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鉴视域下越南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初探

2024-10-17 00:00卢华梅
华章 2024年15期

[摘 要]越南文学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应发挥好课程思政的阵地作用,在文化互鉴观的指引下,明确主体意识,结合课程优势,丰富育人内涵,通过挖掘越南文学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引入中国本土话语,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切实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实现双向文化教学,将大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文学互鉴;越南文学;课程思政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第一次发表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他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越南文学课程等外国文学课程正是高校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如何在此课程教学中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实现双方文化事业的共同繁荣是越南文学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互鉴视域下越南文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越南文学课程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载体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国家对熟练运用东南亚语言,并深入了解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周杉(重庆市巴蜀中学,中学教师)在调查研究当前国家对“小语种+汉语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文章中指出,随着我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加深,我国对“小语种+汉语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增大,需要加快培养掌握小语种知识的汉语言文化素养的人才。中国西南边陲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相应满足国家对多元文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了东南亚文学课程、越南文学课程等在培养“小语种+汉语言”复合型人才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学界、教育界总体上对东南亚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仍远远不够,这对文化交流、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因而,应加强对东南亚文学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研究。

越南文学作为东南亚文学的一部分,展现出了其独具特色的一面,在文化互鉴视域下进行越南文学课程思政的革新以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是一个良好的策略,助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格局。

(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需要与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首先,越南文学是东南亚文学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新的文明观对越南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研究,展示了中华文化积极促进交流互鉴,构建多元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有效推动世界文明的和合共生。

随着多元文化的格局逐步形成,面对新的态势,如何在新的发展中寻求各民族、各国之间文化的共同理解、共同繁荣与进步,“互学互鉴”是其中的要义。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习总书记说,“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2]。因而,中国文学与越南文学之间的互学互鉴有助于加强文化交流与对话,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其次,越南文学课程思政建设顺应了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充分落实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进度,将课程思政体系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务必要做到“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局面,因而,越南文学作为东南亚文学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体现了“以文育人”“互学互鉴”等功能。

二、越南文学课程思政实施推进路径

(一)发挥课程优势,引入中国话语,丰富育人内涵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思维方法、价值理念,承担着“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使命,这也使得文学类的每门课程具有不同的育人内涵与育人优势。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3]要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回归至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知识体系。越南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部分,同样具有以文培元、以文聚智、以文美心等优势。且越南文学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此课程提供了多元文化对话的新契机。在此基础上引入中国本土话语,明确中华文化主体和课程育人目标,丰富育人内涵,能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方法论、培养科学辩证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文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1.以文培元,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

越南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立德树人的一个载体,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政元素,应结合课程所具有的文化互学互鉴优势,不断挖掘育人元素,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与德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个体确立自身‘民族国家’归属感、民族身份与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4],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不免会面临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价值观冲突等挑战。因而,越南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在中国本土文化之根的基础上以文培元,增强师生的“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升师生的文化自觉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提供价值引领,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2.以文聚智,借文化之帆,扬中国之音

越南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智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掌握系统的越南文学史,既能够丰富汉语言文学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处理异质文化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提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与创新精神。越南文学史分为越南汉文学、喃字文学和拉丁化国语文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中国与越南都在持续进行文化上的交流,由此产生了文化上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在越南汉文学的发展阶段,中越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越南文学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古代文人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使用中国汉字写作。除此之外,越南汉文学的文学体裁、风格、主题等方面与中国古代文学相似。在这相似性之下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存在,在进行越南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主体性,在强调理解与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学思结合,运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论,发挥中国智慧,探讨文化与文化之间如何更好地互学互鉴。

3.以文美心,拓审美教育之渠道,共享人类美之成果

新时代的美育工作也是高校重点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个领域,美育素质的培养包含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审美素质的培养。越南文学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也研究人类之美,因而越南文学的教学也承担着美育教育的功能。越南文学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提供了别样的审美途径,在塑造人的感性生命、提升人精神境界上,在使人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上具有独特的作用。他者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不同的审美视域,应尽量从中对照他文化之美,拓宽审美教育的渠道,提高文化品位,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对人生价值的叩问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5],培育更加健全的人格与完整的心灵,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较强的审美能力,为中越审美文化的互鉴共进绘制新篇。

