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一句话,幼儿园变不变

2024-10-18 00:00:00陈璠
教育家 2024年39期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邀请专家入园指导已经成为幼儿园普遍的做法。专家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科学指导对于提升幼儿园的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发现,有时专家的“药方”并不好用。专家的话全部都是有益于幼儿园的吗?专家一句指导,幼儿园到底应该变还是不变呢?我们一起关注园长和教师的想法。

希望指导符合幼儿园发展实际

我园每学期都会邀请各路专家入园指导,指导内容涉及幼儿园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从中受益颇多。但是,专家的指导并不是次次清晰,有时候也会使我们感到迷茫。

第一种情况是专家的指导不够具体。比如,有位专家很认可我们的办园理念,并提出办园理念应和课程内容产生连接,当我们满怀期待聆听专家讲述实施路径时,他却一直阐述办园理念的重要价值,最后我们也不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幼儿园的课程有更好的发展路径,专家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方法呢?

第二种情况是专家的指导难以落地。比如,有位专家在幼儿园食堂安全检查中指出,不能使用清洁球刷碗,因为清洁球丝容易残留在碗里,形成安全隐患,并要求换成刷碗布。但在实践过程中,食堂工作人员发现,刷碗布有时难以彻底清除污渍,所以询问是否可以使用丝瓜瓤,可得到的回复是否定的。于是,幼儿园整合专家意见,又召集相关教师讨论,最终决定只在刷碗布刷不干净的情况下使用清洁球辅助清理,并在使用清洁球后进行多层检查,确保毫无残留。

第三种情况是专家针对同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不统一。比如,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有专家强调,课程的名字应该有特色,即春天的系列课程最好都带有“春”字。而另外一个专家认为,课程的名字应该指明五大领域,看起来更加直截了当。最终,幼儿园召集骨干教师共同研讨,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春晖幼儿园教育集团保教主任 王琼琼)

对于指导,教师应该有“按需自取”的自由

关于专家指导,我想分享一个故事。刚入职时,有一位专家来园指导,指出美工区不能放美工材料。当时我虽然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但由于刚刚工作,只能照做。十年之后,幼儿园开始兴起材料超市,班级内所有的游戏材料分类摆放,幼儿根据需要自主拿取并游戏。也就是说,不等教师推翻专家的话,时代就已经推翻了。

我时常思考:幼儿可以根据需求选取游戏材料,教师为什么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听取专家的意见?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每个教师也有自己的工作经验,专家的理论经验可能比教师丰富,但专家对幼儿园实践的了解程度可能不及某些成熟教师。那么专家和教师为什么一定是“上”和“下”的关系呢?每次专家入园都是“莅临指导”,而教师都是“外出学习”,这似乎是天然形成的等级,教师低于专家,专家拥有更多话语权。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涌入学前教育行业,我相信很多教师都拥有较好的判断能力。对于专家的指导,教师能否拥有一种自由呢?对于适合自己幼儿园的意见虚心学习,而对于一些不太适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意见,也能像幼儿一样——按需自取。(山东省济南市某幼儿园教师 阳阳)

指导“太具体”不利于幼儿园发展

作为高校的附属幼儿园、高校学前教育实习基地,我园在专家入园指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专家经常来我园调研,学生也经常以我园为研究对象做课题。我园和专家接触的频率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在我看来,专家的有效指导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大方向上引领,专家有着宽广的教育视野,能够帮助幼儿园梳理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第二个层面是针对需求的个性化指导,比如在开展“自主游戏日”活动中,教师无法把握好师幼互动的“度”,就可以邀请专家针对该问题做具体指导。但专家的指导不应该事无巨细,比如“ 餐前过渡 环节听故事好还是玩手指游戏好”这种问题,由本班教师根 据幼儿兴趣爱好决定就好。过度的指导会在无形中降低教师 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专家通常会分享他们感兴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可这并不一定适合每所幼儿园,尤其是舶来的教育思想。据我观察,很多幼儿园虽然不会盲信专家的指导,但还是存在“跟风”行为,即当专家介绍某所幼儿园在舶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时,会照搬到自己的幼儿园。这需要幼儿园进一步提高辨识能力,从而更好地吸纳专家的指导意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副园长 罗晓娜)

“非跟进式”指导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我园已经开园11年了,一直很重视专家入园指导。我觉得专家入园指导是必要的,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一是指导脱离实际。有些专家指导过于理论化,导致幼儿园很难落实。二是指导缺乏针对性。有些专家“一套方法走天下”,即用一套方法指导所有幼儿园,这样的指导效果通常不理想。三是指导缺乏连续性。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有些专家只能到幼儿园指导一次或者两次,这种指导难以真正推动幼儿园提高某方面的能力。

在我看来,“跟进”是充分发挥专家指导效果的重要方式。比如,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组成不同的赋能团,并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入园指导,跟进指导时间长达一年。受到指导之后的教师,不仅提高了相关能力,还增强了内驱力。教师是否理解了专家的指导?教师是否有疑问需要被解答?“跟进式”指导的优势给予教师更多与专家互动的机会,使教师能深入地理解专家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实施。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非跟进式”指导。比如,我园曾经邀请一位专家入园指导生活活动,专家向教师分享了很多案例,教师表示收获很大。随后,专家走进了一个班级,并根据班级布局提出了开展生活活动的相关建议。专家离开之后,教师纷纷尝试将专家的指导付诸实践,可很快出现了问题——由于各班的布局不一样,专家的指导意见不能通用。有的教师提出做出相关调整,可又担心调整得不科学,从而陷入了困惑。由于种种原因,该专家没有再来指导过我园,很多教师只能将问题无限期搁置。因此,针对不同园所、不同教师、不同情况,跟进式专家指导更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指导效果。(上海市嘉定区古猗幼儿园园长 陈蕾)

毫无章法的指导只会成为教师的负担

无论是做园本课程还是做科研,幼儿园其实都存在“灯下黑”的情况,而大部分专家能够帮助幼儿园找到问题并提供合理化建议。到我园指导的专家一般都很专业,但并不是所有幼儿园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有一次,我到一所幼儿园参观时,一位园长告诉我,专家要求他们将墙面上的文字全部铲除,并强调只要环境中有文字或数学计算之类的内容就是“小学化”。我觉得这个说法欠妥当,幼儿的生活环境中本来就有文字,为什么幼儿园不能出现文字?文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幼儿可以在环境中自然习得。而部分专家僵化地“一刀切”和“瞎指挥”,使一些经验不足的园长只能跟着指挥棒转。

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有一位乡镇幼儿园园长曾向我提问:“专家说要一对一倾听幼儿的声音,但这需要很多时间,幼儿都拿着自己的画排着长队找教师倾听,教师一一记录也需要很长时间,如何解决一对一倾听在时间上浪费的问题?”听到这个问题时,我内心十分复杂,该园片面地将一对一倾听理解为幼儿绘画后一对一的听与记,但这种片面并不是一线教师的错,和专家的意见也有分不开的关系。他们的指导让教师产生了认知偏差与窄化。教师固然需要听与记,但这不是全部。倾听要融入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教师蹲下来和幼儿平等的交流,是及时回应幼儿的需要,是共情并理解孩子的情绪……当我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园长时,园长释然了,她说:“我理解了,马上回去做调整,把教师解放出来。”

在一次论坛中,专家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幼儿园里很热闹,谁都能把你带跑。”如果园长专业能力不足,就会完全按照专家的意见不断调整幼儿园的课程、游戏等,久而久之,幼儿园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幼儿园需要专家指导,却不能完全依赖,因为一线情况千差万别,园长对教育要有自己的理解,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