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2024-10-17 00:00冶琼
华章 2024年15期

[摘 要]声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增强育人功能,本文通过青海民族大学声乐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研究,针对本科生声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后,改善原始授课方法,使各民族学生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动学生积极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总结出声乐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在民族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声乐课程;思政教育;民族高校;措施方法

声乐课堂不仅仅是培养专业声乐人才的地方,更是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合格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场所。课程思政建设对民族高校的声乐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声乐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思想观念,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声乐教学中经典的红色声乐作品、红色民族歌剧、古诗词歌曲等体现的是中华文化自信,更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中,师生共同提炼、探讨思政文化,鼓励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立德树人纳入首要位置,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教育者。

一、课程思政融入民族高校声乐教学的缘由

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者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者的重要方向。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近年来,高校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鼓励高校教师申报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并实施开展课程教学。青海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声乐课程是艺术学院音乐学和音乐师范学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学生群体未来步入社会后将知识传授各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因此,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德育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课程思政建设始终贯穿在教学中。民族高校的声乐课堂,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引导大学生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提高自我的审美价值、人文涵养、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海民大声乐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声乐课程思政的教学困境

新文科背景下,声乐课程需要综合交叉学科融合发展。高校声乐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青海是中国西北部多民族的地区,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青海民族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声乐教学面对的是多民族的本专科学生[2]。通过对青海民族大学的音乐本科学生调查了解到,有一部分藏族学生长期生活在藏区,藏语较多地被广泛使用于社交、家庭中,汉语普通话使用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在藏语学校学习,汉语文字基础较弱。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对歌曲的咬字发音不准确,对作品创作背景及意义理解欠缺。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较低,一味地追求学会唱歌,仅此而已。在学习红色声乐作品时对创作思想、文化背景,以及精神体现价值了解少之又少。通过思政教育带入声乐教学,可以让学生重视歌唱语言、作品内涵思想体现的意义。

(二)思政教育融入声乐教学设计不完善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青海民族高校声乐课程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面对的学生人数为5—8人。平时声乐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声乐教学设计较少,教师根据学生演唱的歌曲简单介绍背景,学生对声乐作品思政教育掌握不全面。思政教育融入声乐教学设计不够全面且深度不够,思政理念与声乐课程融合过于简单。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提升专业技能,在当前新文科背景下改进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声乐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念。

(三)舞台情景实践薄弱

综合高校声乐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演唱水平进行系统的指导。舞台实践表演的效果是声乐教学的直接反馈,在每年声乐考试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不足,对演唱曲目的艺术风格与作品内涵的表现力十分薄弱。声乐实践中,教师重点会对学生的基础技能十分关注,例如,重点强调音准、节奏、节拍、咬字、吐字等问题[3]。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是声乐教学中的必备手段,但是学生一旦离开教师的教学就会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学生无法理解作品的含义、创作背景,使之舞台实践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讲基础问题,还要从综合交叉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引导学生多观看、聆听歌唱家的舞台表演,特别是红色声乐作品情感体会和舞台情景表演,提升学生的舞台实践的能力。

三、民族高校声乐课思政建设的措施方法

(一)构建实施思政教育融入声乐教学体系

声乐教师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积极性,通过不同学生演唱的作品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声乐教学方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一,教师需要提升自我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声乐作品思政内涵,使学生掌握基础声乐技能条件下,完全理解作品思政理念。教师需要多参加关于课程思政培训项目,提升能力和文化素质,为声乐教学的思政建设打下基础。其二,声乐教师丰富课堂内容。教师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全面挖掘作品的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深入融入声乐课堂中。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能力选择声乐作品的演唱,教学中在强调学习歌唱技术技巧外,根据声乐作品的风格、思政内涵、创作背景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诠释音乐风格,让思政教育嵌入声乐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三,通过思想的改观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舞台实践表演,亲身感受人物角色所处的环境、情感。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将民族文化特色结合声乐作品表演,通过设计实施思政教学环节,从新型教学理念、丰富课堂内容到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自发组织舞台实践,为培养全面多功能音乐艺术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了贡献。学生在开展舞台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思政理念始终贯穿于实践,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心灵深处。使声乐课程思政建设充满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加深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

(二)加强声乐课堂的思政教育建设

通过青海民族大学声乐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实施,声乐课堂的教学应该加大传唱经典红色声乐作品内容,例如,歌颂党、歌颂英雄人物、红色影视插曲、中国红色民族歌剧选段等音乐作品,深入挖掘红色声乐作品的思政教育元素。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历史文化等展开声乐教学的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演唱声乐作品,理解并传承其中的思政内涵。

