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现状与发展

2024-10-17 00:00
华章 2024年15期

[摘 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的浪潮中,应顺应时代所需,积极大胆地进行国际化创新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章以北京G校为例,分析目前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当前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提出民办高校未来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师生互访、学术合作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等途径,与境外高校实现合作共赢[1]。近些年,我国一大批民办高校陆续尝试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结合社会力量,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存在时间短、内部管理不完善等明显缺陷,致使其国际交流的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笔者以北京G校为例,在梳理其国际化办学积累的数据基础上,提出未来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道路。

一、北京G校国际化办学现状

(一)基础数据

截至2023年底,北京G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个领域里深挖细掘,无论是合作院校的数量,还是可提供的师生境外交流学习机会,都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主要体现在:

1.与境外103所高校和教育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进入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的合作院校有33所,位于世界700强的合作院校有21所,合作高校遍布28个国家及地区。

2.可为学生提供100余种时长不等、主题不同的境外交流课程。

3.累计派出学生2050人次,分别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22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进行长短期学习交流,其中,寒暑假短期交流1142人次,占交流总人数的55.7%;学期及学年长期交流908人次,占交流总人数的44.3%;

4.近三年出国攻读硕士课程人数直线上升,且被世界一流高校录取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在2023届毕业生中,共有141人出国攻读硕士课程,其中40名学生被最新QS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录取,占出境留学深造总人数的34%,79名学生被最新QS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录取,占出境留学深造总人数的68%。

5.共派出教职工出境参加考察交流、国际会议、进修、培训、授课、担任学生境外课程带队教师等1171人次。

6.引进长短期外籍专家及教师190人次,平均每学期到校进行授课外教达40余人次;

7.接收23名外国留学生到校进行长期学历学习、语言学习及校际交流,短期到校交流访问学生平均每年约150人次。

以上这些为促进北京G校学术交流,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实施培养国际化人才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强有力支撑,这也使得北京G校连续多年进入“中国民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百强名单。

(二)特色优势

如上一部分数据所示,北京G校的国际交流工作经过多年的沉淀,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具体如下:

1.积极为全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境外学习课程和奖学金支持

北京G校为学生四年在校期间提供硕士学位课程、双学士学位课程、学期课程、寒暑假课程、专业实习、国际工作坊等丰富的境外交流学习机会,并指导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有意识建立四年全球学习规划。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出去”交流学习,G校为参加长期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提供境外学习奖学金,截至2023年底已为参加境外交流学生提供奖学金累计达五百余万元。

2.注重提升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北京G校自2014年起陆续聘请前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学校荣誉校长,聘请前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担任国际商学院院长,聘请欧洲规划师协会副会长担任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校现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负责人为外籍人士或具有境外硕士以上学位及访学经历;大量的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和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考察交流、专题培训与进修,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3.大力引进境外优质高校资源开展全英文教学

自2016年9月起,北京G校与某欧洲高校进行深度合作,陆续在视觉传达设计、城乡规划、环境设计等三个专业采用欧洲高校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以产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两校共同组织考核与评价,并从大一起所有专业课逐步采用全英文授课。

4.努力打造国际化校园

北京G校近年来重视校园设施国际化建设力度,2019年完工的10层综合教学大楼,从设计上就体现国际化理念——“增大公共开放交流学习空间”;另新建综合体育馆,内有游泳馆、健身房、篮球馆等多功能锻炼场所,极大地满足中外学生的需求;国际设计学院大楼、图书馆和自习室的改建,最大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和共同学习空间,另外,还有美食驿站、十多处奥林匹克雕塑作品摆放和景观装置的夜晚灯光照明,更提升了校园的国际化氛围。

(三)差距与不足

尽管北京G校在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国际交流的内涵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1.合作院校实质流动与双向交流不足

该校已签约合作院校中有实质流动的学校仅占一半,而在有实质流动的合作院校中,合作开展仍停留在校际互访和北京G校单向派出师生的层面,双向交流明显不足,这些对推动二级学院国际化办学方面影响力有限,与境外合作院校联合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术合作、课程改革方面亟待进一步推进。

2.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北京G校各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太明确;课程设置、英文原版教材使用和全英文教学课程开设比例较低;受学生个人英语水平、境外课程学分认定、家庭条件、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赴境外交流的意愿并不强烈,实际参与境外课程的学生群体还相对较少,这就造成北京G校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数量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3.留学生教育工作较为薄弱

