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渝土家族声乐文献地域分布广、形式多样、数量较多。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巴渝土家族声乐作品进行研究和介绍的,包括巴渝土家族民间音乐专著,土家族民间歌曲研究论文和专著,以及地方志中的土家族民歌介绍;二是巴渝土家族歌谣集成和歌曲集汇编,歌谣集成往往仅仅记录了歌词和采录信息,歌曲集汇编则用乐谱记录了土家族声乐作品,公开出版的传统文献缺少相应的影像记录。巴渝土家族聚居的行政区划的土家族民间声乐文献,既体现出丰富多样的民歌类型,也有着不同区域特别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类型,典型的包括秀山的花灯、黔江的号子、彭水的薅草锣鼓、酉阳的民歌、石柱的歌谣和歌剧等。
[关键词]巴渝地区;土家族民歌;土家族歌谣;声乐文献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巴渝地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石柱、秀山、酉阳三个自治县及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巴渝地区的土家族民间音乐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有特有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土家族民间音乐原始古朴、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土家族民歌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风俗歌等四类,土家族民间器乐有耍锣鼓、吹打乐、吹奏乐三类。
能歌善舞的土家族人民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传统民歌创作都是口头形式,具有较强的即兴性,记载下来也是采用的汉语。现存的巴渝地区土家族的声乐文献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巴渝土家族声乐作品进行研究和介绍的,包括巴渝土家族民间音乐专著,土家族民间歌曲研究论文和专著,以及地方志中的土家族民歌介绍;二是巴渝土家族歌谣集成和歌曲集汇编,歌谣集成往往仅仅记录了歌词和采录信息,歌曲集汇编则用乐谱记录了土家族声乐作品,公开出版的传统文献缺少相应的影像记录。近年来,地方文化馆站收集整理的地方民歌集中,音频视频的记录方式得到重视。
查阅巴渝石柱、秀山、酉阳、黔江区、彭水等土家族自治县区地方志,对民间音乐的介绍篇幅相较其他非民族地区更多。但即使同为土家族聚居地,不同自治县民间音乐的代表性音乐形式却不尽相同。
一、石柱自治县土家族民间声乐文献
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概况》一书对石柱文化艺术介绍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歌剧热中,石柱不仅排演歌剧,还创作过小型的歌剧。这在县级文工团中并不多见。据记载,石柱县文工团于“1979年至1983年,排练了《杜十娘》《棠棣之花》《红霞》及《议价爱情》等大型歌剧,除在城乡演出外,还到重庆、涪陵、梁平、忠县等市、县演出七百余场。在重庆演出时,外事部门连续三场安排了英、美、日等国外宾观看《杜十娘》,受到了好评。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儿童歌剧《森林小伙伴》独幕歌剧《连妹子》,分别获地区演出奖和创作奖”[1]。
《石柱县志》由四川辞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该书在卷28中对石柱县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总结,对石柱县的三种主要民间音乐形式(民间歌曲、民间吹打乐、民间打击乐)的简况进行了介绍。从中可知20世纪80年代,石柱县文化局多次组织采集石柱民歌200多首,选编89首为油印本《石柱县民歌集成》,选编28首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民歌集》,编写的歌谣资料集则存县文化馆,未印刷出版。
《石柱民间歌谣》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主编,于2007年5月出版。该书记录了歌谣300多首,民间童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600多条。将歌谣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整理,劳动歌谣(号子、打猎歌、田歌)、生活歌谣(山歌、情歌、哭嫁歌、风流歌、礼俗歌、仪式歌、时政歌、盘歌、扯谎歌)和叙事类歌谣,另外将童谣、谚语、咏物短歌、谜语、歇后语等归入谚语版块。
《石柱土家啰儿调》由汪华生主编,由重庆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该书简述石柱土家啰儿调的产生、形成及发展历史,简析石柱土家啰儿调与巴人竹枝歌在历史、地理、人文、艺术特征方面的关联,共收录400余首土家啰儿调歌曲。
上述文献均为文字记载,没有曲谱,体现石柱地区在当地声乐文献整理研究水平的不足。
二、秀山自治县土家族民间声乐文献
秀山有花灯歌舞之乡之誉,因此,秀山土家族声乐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秀山花灯的收集整理上,包括花灯词、花灯歌曲和花灯戏曲。其文献整理研究水平较其他地区相对高,一是乐谱较为全面丰富,二是有相应音像资料,三是从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进一步发展到教材编写和应用。
