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认识不够充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构成要素分析,构建“教师—课程—学生—媒介”的“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依托研究与实践,提出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多渠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项目推动课程建设、优化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实践参与、搭建数字平台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多元化考核学生等方面的实施策略,并形成一个涵盖教学运行、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估的运行闭环机制,切实推动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
[关键词]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近年来,专家学者从体系构建、课程建设、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研究与实践。本文通过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多年研究与实践,紧抓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体系研究,在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参与、教学媒介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能够将课程思政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一、构建“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自此,国家重点推进“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实施。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研究提供了方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建设高水平QY0+URzvLOVT/0KeoZOoAw==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需要
面对国家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努力开创自己的人才培养路径。但是,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仍然面临几大挑战:第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很多属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的限制因素包括: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课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单一;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较少,导致师生课堂互动效果不佳、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直接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任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薄弱、思政与教学分离、课程思政过程不连贯等问题。第二,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这也导致思政与专业课程分离、学生参与度较低的问题。第三,缺少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不仅依赖任课教师的主导与实践,更来自整个学校从上至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共同配合;也来自学生充分实践、主动参与的有效联动与反馈。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受限于顶层设计不足、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系统不完善等原因,未能建立健全一套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导致缺少串联课程思政参与者、内容与过程的媒介建设。
面对目前“大思政”理念的呼唤,以及国家“高质量人才发展”的需求,如何有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如何提质增效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新局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迫切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将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教师教育理念与学生学习观念中、渗透到各门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辐射到学校教学管理育人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能全面有序推动、保持长效运转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探索“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思政育人环节与媒介手段”等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体化协同育人的途径,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质量。
二、构建“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原则
如何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位,构建能够同频共振的育人体系?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与诉求。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育人,是要响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部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诉求是“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
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处理“教师—课程—课堂”的关系;在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一步思考“对象—载体—方式”如何协同一体化;构建“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必须明确“教师”“课程”“学生”“媒介”各自的角色与相互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引导者,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主力军。课程思政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既增长知识又拥有良好的品格,既学习专业技能又有理想信念。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教学创设,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流于形式。
(二)坚持以课程为核心
课程是实施思政育人的核心载体,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牢牢把握学生学习的思想主阵地。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要紧抓理论课堂,更要重视实践环节。“实践性”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必须推动各类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促进教学设计和资源的融合,让思政育人自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三)坚持以学生为根本
学生是课堂教学、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主角”,是进行课程思政的育人对象,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去水化”的课堂、高质量的课程、心灵碰撞的师生互动,都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或个人表演呈现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应该是知识的建构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是主动参与者和反馈者。
(四)坚持以媒介为支撑
媒介是课程思政的支撑手段与助力。在信息化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诉求强烈的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学管理、教学服务需要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要有特定的平台作为支撑,提高课堂质量;学生更需要有资源学习、反馈教学信息的渠道进行高效的师生交流。媒介手段是“教师—课程—学生”三者之间的重要支撑。
三、“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策略
为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落实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是强有力的保障。
(一)制度先行,建立协同育人新格局
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全校全面推动课程思政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建设原则、建设目标、保障措施、建设内容和形式等,做好二级学院、教师、职能部门的建设计划与分工。此外,要紧抓人才培养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将“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落实到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教师培养、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明确将“课程思政”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中要加入“课程思政”要素。
(二)更新观念,多渠道提升教师能力水平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均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观念的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能否树立与社会,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学教学观、课程观与评价观,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工作是重点工作。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各项评优评先、职称与职位晋升均设置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实现课程教学与课程育人的统一。
2.构建“理论学习、专项培训、课堂试点、以点带面”为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教师从教学设计、师生互动到教学反思等方面均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不断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能力水平。
3.搭建平台、制定政策,引导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或优秀案例评选。通过锤炼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加强交流学习,充分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扩大示范引领作用。
(三)依托项目,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全面落实课程思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托项目是切实可行的策略,一般坚持“试点项目培育成效、示范项目树立标杆、优秀案例推广成果”的项目建设原则。
1.试点项目培育成效,主要坚持做好“四个一”项目立项——试点学院、试点专业、试点课程、试点课堂。
2.示范项目树立标杆,主要坚持执行“课程思政”作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对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资源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示范团队、示范课程及示范课堂选树典型。
3.优秀案例推广成果,主要坚持大力推广学校的示范标杆成果与改革经验做法,营造良好的循环效应。依托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等部门征集课程思政改革优秀案例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征集工作,编印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在全校推广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
(四)关注学生,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育人效果的反馈者。“实践”是学生反馈育人效果最重要的途径,唯有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才能强化育人目的。为协调处理好“课程思政”与“学生发展”、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与个体性等关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第一课堂”中明确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在“第二课堂”明确学生参加思想引领、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学术科技、专业素质拓展、文体活动等内容;制定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实施管理办法,在合理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共同作用下,通过自主选择、价值引领、知行合一、熏陶渗透,实现课内课外思政育人的协同。
(五)平台搭建,助力课程思政方法创新
如何为高效的教与学搭建起桥梁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努力的方向,也是加强师生互动的永恒课题。以改变教学方法手段为切入点,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投入信息化资源建设,大力创建线上学习资源,拓宽师生互动渠道,搭建师生教学线上+线下平台,为课程思政育人渠道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手段;建设自有的网络平台,为任课教师提供课程建设资源,加强师生课堂互动与课后交流,为课程思政提供多元化实施方式保驾护航。
(六)评价改革,切实推动多元化学生考评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3]。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引导任课教师从以学生总结性评价为主转变到以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特别是要注重学生平时成绩过程管理,设置合理过程考核项目,公平公正评定成绩,坚决制止平时成绩区分度不大,或使用平时成绩加分和提分等现象。
(七)建立机制,形成质量监控闭环管理
要使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在实践中运行有效,真正达到思政育人效果,依靠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建立“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基础上,形成一套稳定高效的运行与保障机制,教学运行、质量监控,以及考核评估等涵盖“前—中—后”三个教学过程均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教学运行需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落实、日常教学反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等;质量监控需做好日常教学监管,教学检查、命题质量把关、试卷和毕业论文专项评估等;考核评估需做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课堂评价、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等。
结束语
“教师—课程—学生—媒介”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通过实践与具体实施,较好地将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形成高质量的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果。这就需要紧跟时代变革之大局、数字化转型之潮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定位,同时,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仍需不断更新理念、改革创新,在后续研究与实践中继续完善体系构建与机制运行。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1)[2024-4-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4-4-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作者简介:金伟娇(1983— ),女,汉族,海南定安人,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副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媒介生态学。
黄静萍(1985— ),女,汉族,广东普宁人,广州华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