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与人类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蕴含着不同的含义,社会文化对色彩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具有民族内涵的色彩语言,了解色彩词汇背后的文化精神,本文试图论述“红”“白”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并通过文学作品分析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以便在跨文化语言学习中对颜色词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对外教学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颜色词;红色;白色;文化
色彩与人类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颜色起着重要的标识作用,刺激人类的视觉感官,产生一定的色彩情感,使语言的表达增添无限的魅力。在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除了表达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以外,还传递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不仅具有明显的美学功能,还传递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颜色主要分为五大类,即红、青、黄、白、黑,其中“红”“白”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颜色,有着丰富的语义内涵,是人类语言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中外学者对于颜色词的内涵差异做过较多的研究,主要从词汇用途、文化意蕴和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在跨文化的交际学习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促使人们不停地学习和探索。为了更好地理解色彩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本文试图论述“红”“白”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并通过文学作品分析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以达到跨文化语言学习中对颜色词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对外教学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和传播。语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1]。颜色词是形容颜色的词汇,颜色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除了描述客观世界缤纷多彩的色彩,还将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渗透其中,为语言表达增添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含义。赵贤州(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2]。在跨文化的交流学习中,应当尽量尊重双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差异、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交际中出错。
二、“红”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一)“红”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
“红”在《说文解字》中:“朱,赤心木,松柏属。”作为人类认识的最古老的颜色之一,红色代表着神秘,象征着血液和生命。红色最初是当作巫术使用,被赋予祛除妖魔和超度亡灵的威力,人类祖先就将麻布染成红色以求吉祥和驱魔避邪,色彩审美意识从萌芽之日起就已经打上了理性思索的烙印[3]。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传统文化中的色彩不再局限于只作为巫术符号,发展成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各民族的文化相结合,表达一定的文化含义。在远古社会时期,红色主要用“赤”表达,“红”则主要描述浅红的颜色,唐朝之后“红”的使用频率逐步增多,取代了赤、丹、朱等词。中华民族历代对红色都很重视,认为它是吉祥色,中国人在婚嫁、节日的喜庆场合都离不开红色,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把家里家外布置得红红火火,寓意汉族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red”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欧洲人的祖先主要是游牧民族,长期居无定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主要靠狩猎聚居而繁衍,“blood”在欧洲人眼中是生命之源,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枯萎了,“red”容易让人联想到屠杀牲畜及生命,象征着人的生命结束[4],在英语中“red”常用作贬义,表示“危险”和“战争”。由“red ”本义红色出发,衍生出危险、警报等意义,red alert表示危险指数较高;“go into red”表示财务亏损,与汉语中“赤字”“亏血本”表达的意义相近等。
(二)“红”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比较
中西文化对于“红”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汉语中颜色词所蕴含的意义具有联想性和象征性,“红”在汉语中普遍属于褒义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积极作用,如美丽、漂亮的女子盛装被称为“红妆”或“红装”,又表示顺利、成功和受欢迎含义,如大“红”人、“红”得发紫等。“红”也有表示贬义的情况,如“坐红椅子”表示旧时考试,张榜名列最后;“红眼病”指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嫉妒的心理。英语中的颜色词则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语义和词义,西方文化中的“red”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这与西方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红”在中西方文化中有内涵相同之处,火在人类的历史进化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熊熊烈火的燃烧象征生命力的旺盛,火的颜色是红色,红色代表热情、奋进的精神面貌,因此“红”在中西文化中可以表示欢迎和欢快的氛围,如“红地毯”与“red carpe”的意义相近,“红地毯”象征庄严、高贵、浪漫;英语中的“red carpet”表示“隆重接待某人”。
在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中,应当充分了解各国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根据特定的语境条件,满足合理的表达需求。汉语中由“红”所派生的词语,不能直接译成“red”的意思,同样,在英语中用“red”表达的含义,也不能简单通过红色来理解,而要通过词汇所表达的内涵意义进行理解和判断[5],如汉族文化中“红糖”的“红”意味着好的营养,能够用深红颜色的糖来补血养身,翻译成英语为“brown sugar”而不是“red sugar”,将红糖接近棕色的描述更为准确;英语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英语中的“purple wine”是红葡萄酒的意思,不能简单通过字面理解为“紫色的酒”。
中西文化中“红”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词义的区别,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红”的运用,《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全文的色彩词汇名目繁多,深刻地描绘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物心理,其中“红”的使用数量最多,且涉及的范围较广,文中“红”主要指女性群体的写照,贯穿全文的“通灵宝玉”是红色美玉,后代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称为红学一派。《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代表小说,小说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是指两种类型的女人,其中“红玫瑰”主要代指热情奔放的女性,带有浪漫的气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小说中,一片密密麻麻、红如血水的红高粱地为民间原始的生命力和野性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与中国人推崇“红”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主要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6]。