《四川花灯歌曲》——酉阳、秀山部分,由林祖炎等人搜集,1958年5月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提出四川花灯的总特点是节奏明显、顺口易唱,曲调多优美、抒情。对酉阳、秀山的花灯形式(歌舞形式和花灯戏)进行了简单梳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酉阳花灯、秀山花灯、花灯戏曲),对秀山花灯的收集较多,有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能看出其大致轮廓,而酉阳部分地区的花灯还不全面。
《土家族花灯词》由张如飞、肖田著,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89年5月出版。该书收集了川湘两省130首土家族花灯词,其中秀山花灯55首,湘西花灯57首,新编花灯18首。书中对花灯词收集整理者和收集时间,以及可知的演唱者做了注解,对一些特色场合使用的花灯词及方言词汇作出说明,同样未记录相应的乐谱。
《秀山花灯曲调集精选》是一本以秀山花灯教材形式呈现的文献,由吴敏萌、向丹、何锋主编,于2018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秀山花灯以歌舞和小戏分类,歌舞分为正调和杂调类,小戏分为阳戏和傩愿戏类,对秀山花灯曲调分类、曲调特点、不同灯调的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为秀山花灯的曲式,常为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的单乐段,歌词句式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和混合字句,以七字句最多。词曲结合类型为密集型和疏散型,前者正词中没有衬字,后面常连接衬词、衬句,疏散型在正词之间夹杂着许多衬字。是难得的一本较为系统整理秀山花灯曲调的文献。
《秀山花灯选集》由四川省群众艺术馆编写,1980年印刷本,该书共收集花灯正调、花灯杂调、花灯小戏-阳戏、花灯小戏-傩愿戏共计161首花灯曲调简谱,并对秀山花灯的四个类别在用途、来源、曲调、曲式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其中正调包括红灯调、开财门、送寿月、谢主、祝贺调等25首,杂调包括采茶调、五更调、花调、唱花调、十调、黄花草、望郎调、送郎调、洛阳桥、黄杨扁担、一把菜籽、十把扇子、风吹灯笼、油茶调等90首,阳戏包括蓝桥会、四季景、八仙赞、打鱼救生、四平调、补锅调等34首,傩愿戏包括上下句、二流、倒板、引腔、大板腔、祝英台、清清河水、八洞神仙等12首。该书属于收集整理较早的一本花灯曲调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三、酉阳自治县土家族民间声乐文献
酉阳的民歌和摆手舞素有盛名,2003年在“重庆市首届民歌邀请赛”上获“重庆市民歌之乡”称号,民歌类别十分丰富。酉阳在声乐文献收集信息较为规范完整,重视音像收集。
《酉阳民歌集》由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编,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8月出版。该书收集整理了酉阳民歌382首简谱,其中“山歌”65首、“劳动号子类”28首、“民(童)谣民谚类”80首、“民间小调类”95首、“民间戏曲类”89首、“民间乐器类”25首。歌曲采集信息完整,记录了演唱者、摄像录音者、记谱和歌词整理者,对即兴随意的歌词做出注解,对相关方言读音及含义亦相应标出。该书把民间器乐曲也纳入民歌,值得商榷。但该民歌集收集和整理量较大,曲目丰富,尤为难得。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一书中对酉阳的民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包括将酉阳山歌从内容上分为劳动歌、爱情歌、闲情歌、苦情歌、反抗歌、新民歌等,介绍酉阳民歌唱腔曲调和歌词的自由即兴的特点,七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结构特点,常用“嗨”“啊”“哟”,双句押韵或句句押韵,演唱方式包括独唱、对唱、轮唱、合唱、一唱众和等,记录了酉阳在民歌传承传播上组织的赛事和活动。
此外,《摆手情韵·西阳民歌》是重庆电子音像出版社于2003年9月出版的音像制品,该音像制品收录了祖海演唱的《绿色天堂》、郁钧剑演唱的《梦回故乡》《木叶情歌》《送郎调》等14 首酉阳民歌。
四、黔江区土家族民间声乐文献
黔江区土家族在声乐上,则喜爱并擅长号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黔江本地的声乐文献较少,但有学者对当地民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
《黔江土家族苗族简况》一书,记录了黔江土家族喜欢吼“号子”的特点, 将当地号子类别划分为船工号子、木工号子、石工号子、薅秧号子等。
《黔江民歌音乐形态学解析》由曹红波著,由民族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该书收录了上百首黔江民歌,在体裁上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小调,简谱记谱,对每首歌曲做了“歌曲解析”,包括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从民族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歌曲唱词结构与旋律结构关系,语音声调与旋律关系,特色音程、音列、节奏与旋律线发展关系,是一部有难度的土家族民间歌曲音乐分析力作。
