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文化记忆:朱铁雄短视频数字叙事策略

2024-10-17 00:00:00杜雅娟
华章 2024年15期

[摘 要]本文在分析朱铁雄短视频数字叙事策略的基础上,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对数字叙事、文化符号及文化记忆概念进行阐述,针对抖音账号朱铁雄的视频进行分析,概括其在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及叙事内容方面的特征;提出叙事主体群体化、叙事文本可视化、叙事内容系统化三种再塑文化记忆的有效触达方式。

[关键词]朱铁雄;数字叙事;文化记忆

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节目中,一段11秒的国风变装燃炸全场,他就是朱铁雄,一个致力于用短视频讲述国风英雄梦、用数字叙事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国风青年”。自2021年8月24日在抖音发布第一条国风变装视频到2024年4月17日共发布36个视频作品,这些作品获赞量最少的116.6万,最多的1250.2万,总获赞量超1.6亿,目前粉丝达2163.4万。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53亿人。数字技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媒介渠道,视频中的朱铁雄以“国风变装+数字叙事”的形式,用鲜明的文化符号重启国人的传统文化记忆,把中国式的超级英雄植根于“网生代”心中,用独有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本文以国风变装短视频博主朱铁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短视频使用的数字叙事策略,以及再塑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方式。

一、短视频的数字叙事

数字叙事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西方出现,其英文表述并不一致,或Digital Storytelling或Digital Narrative等,但其意义都集中于“用数字技术讲故事”的层面。本世纪初此概念传入国内,国内学者纷纷展开研究,如四川大学张新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数字叙事可视为后经典叙事学的范畴[1]。数字叙事,被理解为使用数字工具和多媒体形式创造、表达、解释和分享故事、文学艺术作品、个人经验等的实践或方法[2]。

数字叙事研究的先驱哈姆特·凯恩斯(Hartmut Koenitz)对数字叙事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其著作《互动数字叙事:历史、理论和实践》(Interactive Digital Narrative: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中,他认为,数字叙事有别于经典叙事学的文本中心,他的研究更关注互动关系层面,也就是说“互动”是数字叙事的核心。上海大学付雅明博士认为,数字叙事利用多模态材料在动态的创作与组织中激发视听感受,更强调主观能动性与互动性。数字叙事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素材和资源的整合重构等,因此,表达上更多样,也更有利于参与者的主动创作欲,这种叙事方式更能集合集体与个人的智慧,属于一种文化记忆保存行为。数字叙事显然对于内容的创作与重构、文化的社会传承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

在数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媒介格局已经被重塑,传播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个人短视频的传播力量更加强大,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都离不开作为个人的叙事主体。

二、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

中华文化悠久深远,璀璨夺目,其中蕴含了无数灿若星辰的文化符号,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来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无疑是建构起各民族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3]。文化符号正是这种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体现。

从传播的角度看,符号是承载信息的,一般意义上的符号可以理解为用来表示人、事、物等各种物象的传达或者承载某种信息的基元。符号在文明的孕育和传播中都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依赖传播,传播基于文化,每一种文化的传播中都涉及符号。文化既是一种符号行为,也是凝结为符号标志的各种特质的总和。文化符号既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文明的凝结,也是代表这种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无疑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凝练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烙印,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功能,对于形成更坚定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在此理论基础上得到启发,提出“文化记忆”概念,它“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在过去的大多数(但不是全部)时间内,每个群体都可以依据这种集体知识来建立自己的整体性意识和特殊性意识”。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理论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了新时代的新思路,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托,朱铁雄的短视频不断强化“中国超级英雄”“非遗文化”类文化符号,用更鲜明的数字叙事策略重启民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记忆,成为成功的传播典范。

三、朱铁雄短视频数字叙事策略

在数字叙事这种新型叙事方式中,短视频本就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而朱铁雄的短视频几乎都是剧情类,并辅以酷炫的变装特技,带给受众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立体感受,具有多模态的特性。抖音作为国内最强大的短视频平台,评论、点赞、分享等互动功能都为短视频的互动叙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受众被精彩纷呈的视频带入久远的时空,沉浸在故事的讲述中,更容易产生共情效果。下文就从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内容方面来分析朱铁雄的短视频数字叙事策略。

朱铁雄账号发布的36个视频中,4个总结性视频,1个无剧情“中国甲胄”,2个公安、国安题材的,其他的29个视频基本属于“中国超级英雄”“非遗文化”两大类。本文主要以这29个视频作为分析对象,讨论其叙事特征。

(一)叙事主体群体化

主题和内容是故事建构的必备要素。叙事者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洞见通过主题体现,而内容则需要进入感知层面最后成为内部故事。在朱铁雄的两类视频中,主题非常明确,一类是孙悟空、赵云、关羽等中国式英雄形象的塑造和中国式英雄的精神内核凝聚于视频之中;另一类则将京剧、皮影、舞狮、打铁花等非遗技艺的传承问题融于故事讲述中,这些故事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传统的叙事主体即讲故事的人,既包括故事的创作者,也包括故事的组织者等,但是,在数字叙事领域里,传统的叙事主体发生了改变。在智能化时代,大数据算法和各类媒介应用改变了故事叙述的传统模式,尤其是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社交化的智能推荐、点赞和评论等功能将人机互动的参与性叙事功能放大,这正是朱铁雄的视频能够利用数字叙事的方式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的媒介环境优势。

数字叙事的主体可由不同群体构成,有时是一个创作团队身兼多种角色,将故事的策划、创作和技术支持融于一身。在抖音平台朱铁雄账号之下所发布的这些视频,其实就是一个群体共创的结晶。朱铁雄的视频是由其创作团队共同完成前期策划,群体演绎,以及后期制作整个流程的。视频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每个视频的故事基本遵循“故事+变装特效”的方式。

