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入园指导:帮助而非代替

2024-10-18 00:00:00张妮妮刘盈希
教育家 2024年39期

专家指导是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针对同一件事情,常常发生专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可能导致园长和教师在工作时“摸不着头脑”。比如,关于吃水果,一位专家觉得不能安排集体吃水果,要让幼儿自主吃水果,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于是幼儿园认真落实专家的意见;另一位专家又觉得,集体吃水果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于是幼儿园又根据专家的意见改为集体吃水果。再比如,关于幼儿园绘本馆的图书配置,一位专家认为,西方绘本故事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思想观念,建议移除这些图书,这项建议很快被幼儿园采纳;另一位专家则认为,西方经典绘本故事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幼儿成长,于是幼儿园又进行整改,迎来了国外图书的“回归潮”。

“专家的一张嘴,幼儿园跑断腿。”它促使着我们思考:幼儿园应该如何听取专家意见?面对不同专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幼儿园应该怎么做?

理解专家指导的意义

“专家指导”是指专家在特定领域内提供的建议、指导或推荐,旨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或优化实践过程。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专家指导可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应用,但其核心都是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提供权威性的支持和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专家指导可以长期改善教学。通过咨询和指导,教师能够识别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邀请专家指导不仅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确保幼儿接受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还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解决幼儿园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最终指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

专家指导中的权威悖论

权威的根源在于个体对专家合法地位的认可,关注的是“谁”提出的建议,而忽视建议的具体内容及建议的合理性。自主性强调个体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要求个体能够自由选择并对选择的结果负责。牛津大学法哲学教授约瑟夫·拉兹认为,权威与自主性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难以达成和谐,即所谓“权威悖论”。幼儿园对专家意见不加分辨、言听计从,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于权威与自主性的界限及其重要性,存在理解上的模糊或不明确。

专家的意见为什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专家的意见也是“偏见”。在哲学领域,“偏见”通常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和判断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固定观念或倾向性看法,这些看法可能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解释。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认为,所有的理解都始于某种先入之见或偏见,这些先入之见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他强调,偏见并非总是负面的,它们可以是积极的,帮助我们构建意义和理解。因此,偏见是合法的,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地融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没有一个人可以跳出个体经验而对外界事物有全然“中立”的看法。

偏见是理解现象的一种必要视角。关键在于意识到并反思这些偏见,以避免它们限制我们的视野。在专家指导活动中,专家的直觉和判断往往基于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使得他们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即便如此,专家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个人经验和知识背景的限制,从而影响决策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幼儿园对专家的意见言听计从,不加甄别的“照搬照做”,究其本质,在于没有认识到专家的意见也是“偏见”,需要对专家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其论据和逻辑,并判断其合理性。

幼儿园为什么对专家意见言听计从?根源在于幼儿园自主性缺失。因为对专家偏见的认识不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权威依赖”现象普遍存在。幼儿园在教育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过度依赖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一方面源于专家所具备的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能够为幼儿园提供专业指导和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源于幼儿园对专家权威的盲目崇拜,缺乏自主性。

专家依赖可以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偏见”,它体现了园长和教师对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尊重。尽管专家依赖有其积极面,但它的弊端在于对幼儿园自主性构成威胁。对专家的过度依赖会削弱幼儿园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导致幼儿园在教育决策上缺乏独立性,忽视幼儿园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而影响幼儿园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文化。

保持独立性和创新性

法国哲学家耶夫·西蒙曾说,社会幸福建立在权威和自主的巧妙结合的基础之上……其中任何一者,如果因其过度而摧毁另一方,它马上也必将摧毁它自身。解决幼儿园专家指导问题的关键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园的办学自主权。幼儿园应参考专家意见,并独立地作出判断和选择。

基于“共同善”,明确专家的角色定位。英国法学家约翰·菲尼斯提出“共同善”作为连接自主性与权威的关键概念。“共同善”包含了不同主体共同的追求目标,认为权威应为协调方案,而非简单的命令与服从,从而为权威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持。在幼儿园专家入园指导中,秉持着追求“共同善”的原则,园长和教师应将专家定位为合作伙伴,即专家负责提供信息和建议,与幼儿园共同探讨适宜的教育策略,并协助幼儿园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一言以蔽之,专家应该帮助幼儿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不是代替幼儿园做出决策。比如,在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过程中,专家可以从理论的视角解析什么是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什么、逻辑框架如何搭建,园长和教师则是在专家理念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幼儿园的实践,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方案。再如,幼儿园开展“行动研究”,专家可以通过“非参与式”的帮助,引领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并不断改进行动方案。这种方式有助于将专家的权威性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力量。

唤醒教师自主意识,增强专业自信。专业自主是指教师有意识、有权利基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遵循专业伦理的前提下,在专业范围内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采取行动的能力。专家入园指导过程中,园长和教师应该实现身份与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改变者”,不仅要积极吸纳专家的智慧,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独特见解;面对专家的意见,能够基于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出科学的、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决策。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吃水果”和“绘本馆”的案例,园长和教师应听取专家意见的重点,这个重点不是“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而是分析每种做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幼儿园的要求和条件是什么、对幼儿的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利弊是什么……从而做出适合自己幼儿园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专家的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促进其专业成长。

持续对话,实现视界融合。理解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幼儿园应在专家指导和自主性之间建立持续的对话机制。通过对话,不同主体的“视界”,即各自的认知、经验、价值观等发生碰撞和融合,最终达成共识。视界融合强调双方是平等的主体,幼儿园尊重专家的“视界”,即理解专家指导的出发点、核心理念、价值旨归;专家也要尊重幼儿园教师的“视界”,即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经验、困惑等,认识到他们的“视界”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共同探讨问题,形成新的共识。这种共识并非简单的妥协,而是双方在深入理解彼此的基础上,达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不断地对话和交流,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也会得到持续改善。

综上所述,专家入园指导过程中,园长和教师应既尊重权威又不盲从,既借鉴经验又勇于创新,确保教育实践既受益于专家的指导,又保持独立性和创新性。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24年重点项目“吉林省城乡儿童发展与幼儿园教育质量差距——基于100所幼儿园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JKH20240982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