五、彭水土家族民间声乐文献
彭水地区在声乐文献上也较为丰富,既有一般性的资料记载,也有乐谱及相关传承发展情况的记录,但仍缺少音像档案。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一书,介绍了当地富有特点的劳动歌,包括薅草锣鼓、船工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等,重点介绍了薅草锣鼓,“由两个歌手,一个打锣,一个打鼓,边打边唱。有轮唱、有对唱,唱的内容既有传统的民歌,也有即兴编成的歌。编些表扬、鼓励或幽默打趣的唱词,使薅草的人们努力生产,忘记了疲劳”[2]。
《彭水民间音乐》由汪家生主编,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该书收集了彭水民间音乐近三百首,按照声乐部分和器乐部分编写。声乐部分按流传方式分为劳动歌曲类、风俗歌曲类、生活歌曲,号子和山歌被列入劳动歌曲类,灯调、小调、嫁歌、孝歌、祭祀歌等被列入风俗歌曲类,儿歌、开财门和游戏歌曲列入生活歌曲类。曲谱为简谱,记录演唱者和记谱者信息。
《田野图志:重庆彭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由王希辉著,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1月出版。在该书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对彭水的民间器乐(耍锣鼓、唢呐、任家班吹打、嗡、红门村、幺二三鼓)、民间歌曲(鞍子苗歌、娇阿依、梅子山歌、彭水打闹、太原民歌、乌江号子、诸佛盘歌)做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并调查出详细的传承谱系和演出人员表。
此外,还有一些从巴渝地区整体范围编写巴渝地区土家族民间声乐文献,其中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重庆土家族民歌选集》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 ·下》。
《重庆土家族民歌选集》由黄洁主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该书收录了重庆不同县区土家族民间传唱的歌谣、传统民歌的歌词等,这些歌词的来源一部分从民间收集,一部分选取各县区收集整理的当地土家族民间歌谣内部资料。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下》收录了重庆直辖之前的四川川东地区秀山、黔江、彭水、酉阳、石柱等土家族聚居地区的代表性土家族民歌,并有曾令士所撰的《四川土家族民间歌曲述略》一文,对土家族民间歌曲体裁按照山歌、劳动号子、风俗歌、小调进行划分和简介,总结了土家族民歌音乐特点,在音阶调式上“音阶以五声音阶为主,六声次之”“最常见的调式有以“5、1、2”为支架音的“5”调式和以“6、1、3”或“6、1、2”为支架音的“6”调式,其他还分别有以“1”“2”“3”为终止音的调式。”在节奏上“有规整与自由的两种类型,但总的特点是节奏有序”“音乐节奏在唱正词时密集,句尾时松散(或长音或拖腔),前后呼应,上下对称”。歌唱结构上“歌词结构严谨,主要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多以四句为一段。句间穿插丰富的衬词,或在句后、段后加上衬词段”[3]。该书在体裁分类上和音乐特点的总结上,与汉族民歌划分一致,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结束语
巴渝地区土家族民间音乐文献具有地域分布广、形式多样、数量较多等特点。不同行政区的土家族民间声乐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发展不均衡、水平亟待提高。土家族人民热爱歌唱,声乐艺术形式丰富、即兴性强,与土家族人们的生活、民俗密切相关,但现有文献理论研究不足,多为资料性收集与记载且缺少完整的收录,乐谱记录整理、音像数据库建设等明显不足。不同行政区有着自己更有特色的民歌体裁,即分别为秀山的花灯、黔江的号子、彭水的薅草锣鼓、酉阳的民歌、石柱的歌谣和歌剧,呈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
参考文献
[1]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概况[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77-78.
[2]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上下册)[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1199-1200.
作者简介:张小燕(1976— ),女,汉族,四川合江人,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民族民间音乐。
周米拉(2003— ),女,汉族,四川邻水人,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理论。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2022年一般项目“巴渝地区土家族民间音乐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BYMY22B1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