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走向学:课堂上让孩子先“跑”起来

2024-10-18 00:00:00陈璠
教育家 2024年39期

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在一堂堂好课面前,学生的兴趣受到充分的点燃和激发,能够充分感受学科之美,也能综合锻炼思维。有这样一所小学——没有下课铃声、没有课间十分钟、没有教案……各种规定都不符合人们对学校的传统认知,甚至是大相径庭,而学校却颇受欢迎,这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学校里不能随意走动、课堂上必须鸦雀无声……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侯明飞看到了太多束缚学生天性的教育方式,并深切感受到了其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2017年,担任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简称“浑南九小”)校长一职后,侯明飞带领学校教师在课堂改革上持续发力,基于灵动教育理念,围绕“教师、学生、资源”三者关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帮助学生建构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学生向前一步成为主人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相关概念也层出不穷,比如生本课堂、合作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无论哪种课堂模式,其实都指向了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的转变,而浑南九小的“一堂两段三清”课堂模式在这个关系的转变上尤为顺畅,它推动学生在课堂上先“跑”起来。

“一堂”指的是一节课的时长是一个小时。很多人曾对此表示担忧:学生的注意力能保持这么久吗?在浑南九小,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堂”分了“两段”,分别是学科课程和脑动力课程。侯明飞指出,长时间学习学科课程,大脑一定会疲惫,但脑动力课程可以切换用脑方式,一个小时的时间便很容易灵活安排和被孩子接受。脑动力课程是学校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开发的发展学生大脑动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系列课程,在认知逻辑上与学科课程同频共振、相辅相成。侯明飞进一步解释,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课堂耳提面命的传授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思维建构的迫切需要。脑动力课程通过“玩”的形式,由“汉字游戏数”“心智多米诺”“四巧板”等组成,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学生实现了从玩具思维到学习思维的迁移。

2022年之前,浑南九小一直践行“一堂两段”课堂模式,随着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师敏锐地发现很多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吃不饱”,于是增加了“三清”,意为当堂学、当堂练、当堂判。传统课堂的反馈环节是容易被忽视甚至缺失的,侯明飞认为与传统课堂的“三滞”相关,一是作业滞后,学生需要在家里完成作业;二是批改滞后,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及时批改;三是讲解滞后,批改后不一定有合适的课程作讲解。而当作业不离开课堂时,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面对一个班级45名左右的学生,教师如何将知识逐一反馈呢?

让课堂分层是学校反复摸索出的实践密钥。浑南九小的年级主任王庆以一节课为例,揭开了“分层”的神秘面纱。在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开始之前,黑板上呈现了本节课的学习清单,明晰目标之后,学生进行5分钟的开口读,读的是当堂课的教材和练习册内容,“这能够串联知识逻辑和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然后教师解读学习清单,分层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了:约15%的学生掌握知识最快,可直接进入当堂练,即写教材课后练习题和练习册;还有约70%的学生通过“‘e’讲师导”进入当堂练,即通过网络视频资源学习;约10%的学生依然存在困惑,在自学互学后进入当堂练;最后,在“师辅生辅”下,约5%的学生进入当堂练。当学生完成学科课程后,会自动进入脑动力课程学习阶段,学校没有规定两个课程的时间比例,而是根据当天学科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教师的批改贯穿课堂始终,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会空着手走出课堂,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王庆说。

教师退后一步成为资源

一直以来,教案被视为提高教师备课质量的重要方法,所以编写教案是大部分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由于时间紧迫、内容繁多、创新要求高等因素,教师的编写过程伴随着不小的压力。“我们学校的教师不用写教案。”侯明飞认为,当今世界中教学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教师无须绞尽脑汁制作资源,而应利用这个时间去准备资源,从而确立清晰的课堂目标,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推动学生更加高效地投入学习。

“列清单”就是教师“备资源”的任务之一。“列清单”包括依课标、知学情、任务清三方面,依课标即以新课标五大核心理念为依据;知学情即精准了解学情,比如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知识和经验等;任务清即学习目标清晰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王庆表示,清单分为知识清单和任务清单,知识清单是对这节课知识的罗列,并由易到难进行分层;任务清单是对书上的习题以及练习册的习题进行分层。“这样会使学生做练习有层次感,同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如果说“列清单”是“备资源”的基础,那么“筛选资源”便是“备资源”的关键,而这也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王庆表示,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预判,并准备相应的资源。比如,在上五年级数学课之前,教师预判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某个新知识点,于是顺着知识的链条向前找,找到四年级甚至三年级数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准备好对应的视频资源或者文本资源,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教师准备资源的原则是‘宁可多,不能少’,有助于学生及时得到指导,但还是有很多‘突发情况’是难以预判的,这时教师会把握动态生成的瞬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王庆说。

不难发现,在“一堂两段三清”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与传统课堂是有很大区别的,教师不需要时时与学生互动,而是拿出更多时间观察学生,从而更好地跟进学生学习进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同伴、教材、文本、视频、图片、学具等都是资源,侯明飞强调,“一堂两段三清”课堂重要的指向之一就是“借资源”,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适切的资源交互,主动构建新知。“在分层的课堂中,部分学生自然有更高的需求,资源是教师的帮手,更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必需品。”

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多的人将因材施教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可是理念与实践的差距并不小,大部分课堂依然存在“抓中间放两头”的问题。“一堂两段三清”课堂通过改变结构、重塑功能,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吃不饱”的学生,课堂的作用体现在“拔高”。人工智能引入课堂后,王庆回忆,在学习体积和容积时,有的学生完成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后,对于1立方厘米没有概念,于是通过人工智能得到了形象的答案。“在‘一堂两段三清’的托举下,每一个学生努力汲取知识,他们的成长是没有‘天花板’的,这令我兴奋而又欣慰。”

对于“吃不着”的学生,课堂的作用体现在“看见”。王庆班级有一个很聪明但不爱学习的男孩。有一天,数学课讲了排列相关知识,男孩没有理解。王庆便耐心引导男孩:“你看看小丽坐在第几行、第几列?芳芳的座位又该如何描述?”很快,男孩便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且对数学课燃起了极大的兴趣。提到课堂改革的效果,王庆不由得感慨:“这真的让所有孩子有机会被看见,有助于增强教育公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在“一堂两段三清”课堂迈入3.0时代的今天,我们不仅见证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更看到了未来教育蓝图的逐步清晰。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升级,还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尊重,是对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精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