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核心场所,其教育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面对此局面,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坚守共同价值观,积极倡导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的理念。他们需不断追求教育管理的优化与创新,采纳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技手段,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通过此举,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与繁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改革;共同价值观
教育管理核心在于将先进管理方法和思想引入教育实践,通过精细规划和高效运用教育资源,确保教育体系的稳定运行并实现教育目标[1]。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涉及资源调配、分类、互动与整合,需灵活应对变化。在教育管理体制革新中,创新管理方式至关重要,应坚守共同价值观,采纳前沿管理工具与技术,推动根本性变革以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
一、共同价值观的概念
宏观层面上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根植于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深刻追求,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国家的主权完整,以及民族的自由。这一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类历史长河相互激荡的结晶,它代表着全球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行动指南。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本质,倡导在全球性挑战与困境面前,各国人民应团结一心,共同应对[2]。这一价值观的崛起,不仅满足了人类个体的发展需求,更是契合了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趋势,展现了不同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精神风貌。
微观层面上的“组织共同价值观”需要注重更广泛的一致性和包容性,不断扩展其内涵和外延,以形成深入而全面的理论框架。在日常生活中,共同价值观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这些价值观是组织成员共同认可、接受并遵循的基本准则,为组织的行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随着社会价值观的现代演进,自由、公正和发展等观念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社会各领域之间形成了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3]。在国内,共享价值被视为连接组织结构、制度、技能、策略和人员的核心纽带,是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发挥着激励、约束、凝聚和引导等多重功能,对于组织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共同价值观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的现状
教育共同价值观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和核心,它决定了教育管理的方向和效果。教育管理者需深刻理解并把握党中央倡导的共同价值观,提升个人品德、专业素养、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推动教育事业[4]。构建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需明确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以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育管理维度狭窄
目前,国内高校在教学方面所遵循的固定线性流程与过度的官僚化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其培养具备创新和实践人才的能力。尽管全球化的教育趋势已经愈发显著,但诸多高校在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却未能及时融入国际视野,缺少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的深入研究和借鉴。此外,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政策支持和文件指导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部分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政策和文件的理解尚显不足,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内部的教育管理者、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角色在协作与沟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无疑削弱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效能。
(二)队伍与机制建设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存在非专业出身人员比例较高的问题。这些管理人员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及需求,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难以实施精准有效的策略。在制度建设层面,部分学校的考评制度、例会制度等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制约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不尽如人意,教学效益难以达到最优状态。此外,众多高校在推进“活动中心”建设工作时,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局限于教室和宿舍这两个场所,未能充分发掘和利用“活动中心”的功能和优势。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未能充分发挥“活动中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缺少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崛起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为知识和资讯的获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然而,这种便捷性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尽管部分高校试图将这些平台纳入教学管理策略中,但进展相对缓慢。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它们为教育管理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众多高校在尝试应用这些技术时,却面临着技术门槛高、资源有限等诸多挑战,这严重限制了这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必须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使计算机技术能够真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推动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教育事业的持续繁荣和进步。
(四)学生难以参与到教育管理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往往通过典型的“权威导向”的方式展开。这种管理方式通常采用从上而下的单向指导,由管理层制订规章制度、教学计划等,并通过层级传递至教师和学生。这种结构化的管理模式在维持教学秩序和提高管理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不难发现其局限性。权威导向的管理模式往往难以精准把握并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就业等多元化领域所面临的问题。由于管理层的决策往往基于宏观层面的考虑,难以深入每位学生的具体需求,因此,难以使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面对学习、职业规划等问题时,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学管理组织,以及选择何种方式来进行构建,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议题。在构建过程中,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意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然而,如果高校在构建过程中方法不当,就可能导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不畅,共识难以达成。这不仅会无形中放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管理效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不恰当的构建方式还可能导致教学管理过于“行政化”或“官僚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管理组织往往过于注重形式主义和程序化,而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需求。这会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加剧,阻碍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和提升。
