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材料投放不仅是环境创设的基石,还是激发幼儿好奇心、促进主动学习、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途径。材料是幼儿每天离不开的游戏对象,也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依托。如何借助材料使得师幼有效互动,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深度学习,是教师时常遇到的课题。这一问题背后,呈现的是材料、幼儿、教师三方的关系,其中材料是媒介,教师的支持、引导、激励、唤醒与幼儿持续探究、观察、发现、分析之间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对于教师而言,把握好平衡,要从三个维度考量活动的整体性:材料投放是否有目的、有计划、有意义?活动组织是否关注领域知识运用与能力发展的系统性?活动评价是否关注幼儿核心经验与概念的获得?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三研。
一是研材料,即材料提供的必然性和精准性。教师要明晰所提供的材料是为了解决活动中儿童发展的什么问题,与幼儿现有经验的连接点是什么,以及预设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材料的界定和筛选是支持幼儿主动互动和深度学习的首要因素,是幼儿科学探索的重要保障。
二是研方案,即活动方案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要明确所设计的方案与幼儿认知学习发展的匹配度,重点关注“情境导入—经验唤醒—探索支持—梳理总结—拓展提升”等基本环节中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要做好材料、环境、推进活动的时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关联性设计。方案设计的严谨是支持幼儿主动互动和深度学习的关键。
三是研主体,即主体关系的平54a17273f3569c3144ad88d92a36d91d等性和包容性。在活动中,师幼双方是平等的支持关系,活动过程要能体现幼儿持续思维与操作的抛接球轨迹。教师应该包容、理解幼儿主动探索中的多次试错,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辩证认识对于材料的“破坏与浪费”。师幼关系是促进幼儿主动互动和深度学习的保障。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过程是教师调整材料的重要依据。当材料投放后,教师需要扮演好敏锐的观察者、适时介入与引导的支持者、共同参与学习的合作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幼儿的学习状态。
首先是看幼儿。幼儿在活动中的专注度,是具有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的,需要教师综合评价。同时,幼儿的自主性也需要教师给予高度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对问题的倾听与理解、对材料的感知与探索、对体验的表达与分享,都能体现幼儿自身的认知程度。幼儿的参与状态是对材料提供和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有价值的最好诠释。
其次是看场景。活动场景具有动态性和有序性。动态性是指幼儿在活动空间内对材料操作的频次和场地使用的流动状态,这是幼儿“玩中学”的外在体现。有序性是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行为和思维规律的体现,是幼儿主动活动和深度学习的内涵所在。场景的动态和有序体现了师幼关系和师生实践的教育生态,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真实样态。
最后是看互动。对于幼儿的问题,教师要持续关注,帮助幼儿转换经验,为幼儿增加探索空间。对幼儿的表达与表现,教师需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幼儿拥有持续探索的动力和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与幼儿的主动有效互动,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情感纽带,是教书育人的关键所在。
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多样性、开放性、层次性的材料,教师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探索;通过转变角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支持其学习;根据幼儿反馈和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材料,教师能够持续推动幼儿深入学习、全面发展。通过一步步的探索,教师才能达到“为理解而教”的状态,让生命的相遇互相启迪,让学习与智慧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