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绪调节视角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4-10-17 00:00雷奕心
华章 2024年15期

[摘 要]本文从认知情绪调节的角度探讨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首先,介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特征和表现,以及对教师个体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其次,阐述了认知情绪调节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以及其在教师职业倦怠中的作用;最后,从认知重构、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认知情绪调节能够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情感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

[关键词]认知情绪调节;教师职业倦怠;影响机制;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职业倦怠是许多教师面临的一种日常负面情绪体验,它产生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延伸到学生,甚至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虽然教育工作效率在不断提高,人文关怀在不断加强,但教师职业倦怠仍然是教育界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认知情绪调节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通过以认知为主导的情绪管理策略,在识别、理解、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与压力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方面拥有着显著优势,它可以提升心理健康以增强个人应对压力及挑战的能力。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和挑战需要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认知情绪调节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理论与职业倦怠间内在联系,通过认知情绪理论调节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教师情绪管理、职业发展提供建议。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体系,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不能应对工作上连续不断的压力,而自我体验到的生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当事人有身心疲惫、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又称为职业枯竭[1]。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教师中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持续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化解出现情绪衰竭,消极被动应对工作和工作对象,感觉工作无意义、效率低下且无成就感的状态[2]。这种压力通常由长期接触教学工作的精神消耗和心理疲劳等因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会对教师本人和教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可以被分为三个方面:情感倦怠、精力倦怠和认知倦怠。首先,情感倦怠是指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其情感体验不佳,感到抑郁、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教师对学生产生疏离感,减少对学生的关心和注意力,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过度惩罚。其次,精力倦怠是教师感到疲劳和精神失常,对教学的行动和兴趣降低;教师可能会因为工作负担过重而陷入难以逃脱的日常轮回,工作后感到身心疲劳和虚弱。最后,认知倦怠是指教师在工作时面对的挑战和压力,一旦情绪不稳定,其思维逻辑和行为表现就会变得混乱和不规律,影响教学质量;教师会产生消极自我评价,对职业前景和教育教学感到不确定和困惑。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不良现象,会对教育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呈现出范围广、影响深的特点。具体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情感和态度方面,表现为情感不稳定、个体态度消极、社交疏远,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失望;第二,兴趣和激情方面,表现为缺少工作动力和激情,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兴趣;第三,健康和疲劳方面,表现为肉体的亚健康状态,易生各种疾病、工作疲劳等;第四,工作绩效方面,表现为工作效率低下和工作绩效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第五,心理压力和责任感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工作设置不合理的标准,自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在教师长期接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因为职业压力和精神消耗导致身心疲惫、失望不满等情绪,在具体工作中,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三个方面:情感耗竭、低效能和拒绝从事工作。情感耗竭指教师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情感和关怀,产生疏离感、消极情绪和无动力,如面对学生时显得冷漠、对家长的沟通缺少耐心,甚至在课后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而是选择逃避或敷衍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低效能指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和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陷入负面的职业自我评价,如时常自责教学效果不佳,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持怀疑态度,难以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进现状,甚至开始怀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正确性;拒绝从事工作意味着教师对工作感到不满和不感兴趣,缺少热情和动力去投身教学工作,如常常拖延备课和批改作业,对待课堂变得敷衍了事,抗拒承担工作任务,不再主动寻求专业成长的机会,甚至考虑转行或寻找其他职业出路。

二、认知情绪调节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防治教师职业倦怠需要多方面协作参与,教师的情感管理和认知调节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认知情绪调节理论则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解决思路。在实践中,通过帮助教师培养情感管理和认知调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够全面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一)认知情绪调节的概念

认知情绪调节是以认知为主导的情绪管理方式,个体通过改变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达到消除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的效果。人的情绪是由外部事件和内部认知打造的,因此,人们准确地理解自己和环境来改变和带动情绪的体验,经验的后果和情绪的处理方式构成了认知情绪调节。认知与情绪这两种功能在作为主客体的时候,个体都会根据其认知对客观事物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产生情绪,要结合个体差异看待认知能力对于个体的情绪影响,以及个体情绪调节的倾向性[3]。

(二)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理论

认知情绪调节理论主张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它指的是个体采取基于认知性且能被个体意识到的,为了处理与自身相关的情绪唤醒性信息的情绪调节方法。简而言之,认知情绪调节理论强调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意识到调节情绪的方法。

