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回顾环节,推动游戏持续生长

2024-10-18 00:00:00李丽玲
教育家 2024年39期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大力推广自主游戏的背景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结构有了重大变革,许多幼儿园逐渐减少集体活动,设置了开放的室内室外游戏区域,让孩子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伙伴的机会,但也随即产生了“嘉年华式”游戏——看似孩子在热热闹闹地游戏,实际上游戏与课程割裂、分离,将游戏作为全面发展教育重要形式的理念仅停留在表面上。幼儿长期在低质量的游戏中没有很好地获得学习和发展,这与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幼儿园的教育责任并不匹配。

要想提升游戏质量,需要教师有专业的视野,有倾听儿童的习惯,有观察记录游戏行为的意识,并及时回顾反思。其中,“回顾环节”是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的前提,也是助推游戏深度开展的重要环节。结合漳州游戏课程化的实践研究,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以便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游戏回顾环节的有效性,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正视游戏回顾环节出现的问题

一是游戏回顾表述内容不精准。

游戏回顾环节幼儿最常用的方式是游戏故事和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点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分享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看到的、想到的跟说出来的不一样,也会有个别幼儿易讲冗长的话,造成其他幼儿表现出不耐烦、不感兴趣,影响游戏回顾的效果。这与教师忽视倾听孩子的对话,不能适时引导孩子对游戏的空间、玩具材料、玩伴、游戏内容的感受和需求进行聚焦表达有关。

二是游戏回顾时碰到问题不会解决。

有质量的游戏一定是与幼儿的学习发展紧密联系的。在游戏回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幼儿在讨论过程中由于经验受限经常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回应和支持,游戏回顾的讨论就会不了了之,无法助推游戏的深度开展。由于有些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个年龄段的领域目标不能融会贯通,对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以及游戏的关键经验不熟悉、不了解,当面对幼儿的游戏问题时就会感到茫然,不知该不该介入、如何介入,这也是造成教师在游戏回顾环节,面对幼儿的游戏问题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引导的原因之一。

理清回顾环节的要点

一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点。

游戏回顾环节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支持幼儿探究,让幼儿保持积极与热情。在回顾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倾听孩子的讨论,在对话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包括幼儿对游戏内容是否感兴趣、游戏是否有教育价值。小班“无敌小可爱”游戏中,一颗种子被遗漏在草地上,长出嫩绿的小芽,引起幼儿极大兴趣并为其取名“小可爱”。当幼儿提出要怎样照顾“小可爱”的问题时,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照顾“小可爱”的探究热情,和幼儿一起回顾,讨论谁负责浇水、从哪里取水等问题,逐渐生成照顾“小可爱”、给“小可爱”搭家、被虫咬的“小可爱”、“小可爱”有没有眼睛等有趣的游戏生长点。在案例中,我们看到属于小班幼儿特有的游戏状态,可以看到幼儿自然流露的对生命的感知力——他们用最纯粹的心与“小可爱”游戏,将“小可爱”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

在幼儿分享发现“小可爱”叶子怎么有那么多洞洞的回顾环节中,教师紧紧把握住幼儿对叶子长虫子感到担忧的游戏状态,聚焦除虫的办法而展开讨论。“我们可以拿棒棒糖去吸引虫子”“可以用纸巾将虫子轻轻擦掉,再用花露水除虫”。教师支持孩子一一尝试,可是虫子还是消灭不了。此时教师再次让孩子通过图片和视频集中回顾除虫的过程,这时聪聪说:“生病了就该吃药啊。”她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最终向门卫爷爷求助,利用周末给“小可爱”喷药。在大家的努力下,最终成功地赶跑了虫子。在整个游戏的回顾环节中,教师都充分抓住了孩子游戏的情绪情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生成了儿童游戏导向的课程,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在游戏中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是甜的。

二是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顺利地解决问题是使游戏顺畅的关键点。比如大班“跑酷”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在通关中使用了前翻滚动作,但不标准,存在拥堵和安全隐患。但幼儿又很想使用这个动作,且该动作也适宜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学习。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幼儿开展一次学习前翻滚的体育游戏,助推幼儿更好地游戏。

游戏投放材料的多元性和材料的动态使用权限问题是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重点。在小班“吹泡泡”游戏中,班级空间有限,吹泡泡时经常产生碰撞,幼儿便提出到户外的操场游戏,而且希望有喇叭式等更多吹泡泡的花样款式。此时教师要允许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变换场地,并支持幼儿寻找需要的游戏材料,让他们玩得更尽兴、更有创意。

三是抓住有教育价值的生长点。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生长点是提升游戏质量的关键,也是让游戏一直有戏的助推剂。而这种专业支持对教师是有难度、是挑战的,教师要熟悉《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掌握3-6岁儿童各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很清楚地了解孩子在游戏中达成什么、缺失什么,有的放矢地通过师幼互动共同实现孩子的想法。

比如中班“医院”游戏,在游戏回顾时,孩子表示“因为我不会画腰也不会画脚”,导致骨科医生被病人投诉拍片不准确,本来要看腰部的,结果医生变成看脚。讨论时,有的孩子提出请大班哥哥姐姐帮忙画,但其他孩子发现楼层不同往来太麻烦;有的提出用贴贴纸标注位置,但其他孩子表示贴纸容易脱落。当孩子求助教师时,教师通过互动谈话,了解孩子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他们提供简单的人体平面图,让孩子在脚或腰的地方画个圆圈标记,以此来解决孩子不会画腰、脚的问题,帮助他们继续游戏下去。