三、“白”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一)“白”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
“白”在《说文解字》中:“西方之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一,二阴数。”在原始社会初期,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面前弱小而无力,白天的亮光使他们感到恐惧和害怕,面对大自然的各种凶猛动物,他们会随时被猛兽袭击和打败,时刻都有生命的危险,因此,对白色有本能的恐惧和敬畏感[7],自先秦以来,行吊丧礼仪时,素有穿“白衣”之说,使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形成一种禁讳的颜色。封建社会时期,各阶层之间的等级森严,不同阶层的服饰颜色有很严格的规定,封建统治者的服饰主要以鲜艳色彩为主,其中黄色被称为皇家颜色、红色被称为高贵的颜色,阶层越低,所穿服饰的颜色越淡,所以古时的平民百姓都是穿灰白色的麻布衣服,被称为“白衣”,“白”色被认为是低级的颜色。
“white”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幸福、正义,是人们崇尚和偏爱的颜色,欧洲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喜欢白茫茫的一片,表示羊群数量繁多,象征着财富丰厚。在欧洲的早期社会,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白色的服饰,代表着身份和地位。欧洲人对“白”的喜爱源于他们的种族特点和审美文化,从人类种族的角度看,欧洲人是白皮肤,在西方人的认知中“白”具有美感的效果,传递善良、美好、纯洁之意。英语中的“white wedding”主要指新娘穿白色礼服的婚礼,象征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白”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比较
作为汉语中常用的颜色词之一,“白”的语义十分丰富,它的本义是指白颜色,像雪花一样的颜色,与“黑”所表达的意义相反。“白”在汉语中用作贬义的情况较多,在传统的戏剧文化中,人物通过色彩来表现性格和特质,其中白色脸谱代表阴险、奸诈的角色。“白”还表示“平民”“无”的意思,具有卑微、低下的含义,如《白毛女》中的喜儿,一方面“白毛”形容满头白发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白”突出喜儿家里贫穷苦难、生活艰难,可以将没有基础打拼称为“白手起家”“一穷二白”。“白”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广泛地运用,卓文君《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中的“白头”指相爱的男女共同生活到老,象征爱情的恒久;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是白天、太阳的意思。
在西方文化中“white”往往象征着美好和正义,在格林童话故事里,Snow white是一个可爱美丽的公主,集智慧和美貌一身,与恶势力斗智斗勇;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银白色的光环,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white”一词在英语中有很多引申义,在英汉互译时,不能简单通过字面意思进行理解,要结合特定的语境条件,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白手”意味着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在英语中表达为“start from scratch”;又如“mark one's name white”表示某人的成功;“white lie”指善意的谎言;“white hands”表示廉洁的、正直的。在汉语中有关“白”的成语也具有丰富的语义,如“白驹过隙”指白色的骏马飞快地奔跑,形容时光易逝,呼吁大家珍惜时间,可以译成“the swiftness of the lapse of time”。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白”在汉语中的内涵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可表达积极、正面的意义,象征光亮、清楚,如“一清二白”“清清白白”;象征洁白、貌美,如唇红齿白;还可以象征为正义、光明,如“黑白分明”中的“白”表示是非界限清楚。由“白”字构成的派生词表达纯洁、无辜的含义,如洁白无瑕、白璧无瑕,这一点和英语中“white”所表达的意义相近。
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大红大紫也正在慢慢消失,很多人结婚也会选择白色的婚纱,象征着高贵、典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白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色,甚至是时尚颜色,受大众喜爱。白色可以代表平静、和平和安宁,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的情绪和身心的焦虑[8]。此外,中西文化中的“白”与“黑”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两种文化对于黑的理解基本一致,象征哀悼和悲伤的情绪,甚至与沉重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关,在汉语中的“黑社会”表示地下隐藏的犯罪组织,在英语中,黑色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表示发生灾难的星期五。
结束语
西方颜色词的研究早于中国,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国内学者对汉语颜色词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通过汉语和西方语言中的颜色词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颜色词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蕴含,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颜色词意义时,要了解各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的交流学习中能不断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颜色词作为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语言的表达增添色彩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在西方颜色词研究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对颜色词也逐步展开探索,“红”“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颜色,有着丰富的语义内涵,是人类语言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有关颜色词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颜色词的发展为跨文化的交际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钻研,进一步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曲丹.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5):230,232.
[2]李庆杰.中英色彩文化的内涵与语义对比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2):1420-1421.
[3]陈岩.“红色”的中外文化审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104-106.
[4]王艳艳.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150.
[5]黄雪来.浅谈中英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内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2):132-133.
[6]张义春.毛泽东红学三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2-26.
[7]郑景芳.从颜色词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91-92.
[8]李剑霞,陈娟.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不同的象征意义[J].考试周刊,2007(6):40-41.
作者简介:李姗(1986—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初级,硕士。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