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学情的课程体系

2024-10-17 00:00:00郝素晓
留学 2024年20期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曾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育英科学城学校2021年入驻苏家坨地区,借助集团校办学优势,传承育英办学理念和红色文化基因,创新构建了进阶式育英科学城课程体系。近年来,我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多举措促进课程实施,评价规范、科学、有效,为育英科学城学子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地制宜,构建“一体两翼”课程体系

我校在集团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和实际学情,创新构建了“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的课程体系。

扎实落实基础课程,突出体育、艺术课程育人价值。我校基础课程依托国家课程,从九年一贯制的视角制定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方案,有重点地指向学生的智育、美育、体育发展,探索分层培养,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

结合学情,我校以语文学科为主,推进全学科阅读课程。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设置1节阅读课,四至六年级每周2节阅读课。学校以课题为引领,全员参与,探索全学科阅读课程。初中学部由语文、英语学科牵头,重在基础阅读与拓展阅读。基础阅读利用常规课堂,指导学生读教材、赏经典、学习史料,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夯实阅读基础;拓展阅读通过“阅读盟”“博物馆课程”“午间加油站”“育英少年说”等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静心读书,读喜欢的书,做有意义的事。

我校突出体育、艺术课程的“一体两翼”作用,坚持以体育质、以美育人。体育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发展力课程三大模块。基础课程以体能、基本运动技能为主,特色课程主要为足球、篮球、武术、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发展力课程则借助竞赛活动和社团课程,组建校级跳绳队和健美操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升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锻造农村地区孩子的“精气神”。艺术课程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时时 处处 人人”的要求,以校园环境为育人背景,积极开展课程实践,发挥美育的熏陶和浸润作用。我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打造特色课程,如音乐教师组建了口风琴、合唱、戏剧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让悦耳歌声伴随学生成长。美术课程开展“同心绘校园”活动,创建“育英科学城少年画刊”,用画笔描绘美好校园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践行常规、担当责任,创新打造修身课程。“修身课程”指向学生人格品性的培养。通过践行常规、小岗位、志愿者课程,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以“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岗位实践课程为例,围绕学生成长中的习惯、目标、体验和榜样四个动力要素设计课程,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班级、年级、学校进行分层岗位设置。小学部突出常规培养,定期轮岗,让学生知规矩、有爱心、守礼仪;中学部以促进学生自觉自醒、自主发展为目标,让学生自主设置岗位,在岗位竞聘、岗位服务、岗位述职中体验、感悟,收获规则、理性、友爱和责任。通过践行修身课程,实现育英科学城“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

搭建平台、厚植沃土,深化构建发展力课程。“发展力课程”指向学生主动发展、思维优化、实践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情调研,我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能力指标相比总校差异较大,因此,我校将“跨学科主题课程”作为学生基础积累,提升思维品质的突破口。课程设计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同伴间合作互助,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担当意识。我们坚持以课程引领,全面育人的理念,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出发,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丰富的兴趣课程,指导学生自主成立社团,促进学生的自觉自醒、自主成长,有利于多样性、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实现。

规范管理、科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发展自觉性

我校的课程和评价系统有着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便捷的信息工具支撑。通过扁平化组织架构,以教学管理制度为指导方针,对多维度培养学生以及过程化评价,开展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课程活动等方面进行教学指导。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发展,通过多方式、多主体的评价,推动评价参与者的自身反省。我校积极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基于课程主体研发了《育英科学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育英科学城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通过主体多样化的师评、自评、互评、家长评,针对德智体美劳进行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多维度追踪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通过信息平台深入分析学生的发展优势和短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评价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