(二)叙事文本可视化

数字叙事具有高度互动性,在叙事文本方面也体现出与传统纸质文本迥然不同的特征。短视频作为新兴的文本形态,故事的文本符号更侧重对图像化元素的依赖,视觉化特点更明显。在朱铁雄的短视频中,最具特色也是最抓眼球的就是视觉效果炸裂的变装环节,这种可视化文本展现出的传播效果无疑是力量巨大的,从短短两三年间账号粉丝就突破2000万中可见一斑。数字叙事文本的可视化体现在运用色彩、图案、标识等视觉语言达成视觉修辞实践,具有典型特征和典型意义的中国故事和中国英雄形象在这种可视化的叙事方式中得以体现。

在“中国超级英雄”和“非遗文化”的两类视频中,朱铁雄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正能量,喜庆吉祥、忠诚、勇气、爱情财富、成功繁荣,这些寓意往往都和红色联系在一起,这种强烈的色彩能唤起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并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加深文化的历史价值烙印。凝聚中国热血和浪漫的英雄人物孙悟空、赵子龙、哪吒等,往往出现在故事的高潮处,带着令人惊艳的丝滑变装,成为故事的高燃时刻。这些具有典型符号性形象的人物和剧情交相呼应,再辅以讲究的光影设计、高超的运镜技巧和真实感的塑造,网友往往直呼“帅炸了!”视频的高质量也让追求碎片化高效率的网友们愿意耐心期待下一个作品,朱铁雄成为“唯一一个不敢催更的作者”。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故事也更多地寻求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点,在挖掘故事文本表达的情感和意义的同时,实现用户的情感认同。朱铁雄的视频传播孝顺、爱国、仁爱、正义等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这类价值观投射到人们熟悉的英雄人物孙悟空、哪吒、赵云等身上,将现代人的生活和神话、历史中的人物结合在一起,利用古今文化碰撞出文化创新点。

(三)叙事内容系统化

目前很多短视频在讲述故事、塑造形象时都存在内容缺乏深度、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但就朱铁雄的视频而言却不存在这种问题,他的视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以各种剧情来展示中华文化之美,突出文化传承之愿,以此帮助国人树立文化自信。视频形式新颖、质感突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在视频中被重新演绎。故事虽短却都有完整的情节和灵魂之笔,那些“用尽全力守护的光”是挺身而出在弱小面前,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侠士精神;是隐藏在厚重面具、耀眼铁花之后,为文化传承而甘受寂寞的坚守……

朱铁雄的第一类视频“中国超级英雄”主要集中于孙悟空、赵子龙、哪吒等凝聚了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英雄形象,故事情节主要集中于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性,文案诸如“那些看似很可笑的梦,是我们用尽全力守护的光”“待我策马长枪,岂容尔等猖狂”等;也有表现坚韧、正义、勇气等积极向上价值观的故事,文案用“百战百胜只可谓勇武,百折不挠方可谓勇气”等体现主人公的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第二类视频“非遗文化”通过父子、师徒、爷孙、母子、爱人等人物关系围绕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展开,内容涉及京剧、舞狮、皮影、变脸、打铁花等非遗文化,用“心有所向,道阻且长。寒来暑往,百炼成钢”来表现人物在京剧传承之路上的固守和坚持;面对各种冷语嘲笑仍然执着向前,因为“梦想从来不关门”“壮志不止方寸之间”,故事中的少年郎曾经对老一辈人的坚守也是各种不解,也曾经被现代光怪陆离的生活迷惑了内心,但最终总能战胜外在的阻挠和内心的动摇,重新扛起文化传承的重任,用热血和激情书写年轻人文化创新的新篇章。

四、再塑中华传统文化记忆

近年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用多种路径、多种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4]”中华文化在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寻找各种凝聚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的传统文化符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述中国故事是一个新颖而有意义角度。

朱铁雄运用短视频讲述传统文化主题故事,尽管采用的是新的叙事形态,但不变的文化内核和精神气质成为唤起观看者文化记忆和价值认同的关键点。作为传播个体,朱铁雄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生产,运用电影级别的变装特效再塑充满传统气质和审美特点的记忆形象。美国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当熟悉的经典形象出现时,形象背后蕴含的文化记忆也随之浮现,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文化基因被唤醒。

在朱铁雄的故事中,总是贯穿着一个永不服输的主人公,为了梦想,不断去拼去闯。观看者被一次次跌倒爬起、一次次尝试坚持打动,在视频的故事里,爷孙情、师徒情、父子情……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无数次让人湿了眼眶。网友把他的视频自发翻译并发至外网,国外友人在为变脸、孙悟空等中国元素惊叹的同时,也在产生文化共情,朱铁雄就这样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传播到海外。

结束语

在数字叙事为主的短视频传播中,文化记忆由多元主体共同书写,这既是一种文化的创新传承方式,也是对于文化记忆的再塑造。朱铁雄的短视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符号,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将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具有共同经验的情境结合,用现代人的审美和演绎方式激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些沉淀了几代人记忆的英雄形象和非遗文化被朱铁雄团队进行了个性化演绎,数字叙事的可视化呈现和群体性表达,以及参与性极强的媒介方式扩展了文化记忆的内容,最终成为构筑文化认同和凝聚民族共同意识的媒介力量。

参考文献

[1]黄鸣奋.当代西方数码叙事学的发展[J].文艺理论研究,2011(5):22-27.

[2]付雅明,张永娟,刘炜,等.数字叙事作为数字人文方法:现状与可能[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4):10-19.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4-9-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作者简介:杜雅娟(1976— ),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城市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