认知情绪调节理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非适应性策略、灾难化、自我责难和责难他人。非适应性策略是指个体为了避免错误或坏的结果,采取与事实相反的态度。灾难化是指个体常常放大一件事情的负面结果。自我责难则是将事情的过错归因于自己,而责难他人则是将过错归因于他人。此外,情绪调节还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反应调整和认知重构等策略。个体在面对外部刺激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选择合适的情境、修正情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及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解释方式,更有效地调节情绪。

认知情绪调节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它提供了理解和处理情绪的新视角,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下为认知情绪调节主要的两个理论模型:

1.直接效应——反应模型

直接效应——反应模型(Seyle,1956)是认知情绪调节的关键模型之一,它提出了压力反应三阶段的模型。第一阶段是警报阶段,也是补偿性瞬间的反应,主要是身体的自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回应。第二阶段是防御性适应阶段,是体内适应毒素作用,让身体重新使其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情况更为紧急,将进入第三阶段——恢复或穷竭阶段,情况越紧急,恢复或耗损就越慢或越快。这个模型是认知情绪调节研究中很重要的理论,是压力反应的代表。

2.多维效应——感知——评价模型

感知-评价模型(Lazarus,1966)对于情绪和适应机制的探究作用更丰富,这个模型属于认知情绪调节模型。如果有一个人自己能够努力地看待事情,这个人将能够再次调节或者调节自己的感受方式和反应方式,学会缓解压力、消除负面情绪、产生积极情绪。

教师职业倦怠和情绪劳动的研究表明,工作压力是情绪耗竭和职业倦怠的直接动因[4],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压力的调节与管理是认知情绪调节理论中的核心内容,认知情绪调节理论针对性提出关于压力反应等解决措施,认知情绪调节理论也可针对教师职业倦怠起到相应作用。

三、认知情绪调节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

认知情绪调节作为一种以认知为主导的情绪管理方式,在教师职业倦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教师中的负面情绪或状态,这种持续的情绪耗散和压力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通过认知情绪调节,教师可以学会更好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效地缓解身心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工作满意度,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首先,认知情绪调节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当教师遇到可能激发负面情绪的刺激时,可以通过自我识别得出准确的感知和反应,将自己从情绪上分离出来,避免因情绪做出不佳的决策。同时,通过积极的认知评估和重视积极结果的处理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调节或者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提升工作效果。

其次,认知情绪调节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通过学习适应性认知策略和积极挑战消极的思考方式,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减轻职业倦怠情绪的持续性,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和正面情绪体验。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能力,以及更加积极的情绪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对工作的饱满精神状态,达到更加高效的工作状态。

最后,认知情绪调节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并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个体职业需求的积极认知和情感策略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并提高其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通过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关系处理和情感适应等策略,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积累,为个人和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认知情绪调节对于教师的个人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和运用适当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教师可以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中出现的挑战和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同时,认知情绪调节也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情商能力,使之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沟通和处理冲突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认知情绪调节需要教师的长期积累和实践,只有不断地运用所学策略并反思自己的情绪表现和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

四、认知情绪调节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负向情绪和消极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下降和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和情感管理措施是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关键。教师需要借助认知情绪调节等策略,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和心理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职业压力并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认知情绪调节中认知重构、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这三个方面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第一,认知重构可以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认知状况。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会引发教师的负面情绪。当这些负面情绪持续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时,就会给教师带来职业倦怠和身心问题。认知情绪调节可以通过认知重构,帮助教师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反应,减轻职业倦怠的状况。认知重构是一种以积极思维为中心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理智地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当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找到新的应对策略,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

第二,情绪调节可以有效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情绪调节可以通过学习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技巧,提高教师对自己内在感受的认知与管理能力,使教师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具体来说,情绪调节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放松等技巧来帮助教师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同时,情绪调节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表达方式来宣泄情绪,减轻职业倦怠对教师的影响。

第三,问题解决是另一个可以通过认知情绪调节来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方面。由于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多样且复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就会引发负面情绪,从而形成职业倦怠。针对这个问题,认知情绪调节可以通过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时更加客观和理性地分析问题,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

结束语

总之,认知情绪调节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认知重构、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的策略,让教师更理性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减轻压力,改善情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教师认知情绪调节的关注,培养教师积极的情绪态度和认知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碧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5):24-26.

[2]吴金昌.云南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缓解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3.

[3]王思勉.基于认知情绪调节理论的人工智能感知线上教育应用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0.

[4]齐亚静,伍新春,胡博.教师工作要求的分类:基于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2):119-126.

作者简介:雷奕心(1995—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培华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应用心理学、社会性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