三、共同价值观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网状管理体系
我国高校教学传统上倾向于遵循线性的管理路径。但随着社会对素质培养需求的提升,高校教学正逐步向开放互联的网络教学模式转型。学校文化的根基在于共同价值观,这要求校内各级和各类活动均秉持共同价值观,实现统一的教育目标并促进学生广泛参与。高校应摒弃既有的线性治理架构,构建一个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网格化”治理结构。从宏观视角出发,管理者需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接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明确普世价值,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建立差异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加强合作共赢,并扩大国际、校际和地区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形成开放、自由、灵活的教育管理新局面。从中观层面来看,针对当前行政机关与高校间存在的“二元分割”现象,高校应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管理流程,并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促进行政机关与高校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例如,可以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反馈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微观层面,应以教育管理者、辅导员和班主任为核心,共同构建“三方共治”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强调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性,还需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确保共同价值观在学校中得到有效落实,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质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与机制建设
为构建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石的教育管理模式,必须从多个维度出发,包括教育管理体制、团队建设与阵地建设等,为深度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可靠的保障。首要之务是强化团队建设。高校教师队伍的构成对于保障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应采取“专兼结合”的策略,积极引进校外导师,并吸收本校优秀毕业生和学生党员,以增强团队的稳定性和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开展职务津贴和工作资金保障,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次,机制建设不容忽视。为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体系,涵盖人才培养机制、质量提升和教职工素质提升等方面,确保高校教学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基于共同价值观,高校应通过培训和理论学习,引导管理者形成统一的思想观念,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此外,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和定期检查体系也至关重要。为确保任务的有效执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业绩考评和定期检查机制,激发管理者的内在动力,推动教育管理工作持续发展和进步。最后,阵地建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除了确保教学器材和场地的准备外,学校还应加大资源投入,拓宽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教育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三)构建大数据教育管理范式
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大数据技术以提升教学质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议题。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行政人员的专业性与多元化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鉴于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应“激励”并“允许”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参与教育过程,并协同负责办学评估等关键任务。需要构建一个以社会、校长、学生、教师为核心服务对象的体系,同时以校长、政府、社会、教师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这一体系应以技术、知识、人才、财务为资源基础,旨在推动个人发展,完善服务体系,提升能力水平,并推动智慧教育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大数据教学管理、教学云构建、教学大数据挖掘三个层面的工作框架。借助第三方支持,高校能够挖掘和利用各类对教学有益的数据资源,准确识别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通过建立数据关系、数据库和资源库等方式,使大数据技术与大学教学的每个阶段深度融合,实现技术、知识、人才、财务等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教学管理体系时,需要对教师的培训和机制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大学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和管理
基于共同价值观,高校应致力于实现国际合作、跨区域合作,以及与第三方组织的深度合作。同时,强调教育管理者与学生的共同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价值,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获得自我提升。然而,在构建这一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时,高校需着重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强化监督与指导。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基于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参与各类管理活动,并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行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他们才能更主动、更有目的地利用学校资源,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营效率。例如,对于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中与教师合作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此外,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也至关重要。在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时,应基于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质量,以及目标达成度等因素来设定评估指标。同时,为了加强师生间的协作,需要构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建立师生协作机制,并设立问题反馈系统。在此过程中,学校行政人员应充当师生间的桥梁,加强师生间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结束语
“共同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石的教育生态。在这种管理方式的指导下,高校各层级的教学与教学活动将紧密协同,形成合力,确保教学目标的统一与明确。深化这一共识,不仅是对教学理念的升华,更是对教育实践的有力推动。通过强化教学管理的协同性,可以有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高校的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莉薇,马亚琴,王晓丹.以人为本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2):187-189.
[2]徐磊.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思考[J].数据,2022(11):140-142.
[3]罗志锋.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21(36):210-211.
[4]彭颖怡.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23(2):20-23.
作者简介:苏留明(1982— ),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南昌理工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