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学生“心”问题,有待教育“新”突破

2024-10-17 00:00:00漪江邵丽娟
留学 2024年20期

不断提升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破解学生“心”问题,有待教育“新”突破。聚焦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探讨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背景下,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创新实践,本期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我们特邀相关校长、专家建言献策。

以科技守护心灵,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

汤禹嘉:教育被科技赋能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聚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可以从哪些方面为教育赋能?结合我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每次心理测评后,心理教师和班主任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测评结果、与家长沟通解释测评结果等。是否可以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建立一个集心理测评、结果解释、线上咨询、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推送、行为干预指导督促、家校沟通等为一体的平台?

当某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时,往往需要查找该学生之前的心理服务记录,需要任课老师、家长填写《关注追踪记录表》等,许多档案记录存在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的问题。是否可以利用线上填写、云储存和智能化等手段,将所有心理服务的痕迹和过程自动记录下来,实现自动化归档?

当出现需要转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特需学生挂不到号时,是否可以借助一个平台,让师生直接通过平台的绿色通道进行挂号或进行远程诊疗?如何将社会心理资源引入校园,真正实现家、校、社的协同,让“心育”效果达到最佳,惠及全校师生?

结合我校“校家社协同打造无边界心育场”的理念,我们积极寻求从智慧教育角度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开发了“家—校—社”一体联动的面向全校师生、家长的一站式心理健康云服务平台——“星光里云平台”。

该平台围绕“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搭建,把心理健康筛查、心理疏导干预、档案闭环管理、专家团队支撑、家庭教育指导、社会资源接入等关键功能融合,形成了心理筛查、咨询干预、融合教育、档案管理、家长学院五大板块。

“星光里云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实现学生建档、健康筛查、线上咨询、家校沟通、健康教育的功能,还能协调家长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该平台的入口在钉钉平台,家长通过手机即可进入。

融合课堂是我校针对部分患有身心障碍的特需学生打造的个性化支持系统。进入融合课堂后,家长可以在这里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少数陪读家长还可以接受老师的指导,有效开展家校联动。

目前,我校“星光里云平台”已面向全集团校家长开放,上传了近20个家庭教育指导微讲座、心理知识科普视频等,嵌入了5所市级三甲医院的心理门诊挂号通道,极大地方便了有需要的学生。未来,我们希望能开通人工智能咨询服务,利用AI更好地为师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从生命教育入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袁卫星: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本人组织团队开展的“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实践研究”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优秀教育创新“SERVE奖”。

这个成果,主要围绕生命“长宽高”3个维度,构建“安全、健康、养成、交往、生涯、信仰”6个板块、144个主题的教育内容体系。生命与安全,包括居家安全、校园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模块。生命与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两性健康三个模块。生命与养成,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三个模块。生命与交往,包括亲近自然、沟通父母、结交朋友三个模块。生命与生涯,让学生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做好生涯规划。生命与信仰,让学生了解生命由来与死亡现象。

那么,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笔者认为,两者应该双促双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融合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理念的滋养提高实效。与此同时,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可以落实生命教育,加深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活出精彩。

首先,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充分认识人的生命属性与生命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生命教育应成为教育的核心,关怀生命应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应成为教育的追求。

其次,用生命教育课程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心理问题不单纯是“心理问题”,还与生命思考息息相关。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可用生命教育课程资源丰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再次,用生命教育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在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教学中增加体验式教育、专题式教育、学科融合式教育等,用生命教育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时效性、实效性。此外,还应建设心灵网络空间互动平台,搭建沟通桥梁,实现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零距离对话;运用绘画、音乐等艺术特色疗法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团体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针对性;组织形式多样的生命体验活动,开展大型心理话剧展演等,让心理健康教育覆盖更多的生命个体。

在生命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的大背景下,我们探索出以专设课程为主导,学科渗透、主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家校社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机制,由校本探索到区域推动,到共同体建设,再到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形成了“以人为本、多元参与、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协同开展”的生命教育新样态。

