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讨了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需求,系统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新方向,包括培养数字化创新能力、实现跨领域融通合作、拓宽国际文化视野、提升应对变化的能力、塑造个人社交媒体品牌、强化创造力与设计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发可持续设计等,用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适应性,更好地应对动态变迁的社会环境,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与发展,满足现代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
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在数字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科技和社交媒体依赖较高,呈现出年代共同体的共有特征。当前,职业院校中的学生皆为Z世代,他们对科技和数字化世界敏感,擅长利用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进行交流,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包容多样性的文化,重视个人成长和自我表达,对创新具有浓厚兴趣。然而,互联网信息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受短期满足诱惑的影响,“421家庭结构”过度关注与保护,使得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恒心与毅力,动态社会就业环境引发能力危机,又加剧焦虑与迷惘。
一、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征
职业院校中的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除了具备Z世代的共性特征,还展现出艺术设计领域的独特气质。他们对新颖的创意与设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感知力,善于运用数字工具进行设计创作,追求展现独特艺术风格与视觉语言,利用社交媒体展示与分享个人作品。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喜爱传统文化与国潮元素,并将其融入设计作品之中,追求更为宽泛的创意表达。他们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然而,面对当前的数字化环境,技术的高速发展及频繁更迭,使得他们产生技术焦虑,加之网络信息的急速传递,追求瞬时成就,深度思考与专注能力降低,铺天盖地的流行文化,不断充斥在周围,审美趋向同质化,导致设计作品缺乏独特性[1]。
二、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当前,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理论与实践不平衡。学校设置了相对完备的艺术基础、设计理论、数字技术、专业拓展等课程,但理论与实践仍存在严重不平衡,导致设计作品内涵表达不够深入;数字技术更新滞后。数字设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要紧跟市场需求的步伐,但课程教育的滞后性加上硬件设备的落后,导致专业技能跟不上市场更新的步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基础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被动地接受知识,限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实践合作不够充分。院校通过校企、校校联合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实践机会,但对于综合能力锻炼方面,未拓展全新的合作领域;就业择业成为挑战。三年制的学习时长较短,且在没有完备就业导向的前提下,加入激烈的竞争,职业焦虑与危机骤增;可持续设计课程融合不足。可持续设计的内容,只是零散地出现在课程之中,未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没有成熟的成果产出。
三、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未来职业教育需求
(一)视觉艺术需求大幅增加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朝数字化发展,如网页、连接、小程序、短视频等,充斥着大量的视觉信息,以吸引用户目光。企业与品牌将数字营销纳入发展的重要模块,通过社交媒体、网站、直播渠道等,包装产品进行营销与推广。自媒体的兴起,个性化和自我表达受到重视,如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App,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生活和创意,大幅度提高了用户对视觉内容的需求。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为视觉设计师实现创意提供了软件支持,也推动了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数字化转型为必然趋势
数字设计技术,是各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之一。数字化转型,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数字工具的普及改变了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式,新的绘画、图形设计、三维建模和动画制作软件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数字化转型促进了艺术设计与科技的融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设计带来全新的表现形式和用户体验,用户沉浸式地与作品展开互动。此外,数字化加速了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推广,通过互联网和媒体平台,可以迅速分享作品,拓宽了设计作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三)数据成为设计决策的基石
数据可以全方位兼顾不同的因素与变量,做出全面、综合、更为准确的决策。透过数据,设计师可以了解用户的需求、喜好、习惯、行为等,帮助设计师明确设计方向,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分析市场、行业、品牌、竞品等数据,掌握未来设计趋势与发展动向,便于优先抢占市场份额。数据可以评估设计效果,时时收集和分析产品各项数据所反馈的信息,了解实际效果和影响,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实现设计价值最大化。
(四)创意传播的方式多样化
创意的传播方式将更加注重跨平台整合,能够在不同设备与平台上进行传播。社交平台采用实时互动、问答、反馈等形式,帮助设计师与用户建立联系。创意的传播不再是单一的视觉体验,而是利用多感官全方位地传播,瞬时与用户产生情感连接。多样化的创意传播方式,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如NFT数字作品、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意的传播方式朝沉浸式互动的方向发展,拉近了作品与受众的距离,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五)AI为个性化设计提供支持
AI根据用户的使用偏好,提供个性化设计支持,生成定制设计方案,为设计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如DALL-E、MidJourney,输入生成对象的具体描述内容,即刻生成原创图像作品,节约设计时间的同时,让设计师快速获得灵感与创意。AI确实可以替代重复性、系统性、技术性的设计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计效率,然而,创意的核心部分,仍需设计师运用专业判断,进行最终抉择。AI的出现,表面上看是降本增效,拓宽了创意边界,实际上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四、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新方向
(一)培养数字化创新能力
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被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所取代,掌握数字化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人与技术相互平衡。数字化创新融入课程,定制数字化创新学习计划,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字化创新技能。组织数字化创新项目,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实践机会,综合锻炼数字化实践能力。关注最新的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如Coursera、edX、Udacity等平台上的数字化创新、数据科学、编程、设计思维等内容,了解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断更新个人数字化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和创造,提倡探索性学习和实验性创作,激发探索数字化创意能力。此外,需要注重数字安全,确保数字艺术品的真实性和所有权。