尽管北京G校地处高校林立的首都,但由于办学地点在郊区,学校知名度不高,再加上没有政府奖学金,给学校的留学生招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再加上缺少留学生招生及培养的激励机制,二级学院整体参与留学生培养的积极性不够高;一揽子英文授课的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尚未形成;全英文授课师资与留学生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投入较少等,致使留学生教育工作整体较为薄弱。

4.各专业引入外籍教师不均衡

过去几年,学校引入的长短期外籍教师还主要集中在视觉传达设计、城乡规划、环境设计3个专业,剩余20个专业的课程讲授中还没有外籍教师的参与。而在长期外籍教师队伍中,主要以教授英语的语言外教为主,尚无教授专业课程的外籍教师。

5.缺少行之有效的校院两级外事管理工作联动机制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学院尚未形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意识,缺少主动“走出去”交流和进行国际化办学的积极性,造成很多时候校级层面达成的国际合作项目难以在二级学院落实推广。

二、国际化办学的政策机遇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我国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国家政策的定位与支持对于民办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在如何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学校自身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准自身定位,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国际交流全校一盘棋意识。在具体工作层面,主要表现在如何更好地建立可持续的工作机制,处理好学校与二级学院、教学科研与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留学生教育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服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国际化办学的优化路径

基于上述有关北京G校的国际化办学现状和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分析,北京G校应当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和创新国际化办学特色,培养优质国际化人才,可尝试继续按照大学国际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全球优势教育资源,逐步建立校院两级外事管理体制并协同发展[2]。

(一)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

北京G校的教育国际化从建校之日起就已开始,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国际化已成为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校有必要形成明确的共识,即国际化是促进开放式和应用型大学的核心要素,是全校师生提升职业水准和学业水平的主要路径,是实现G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二)提升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继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路径提升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引进来”是在教师和管理人员招聘中强调海外背景与海外学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和学院的发展机遇使人才结构逐步趋于国际化。同时,聘请更多的高水平长短期外籍教师到G校各个专业学科授课、合作教学等,依次促进各二级学院的国际课程开设和学科研究。“走出去”是在已有的中青年教师境外进修基础上,扩大选拔比例,增加赴境外进修的国别和高校数量,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将不同学科专业的骨干教师派送到学科优势匹配的高校进修学习;同时,加大对管理人员参与境外考察交流、培训学习的派出力度。

(三)搭建多层次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分为两个层次,即学校与各二级学院。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国际化发展要求,学校应鼓励各二级学院在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开拓二级学院自有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探索并建立符合各二级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国际合作模式,扩大和丰富国际合作的范围与内容,使学校各级各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常态[3]。

(四)推进本科生教育国际化

目前已开展的境外交流项目中,学生选择境外学习还是以寒暑假短期课程为主,选择学期交流、“2+2”“3+1”双学位长期课程的仅占三成,未来,一方面将通过学校、各二级学院、专业的宣传和引导,鼓励广大同学积极参加长期类的境外课程,另一方面各专业要主动出击,利用好学校目前已有国际合作资源,深化本专业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最大化地为学生创造四年优质学习体验。

(五)建立国际学生教学体系

北京G校2013年获得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后,已进入中外学生同校园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状态。长短期留学生的到来既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带来教学与管理的挑战。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历学生、校际交换学生到G校学习专业课程,各二级学院应以开放的思维构建国际学生教学体系,梳理出更多可供外国留学生学习的英文课程,打造全校英文课程学习包,灵活制订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等,使学校的国际学生教育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六)建立校院两级国际化工作机制

北京G校的国际化进展已从局部的、少数人参与的状态发展为全面的、普遍的,涉及所有二级学院和专业的新局面,因此,需要建立校院两级的工作机制,既能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调动各二级学院和专业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国际交流,又能明确国际化任务,积极调配资源,保障学校国际化目标的实现 [4]。

(七)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强化应用型英语教学,鼓励师生充分利用留学生和外教资源有效地进行外语交际活动,是形成G校校园国际软环境的基础。同时鼓励各二级学院和学生社团充分利用北京的区位优势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同时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适应能力,创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环境[5]。

结束语

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既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由之路。新时代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国际化发展的崭新机遇,民办高校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把握政策导向,制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以提升其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睿,李欣.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框架及路径[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6):270-272.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程莹,张美云,俎媛媛.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8):46-54.

[4]隋姗姗,李卉妍,王树恩.国际化视域中民办高校的战略管理及创新发展路径[J].科技通报,2019,35(6):216-222.

[5]季波,刘毓闻,陈龙,等.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以美国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73-80.

作者简介:王小宇(1983—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律,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