不同类型作品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提高声乐课堂的思政教育,需要将我国经典红色声乐作品纳入思政建设项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发挥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所蕴含坚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真正使声乐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最大限度体现教育的价值,提升民族高校声乐教学水平,加深师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

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演唱是思政教育最佳选择的对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思政元素,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作品思政内涵。例如,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再看一眼亲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歌剧背景,教师组织线上学习观看整部歌剧的内容和表达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歌曲的背景思想,因此,在扮演九龙叔人物角色演唱时,需要把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民族歌剧选段《三月桃花心中开》重点学习歌剧史诗《长征》的创作背景及意义。通过情景剧设计实际体会女红军对解放军战士胜利归来的殷切期望,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通过对红色声乐作品的理论知识学习,构建学生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电视纪录片《共和国之恋》插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从开始学习演唱红色声乐作品时就让学生感受红色声乐作品的魅力,体会为“两弹一星”付出的科学家的奋斗精神,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爱国情怀,达到理想的思政目的[5]。

(三)鼓励学生参加思政教育实践

声乐教育中,教师往往以说教方式授课,形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考、理解,以及学习能动性较低,不能主动探索和体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在声乐教学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声乐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关注学生的基础技能知识,很多学生达不到高水平演唱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失去舞台实践的机会。课程思政情景剧实践表演,教师需要鼓励不同声乐水平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情景剧表演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水平,通过情景剧的参与,学生对红色声乐作品的思想政治有了深刻的认识,有助于达成思政教育综合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参加声乐表演的舞台实践,还需多参与学校社团组织的关于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理念。

1.增强理论自学能力

在本科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增加布置红色声乐作品的作业。通过红色歌曲的演唱和学习,要求学生自行学习红色声乐作品的背景意义,思考作品蕴含的文化价值。当学生在学习演唱红色声乐作品时,已经能够深刻地了解红色歌曲的缘由和历史背景,理解作品体现出的优秀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歌唱兴趣。

2.沉浸式体验声乐作品演绎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红色经典歌曲的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形式,营造更加良好的声乐教学氛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演唱和鉴赏的环节中,可以借助红色歌曲中所蕴含的革命价值观念,鼓励学生自行组织舞台表演,沉浸式体验红色声乐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体会红色声乐作品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歌曲的意义,能够充分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3.体会声乐作品中人物特征表演

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演唱技巧俨然是十分重要的教授部分,因此,从声乐技术基础训练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该阶段融入设计红色歌曲的情感表现方式,从演唱初期就开始教授学生如何展现歌曲表达的思想理念,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红色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歌曲中体现的红色价值,与演唱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合理的思政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能深度促进完善“课程思政”理念和课程的实施。很多红色经典曲目的传唱是从红色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还有很多红色声乐作品是由红色歌剧中流传。因此,可以通过红色电影、红色歌剧的背景展开教学,如红色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红色歌剧《沂蒙山》经典唱段《再看一眼亲人》等。这些经典的红色电影插曲和红色歌剧经典唱段内涵充分表现了爱国主义情感,而其中的歌词更是意味深长,另外,再结合优美的旋律,赞颂了革命英雄们的壮志豪情和祖国的大美山河。通过红色文化背景的介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演绎红色声乐作品中的人物,深切体会爱国之情,达到思政课程的教育目的。

(四)建立师生双向声乐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高校的教学而言,师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的评价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查。高校建立师生双向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教师则能在声乐教学中获取经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取长补短,结合师生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互通,可以高质量地开展教学。特别是对刚进校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较少,因此需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声乐同行教师听课评价意见、自我教学思考,以及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能够全方位地提升教学经验。针对学生演唱评价可以由本专业的声乐教师通过问题给予合理建议,特别是结合学生平时演唱水平和成效进行综合整合性的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对民族高校声乐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从基础声乐教学中开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设计声乐教学的思政教育时应该重视严谨贴切,特别是在设计教学中遇到思政理论不够通透时,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或请教专业思政课程的教师。建议目前除了本科生平时声乐教学中增加红色经典歌曲的之外,还需要通过学期音乐会、校园活动融入增加思政元素的舞台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光庆,李晔.“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22(15):169-171.

[2]娄诗文.高校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2.

[3]龙榕宇.课程思政背景下红色歌曲融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传承,2023(2):81-86.

[4]胡启立.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221-223.

[5]李光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声乐教学的实践研究[J].音乐生活,2022(7):74-77.

作者简介:冶琼(1985— ),女,回族,甘肃兰州人,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中俄艺术比较研究、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