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够不够还不够。”一些孩子在规划自己的发展时,总觉得自己距离优秀的标准有差距而产生学习和生活的焦虑,一刻不停地敲打自己,最终因无法满足期待而失去自我效能感,走上功绩主义之下的倦怠道路。在上海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林紫眼中,随着时间的累积,这样的孩子已然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们建立对自我的合理期待,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林紫讲述了她的观察和思考。
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二十多年,有一个孩子令我印象深刻。他从山区学校考入顶尖大学,但在高考后的假期里,自己仍然无法“停下来”,心中有个声音不断催促他,“快,快,不然来不及了!”但他一时间找不到努力的目标,觉得人生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这样的孩子频繁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他们不停地努力,试图达到看似“触手可及”的目标,但一再遭到挫败;他们不停地努力,试图掌握自己的未来,却越来越感到焦虑。这些孩子一刻不敢停歇,殊不知已经踏入“过度努力”的陷阱。陷入“过度努力”不仅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压力,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甚至产生呕吐、腹痛等躯体化反应。那么,孩子如何才能摆脱“过度努力”的陷阱,建立对自我积极、合理的认知呢?
主动减负
享受闲暇。叔本华说:“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在父母的要求下,一些孩子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心中“足够好”的状态,不这样安排心中总感觉“空落落的”。有些孩子甚至患上了“假期恐惧症”,他们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忙碌的状态上,一到休息时就会感到恐惧。当意识到存在此种情况时,孩子就应当“停下来”,问一问自己:“在日程表中的哪些时间段增加休息的时间是可以接受的?”这种休息可以是听喜欢的音乐、做运动,也可以是静静发呆,什么都不做。还可以在闲暇中观察自我、肯定自我,逐渐形成健康的自我评价,提升自我价值感。当自我价值不再建立在线性的“努力与成功”范畴上,孩子才能看到生命的各个维度,活出内在的“松弛感”。我们也可以教会孩子通过“倒U型曲线”来判断自己的状态,这条曲线的横轴是“想要获得成功的动机”,纵轴是“实际达成的成绩”。曲线左边“动机”和“成绩”成正比,是一个良好的状态;曲线右边“动机”和“成绩”成反比,是较差的状态。如果家长和孩子发现,孩子的状态已经处于曲线的右边,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家长也要摈弃“别人家孩子”的比较思维,主动给孩子减负,给予其享受闲暇的机会。
勇于求助。当身处“过度努力”,且存在负面的自我认知时,主动求助可以帮助我们脱离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有力所不及之处,愿意向信任的人求助,也是一种强大的表现。我曾引用过一个小故事,说明求助的重要性。一位父亲鼓励孩子举起一块巨石,并告诉孩子:“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把石头举起来。”孩子十分相信父亲,便开始不断地训练,然而无论他怎么尝试,都无法举起石头。孩子十分困惑地看向父亲,父亲对孩子说:“孩子,你忘了,你还可以向我求助,你的努力中也包含求助。”孩子需要理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和“需要他人帮助”之间并不冲突,甚至是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当孩子遇到困境时,才可以坦然地表达需求,才能在他人的帮助下,重新建立积极、合理的自我认知。
设立合理的目标
设置为生命服务的目标。在设立目标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我要过怎样的人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后,再反推每个阶段的分目标。同时,不要把关键节点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但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有些孩子会把高考当作唯一的目标,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大学的“旷野”里迷失了方向;另一种是高考失利,否定之前十多年努力奋斗的意义。当孩子对“我想过怎样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答案后,才会为实现这一目标产生持久的动力。同时,孩子的心中要预留弹性空间,100%地达成目标固然令人期待,但达成预期目标的80%是否仍可以接受?当孩子可以接受可能出现的不如人意的情况,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也不会沉溺于失败,走向极端。
增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处于过度努力中的孩子,一直在向目标努力,但始终无法实现目标,自我效能往往较低。此时,应当引导孩子给自己设置一个“跳一跳”就可以自然实现的目标,使其不断地产生成功的体验,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有一个孩子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她在公立学校中名列前茅,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转入国际学校,但没想到等待她的是挫败和挑战。在她的想象中,她的学习成绩应该远远领先于国际学校的学生,而事实并非如此。优越感的丧失让她十分恐惧,长时间的追赶也让她感到疲惫,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但她很快意识到,虽然她没有领先,但是也并不落后。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她发现自己的钢琴水平在班级里非常突出。恰逢即将举行节日晚会,她向教师申请在晚会中增加钢琴表演的环节,把完成好演出作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对她来说不难,成功的演出展现了她的风采,获得了同学们的称赞,也让她收获了自信,调整了心态的同时也帮助她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
学会竞争
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成功与失败是他们绕不开的话题,但如何理解成功与失败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在某方面一直领先的孩子被他人超越后,可能会把他人的成功当作自己的失败。尽管竞争不可避免,但成败不是定义自我价值的标准,我们更不能被结果裹挟。我们更看重的,应该是在竞争的过程中是否超越了自我,获得成功固然让人欣喜,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努力的过程和是否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当孩子不再害怕失败,能够坦然接受失败,就不会在遭遇失败后贬低自我,进而从内心深处生出追逐成功的勇气。
正确认识竞争中的人际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竞争,那么,如何处理竞争中的人际关系?体育竞赛可以给孩子们启发。例如,在不久前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中,全红婵战胜队友陈芋汐夺得女子跳水单人10米跳台的冠军。在赛后采访中,陈芋汐表示从全红婵身上学习了许多,若是没有全红婵,自己也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竞争中合作,是对手也是朋友”是孩子们应当树立的观念。通过竞争过程中彼此的激励,相互的陪跑、助跑,孩子不仅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愉悦,还可以学会倾听、理解、支持与分享。这些宝贵的品质,能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伟大的对手成就伟大的自己,孩子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才能在竞争中享受与他人的合作,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积极、合理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