依托“亲子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王明霞:我曾先后在三所农村小学任教,在其中的两所学校管理岗位工作。自2015年起,我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参加了国家二级咨询师的培训,学校也从那时起开始重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等问题。

我与学校的德育骨干教师做过多项课题研究,如“小学高段女生心理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的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级女生青春期教育与管理的策略研究”“小学中高段男生成长助教团的构建与实施的策略研究”等,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摸底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心理的以下问题。

心理缺“疏”。大部分学生父母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左右,缺少与孩子的交流。这些孩子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

学习缺“导”。新居民孩子和大部分农村孩子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辅导,在思想与品行方面缺少家长的正确引导。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对于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不够关心。

生活缺“助”。早上,家长与孩子各自出门上班、上学;晚上,孩子睡觉了,父母还在上夜班。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祖辈的照顾只能停留于生活起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导致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无人关注。

基于以上状况, 2016年我校申报了浙江省亲子辅导示范学校,并将亲子辅导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有序开展了各项亲子辅导德育特色活动。

特色活动之学校德育品牌特色—党员妈妈工作室。党员妈妈的职责之一是呵护心灵。我之前所在的学校,成立了“党员妈妈工作室”,学校26名党员妈妈志愿者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与孩子结对进行帮扶。党员妈妈的职责之二是陪伴童年。党员妈妈带领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如开展参观走访活动,让学生感受故乡美等。党员妈妈的职责之三是启迪人生。党员妈妈工作室设有爱心信箱,学生们把自己在学习、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写在纸上,放进信箱。党员妈妈了解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

特色活动之家长德育特色课堂—家长德育例会制。学校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定期地为家长指点迷津,定期举办家长德育课堂,如40分钟家长德育课堂、分层家长德育例会、父母成长营专题讲座等。去年,我还主持了学校主导性课题“父母成长营: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设置“父母成长营”特色课程,研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指导家长更加专业地开展家庭教育。学校有计划、有主题、有特色的亲子活动,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家长的成长,也助力了孩子的成长。

家校社联手,为培育学生健康人格营造良好生态

陶新华:要把教育抓好,只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家校社联手。如今,为什么那么多的家庭和学生都很焦虑,其本质在于教育已不再是之前的简单的传授知识技能,而是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必需品,是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根基,是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必需。当全民都有这样的意识,优秀的教育资源又比较有限时,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必然。

家校社联手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各自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而且各自的功能彼此不能替代。简单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这种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人生最宝贵的不可或缺的;而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教育,给孩子的爱有过渡客体的功能,教师对孩子的爱是由无条件向有条件过渡的,是促进孩子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社会给每个人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在多数情况下机会很有限。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大本营,学校和社区是孩子锻炼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练习场。一般来说,家庭与社区是近邻关系,因此家校社联手共建孩子健康成长的场域非常重要。如今,一些家长要求教师像自己一样无条件地爱孩子,这就比较难,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师可以接纳每一个孩子,但是会有要求和规范,学生执行得好才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喜欢;家长不管孩子成绩好坏、表现好坏都会对其接纳,而老师不能要求家长像教师一样,每天抓学习、抓规范,那样的话孩子会因压力巨大而适得其反,家长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好,有自由的空间和氛围。

社区对居民和孩子应该是很包容的,但前提是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否则就会成为“另类”而不受欢迎。这样来看,家校社三方各自发挥好自己的功能,就能形成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与场域。共建这样的场域,最积极有效的力量是学校,班主任老师有发挥才能的巨大空间。如今,优秀的、能够在建设这样的场域中发挥作用的优秀老师还比较少,需要多多培养。

近十年来,我们与许多学校联手开展相关培训和家校共育,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有坚持开展“亲子共读共写共成长”活动十余年的,有开展“父母读书会”十年以上的学校社区,成果很是喜人。

期待家校社联手共建共育,让家庭和社区会越来越和谐,让老师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让父母能更好地发挥自我潜能,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