(二)多维协作,提升育人实效

坚定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了育人的目标要求,从文化互鉴交流的视角要如何提升越南文学课程的育人实效是下一步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1.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中外优秀文化、当前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更新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使课程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以于在照(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编写的《越南文学史》、尹湘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编写的《东南亚文学史概论》为例,两本教材将越南文学部分的知识主要分为:越南中古时期的口头文学、越南汉文学、喃字文学、拉丁化国语文学、越南华文文学五个部分的内容,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文化互通互促的角度可以整理出不同的思政元素与之交融。如在“越南中古时期的口头文学”的教学内容中,越南瑶族的创世神话与中国瑶族神话相类似,出现此文学现象的成因与古代中华民族的迁徙有关,在激励学生探寻相似神话的形成成因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在“越南汉文学”的教学内容中,当学习到越南山水诗成就最高的诗人阮飞卿时,可将其山水诗与中国的山水诗进行联系与比较,让学生体悟中越山水美学意蕴的同与异,锤炼自身的品格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喃字文学”的教学内容中,可通过学习越南著名的喃字文学作品——阮攸的《金云翘传》,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分析时自发地对思政元素进行提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科学辨析,学习人物身上乐于奉献、勇敢追求、坚贞不屈等良好品质,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研究中越文化互动情况,感受中越文化对美好品质的共同追求,进一步探究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扬。

2.知行合一,推动育人方式的创新

为达到越南文学课堂的育人实效,实现外国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思政元素的融汇创新,提升教学质量,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仍需要不断地对育人方式与育人渠道进行创新性变革。

首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利用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在前期的教学准备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翻转校园”“雨课堂”等软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中越文学与文化的联系与比较”中感兴趣的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信息,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采取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越南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翻转校园”“雨课堂”等平台发布教学PPT、影视片段、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从各方面调整教学流程。课后,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发布相关的练习题、讨论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比较视域的拓展、科学方法论的运用、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检验课堂育人成果,持续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推动育人方式。

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与协同合作的能力。根据课前调查问卷的分析,从中提炼出相应的文学专题实践活动,如中越民族神话比较研究专题、中越文学爱情主题比较研究专题、越南华文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专题等。学生与同组人员开展协同合作,进行共学、共读、共研、共享的实践活动。在开展专题实践4g2p4p1KptK7ENiMClsx50tZMfTVLZ7oqVKt7kVKHps=活动时,学生学习越南文学,接触到他国文化必然涉及到比较的问题,其跨文化的视野可以得到逐步强化、比较文学等相关的方法论可以进一步得到掌握与实践,学生亦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强化“五个认同”。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化、细化,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越南文学课程需要将考核评价方式全方位、多样化。如采取自评与教师评的方式,学生自评可通过“翻转校园”“雨课堂”等软件完成自我学习评估的调查问卷;进行学习阶段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学习的阶段性评价是根据学习平台的课堂测试与越南文学专题实践活动结果而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性评估则根据学生论文、期末测试等结果进行评估。教师的评估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论的运用、学生德智美等育人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考核。课程考核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适时调整,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当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频繁展开促使越南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革新要发挥好构建跨文化交流互鉴桥梁的作用。越南文学及其他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应结合新的文明发展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中外优秀文化与思政元素不断进行有机融合、创新,制定更加符合中国本土话语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育人方式,力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促进多元人才的培养,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6):7-9.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0.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文艺评论,2022(1):4-11.

[4]徐丽曼.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19(4):25-31.

[5]张玉田.新文科背景下文学审美价值及育人功能再认识[J].传媒与艺术研究,2023(3):164-175.

作者简介:卢华梅(1991— ),女,壮族,广西平果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越南文学、比较文学。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24JGA405)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年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东南亚文学教学实践探究——以越南文学教学实践为例,2023XJ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