(二)实现跨领域融通合作
面对日益复杂与多维的社会问题,跨领域合作能够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置跨学科项目课程,将艺术设计与科学、工程、医学等学科相结合,鼓励与其他学科成员共同参与项目,应用多元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推出跨行业合作计划,让学生与业界专业人士共同组建跨学科团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技能。院校提供跨校交流机会,开办联合实训课程,让学生接触他校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知识技能等,获得全新的教育体验。参与跨领域研讨活动,如研讨会、论坛、培训等,汇聚不同领域的观点,捕捉创意交叉点,促进艺术设计在其他领域中融通合作。
(三)提升应对变化的能力
适应变化,不仅是一项生存的基本技能,更是应对动态变化社会环境的必备条件。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将挑战视为成长机会,而不是阻碍,始终保持向上的动力与信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审视问题出现的原因、背景、影响等因素,积累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敏感性,洞察设计新趋势,积极参与行业内的各种活动,了解行业和市场的最新需求。设立周期性的学习目标,利用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学习新的技能和工具,包括数字设计软件、创意工具和新材料等,持续学习与更新知识,掌握最前沿的专业技术。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变化的事实,勇于尝试新思路与方法,灵活应对变化和挑战,全面提升个人应对变化的能力。
(四)拓宽国际文化视野
今天,只有全面拓宽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文化的表达,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风格,可以丰富个人创作理念与灵感,便于融入国际艺术设计平台。开设交换生项目,与海外知名院校合作,直接感受异国文化,获得更为直接的文化体验。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的艺术展览和比赛,并根据结果进行反馈,开阔设计眼界。积极与国际设计企业或机构合作开展设计项目,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挑战。利用在线资源关注国际设计趋势,如Behance、Dribbble等,浏览世界各地设计师的经典作品,了解国际设计界的最新设计潮流与动态。建立国际合作网络,积极与国际设计师、艺术家、学生、企业等建立网络联系,实现远程项目合作与经验分享,为职业选择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五)创立个人社交媒体品牌
自媒体时代,个人能力与水平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充分利用社交平台创立个人品牌。确立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选择艺术设计领域的细分领域,确定目标群体,如同行业专业人士、潜在雇主、客户或设计爱好者。创建一致的视觉风格,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相同的头像、封面图片、配色方案和字体,确保品牌识别度一致,进行多媒体平台传播,根据数据和反馈,不断优化品牌形象。定期发布高质量、有价值、有获得感的内容,包括设计作品、创作过程、灵感来源、设计技巧、行业动态等,吸引并保持目标受众的持续关注。展示个人特色,打上个性标签,分享创作故事和设计理念,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你的设计能力与个人价值观。积极与关注者互动,回复评论和私信,参与讨论行业话题,避免负面及不当言论,树立积极可信的品牌形象。
(六)强化创造力与设计思维
AI对传统设计工作提出巨大挑战,使创造力与想象力更为重要,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专门开设创意思维课程,系统教授设计思维的方法,如头脑风暴、创意激发、用户研究、迭代设计、优化改进等,帮助学生提升设计思维与审美水平。项目驱动导向学习,将各类具有创新模式的项目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意思考能力。设置开放性命题与任务,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发挥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实验和允许失败,在实践过程中要有挑战的精神与接受失败的勇气,锻炼持之以恒的职业素养。院校应该提供硬件支持,包括工作室、新材料、新技术等,保障学生顺利实现设计与创意。定期邀请业内资深专家、设计师、艺术家等,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组建创意社团,与不同领域的成员进行创意的分享与讨论,激发灵感与创造合作机会。
(七)增强社会责任感
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产物,更凝结着信息、情感、价值观等思想内涵,可以直接刺激与影响受众的思想及行为。数字时代,一些品牌为了噱头与热度,设计出的作品刻意博人眼球,触及社会敏感议题,引发公众讨论,甚至改变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有明确的创作责任感,不仅要关注美学价值,更要考虑社会的影响,确保作品符合道德与社会价值观。作品设计方面,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包容和理解,得到公众认可与接受,树立行业设计典范。职业素养方面,作为未来艺术设计领域的从业者,需要不断地与客户、用户、观众等,进行密切交流与互动,理解并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遵守行业规范和伦理准则,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
(八)开发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强调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减少资源消耗,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Z世代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要践行这一理念,不断提升可持续设计能力,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贡献自己的力量。设计作品融合绿色设计理念,包括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影响、促进循环经济等,贯穿于设计全过程。参与环保主题活动和项目,如环保设计比赛、绿色设计展览、社区环保项目、环保教育活动等,增强实践,加深理解。在校园内推广绿色实践和环保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满足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使用可持续材料、延长使用周期、实践循环设计、优化生产工艺等,开创环保领域的产品设计。关注设计产品对社会影响,通过设计一系列环保可持续产品,赢得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任,提升品牌美誉度[2]。
结束语
Z世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受到多维文化与环境的影响,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探索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新方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动态的社会变化环境、数字背景下教育模式的转变、全球化竞争、社会经济变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促进个人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王水雄.中国“Z世代”青年群体观察[J].人民论坛,2021(25):24-27.
[2]何绍辉.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与群体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22(8):14-20.
作者简介:王啸龙(1989— ),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设计学、视觉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