工作,活动前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二是内容适宜性原则。园外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求有选择性地使用资源,并考虑知识经验的逻辑性,系统化、结构化地整合资源,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三是领域整合性原则。教师要考虑课程资源领域之间的整合。比如“叮咚,买菜”活动蕴含了丰富的社会领域内容,也包含了数学领域的统计与分类、空间与方位等知识,教师要整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