四是注重用语言拓展儿童思维。

游戏中,教师经常会问一些模糊的问题,类似“你们在玩什么呀?喜欢玩吗?怎么玩”,而不是针对孩子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而发问。这样的对话是无效的,甚至是对孩子游戏的干扰。因此在游戏回顾环节,如何让语言的介入更有效、更有利于提醒孩子解决问题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如在小班户外垫子游戏结束时,遇到了小垫子搭的山洞难钻、容易坏的问题。回到班级后,教师与幼儿观看游戏视频,共同回顾垫子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展开了讨论。

教师:“上次在钻垫子搭的山洞时,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依依提出:“垫子山洞太小了,钻不过去,一钻就坏了。”这时恒恒立刻站了起来,打开双臂画了一个大圈说:“那就做个大大的山洞吧。”教师:“我们怎样让山洞变大呢?”菲菲说:“大大的山洞用大大的垫子呗。”依依跑到图书区,指着地上的垫子:“老师,用这个可以吧。”教师:“好的,那我们就先借用图书区的垫子试试吧。”

孩子们从图书区拖来了三张大大的垫子,不断尝试调整山洞的高低、大小,不一会儿大大的山洞立起来了。山洞搭好后,有的孩子爬上爬下,还有孩子在山洞里讲悄悄话。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提问的智慧:通过对话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交流垫子山洞太小钻不过去怎么办(讨论问题),提出大大的山洞用大大的垫子,并支持孩子到图书区借垫子(解决问题)。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孩子从表面现象逐渐深入问题的核心。教师在提问时,采用能够激发孩子好奇心、促进他们思维拓展和深入思考的策略至关重要。要避免频繁提出使用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关注细节、分析原因和得出结果。在提问后,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当孩子回答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即使他们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偏离了预期,也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思考过程。

掌握恰当的回顾方式

一对一倾听。通过一对一倾听记录孩子的游戏故事,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一对一倾听的方式需要班级教师做好分工。比如班级幼儿有4组,两位教师可以分别负责两个小组做一对一倾听,最后汇总,这样会减少一个记录环节以及等待的时间和次数。生活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倾听孩子,记录孩子的想法。倾听环节中,孩子们往往会积极表达他们的游戏情绪和体验,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有价值的生长点。如“门里面”游戏的缘起就是生活教师捕捉的一个教育契机:陈老师在孩子们喝水的时间进入卫生间很久,生活教师发现班级幼儿有的趴在卫生间的门上、有的蹲在地上偷看,他们很好奇陈老师上卫生间为什么这么久,有的说在便便、有的说难道里面有妖怪、有的说是在化妆……生活教师把孩子的照片和讨论内容发给了陈老师,生成了一个童真有趣、学会保护隐65cf6f1f8d571f92e1935ad6fb9771e93b338fb6c8f2b7178c2bc454fba01133私的游戏课程化案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对一倾听的缺陷是在相对大班额的班级中会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孩子等待的时间也长,并且难以顾全所有孩子。

小组回顾。小组回顾让幼儿有机会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分享游戏经验,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将零散的游戏经验进行整合和提升。这不仅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过程,还能将游戏经历转化为有价值的经验。班级教师要注意分组蹲点,倾听指导,充分发挥小组回顾的价值。比如大班孩子已经积累了小中班的游戏回顾分享经验,在小组回顾中,可以由一个孩子负责和统计,原则是雷同的就不再记录,不同的就记录下来。讨论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未能解决,孩子们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再参加全班性讨论,这样就能够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更好的途径。

集中回顾。主要是指小组分享之后的集体分享,可以分游戏小组反映他们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有些问题孩子简单谈论就能05817bdc37ed7fe232564d88011ef92e5cd920f42a6799ae012da224e83754f0自主解决;难以解决的,教师再跟孩子互动讨论共同解决,包括下一次的游戏想法,需要进一步收集、准备的材料等。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自己拍摄的照片、视频等,引导幼儿发现自己没有关注到的问题与场景等,讨论解决办法,助推他们实现游戏的想法。要重点关注游戏中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如孩子在沙池争抢玩具的冲突性问题的解决,以及材料的分类、收集、提供;又如“跑酷”游戏中路线设计的问题、调整的想法等。集体回顾还可以在游戏前组织,重点回顾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帮助孩子更清晰地推进新的游戏开展。集中回顾一定要结合视频、照片,否则可能出现这组孩子说的内容其他组孩子听不明白,没法跟上回顾环节的情况,这样游戏就会变得很消极。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集中回顾和小组回顾中,很多教师使用视觉笔记,来记录游戏中的问题以及师幼互动的轨迹,这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可视性经验回顾方式。

当然,最好的回顾方法是三者结合,通过一对一倾听游戏故事—播放游戏视频—全班参与讨论并解决问题,同时进行小组记录。如“丢手绢”游戏中,在孩子们一对一讲述游戏故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播放各组出现问题的游戏视频,孩子们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看到的问题,各组派代表记录下来。在一次次观看和梳理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有的小朋友坐错位置、找不到位置、站起来坐不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师生进行讨论,由此生发了“找不到位置怎么办”“新丢手绢之新追法”“新丢手绢之安全屋”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