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对科研的投入持续增加,但科研管理水平仍需提升。文章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实施基于临床需求与风险防控的科研管理新模式的效果,通过设立三级管理体系、风险防控措施和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考核体系,显著提升医院的科研立项数量、论文发表质量及科研基金和课题的申请数量。总体而言,新模式为公立医院的科研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其他医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科研管理;公立医院;临床需求;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9-0048-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对科研投入持续增加,科研成果逐渐涌现。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强调了科研和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的科研管理水平整体较低,仍以粗放式管理为主,科研效率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科研项目通常涉及跨单位、跨专业的合作研发,隶属关系不同且配套单位众多,多方协作管理较为复杂,科研项目的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1 ]。
文章以公立医院的科研项目管理为对象,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将2017—2019年作为科研管理模式实施前的对比阶段,依旧采用常规的科研管理模式,将2020—2022年作为基于临床需求与风险防控的科研管理模式实施后的阶段[ 2 ]。
(一)科研管理的激励政策
为了提升全院各科室成员及科技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从2020年1月起,科技部拟定新的激励政策:落实与科研成果相配套的奖励,对高质量研究成果给予配套科研经费和奖金奖励;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经费实施1∶1配套;取消预警期刊的奖励,鼓励发表高水平、高影响力、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实行一对一导师指导制度,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质量;为新科研成果制定分级方案,以双向认定的方式施行,多学科合作的科研成果以同等结果为准。
(二)创建精细化、信息化的服务模式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推进网上预约基金审查,提高服务效率[ 3 ]。推动临床科研费用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简化医生开单和患者检查扣费流程。
(三)优化科研业绩考核体系
科技部在现有科研绩效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公开的科研绩效指标,根据科研成果导向重新建立评价体系。革新科研成果的认定方案,对于临床基础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以同等结果认定前三作者;改革对专职科研人员的考核内容,倡导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加速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重新拟定临床与基础科研的考核方案[ 4 ]。
(一)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的风险防控模式
基于公立医院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科研管理的重视程度,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融入风险管理内容,确保形成符合组织环境要求的科学管理体系[ 5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从上至下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
二是明确风险防控科研管理的组织架构,落实各管理层级人员的权限与职责,组织架构包括风险防控管委会、风险防控管理办公室及风险防控管理员,成立由科研管理、法律和伦理审查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三是大力培养或引进专业的科研风险防控管理人才,通过培训提升科研项目负责人的技能水平和风险防控认知能力。
(二)不同阶段的科研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科研项目立项前,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研究项目设计及规划,识别可能的不利因素,拟定相应的风险防控规划和措施,客观评估项目的实施可行性,包括人才、资源、技术和经费等方面。
签订科研项目合同时,清楚界定合同中的风险,合理管理经费。
项目执行阶段,由于科研项目周期长且不可控因素多,需要加强对研发周期和人员的管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6 ]。
(一)科研立项数较少
公立医院科研项目立项数偏少,原因在于临床工作繁忙,医务人员投入科研的时间不足。同时,临床各科室间科研水平发展不均衡,基金项目立项量差异较大,未完成立项的科室具有待挖掘的潜力。相关研究也指出,科研发展差异较大将会限制医院整体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各科室科研能力的培养[ 7 ]。
(二)研究成果质量不高
高层次及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较少,整体研究成果并不理想。虽然SCI论文的发表量有所增加,但整体数量仍偏低。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薄弱。医院在硬件设施上存在不足,无法为科研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学科方向不明。各学科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未能在某一领域内进行深入挖掘。三是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不完善。公共实验平台建设滞后,无法提供高效的实验技术支持。四是信息化平台不完善。未实现信息平台的无缝衔接,技术落后。
(三)科研意识淡薄
各科室成员的科研意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科研人员各自为政,工作效率低下。科研资源整合及统筹管理不够,如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资源利用率低,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的产出。整体来看,新模式实施之前,公立医院的科研工作因科研立项不足、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科研意识淡薄及资源整合不力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8 ]。
(一)新模式实施对科研论文发表量的影响
结合公立医院的实际科研水平,实施基于临床需求与风险防控的科研管理模式,必须认识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基于风险防控的科研项目管理是长期过程,需要有章程、组织及正式的流程。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应结合临床需求开展项目,提高临床问题与科学技术间的转化率,科研论文则是科研成果的具体体现[ 9 ]。
通过整合资源、激励政策、优化考核、服务配套及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财力、物力、人力全方位促进交叉学科的合作。经过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新模式实施前科研论文发表量为742篇,实施后增加至1424篇,表明基于临床需求与风险防控的科研管理新模式推动了科研论文的发表,尤其是高质量科研论文的产出;交叉学科合作也是开展科研合作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新模式实施对SCI论文发表的影响
在新模式实施前后,公立医院发表的SCI论文数量有显著差异,增长幅度为183.85%。这一现象表明医院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尤其是高质量论文的显著增长。这一进展与“十二五”“十三五”及“十四五”国家创新规划的政策扶持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医院对科研项目的重视和大量投入,这些都是促进高质量论文产出的重要原因[ 1 0 ]。
(三)新模式实施对科研基金和课题的影响
从省部级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的项目类型、职称和年龄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基金和课题负责人趋于年轻化,表明高质量科研人才的培养初见成效。要保持较多的科研成果产出,公立医院不仅需要建设素质过硬的科研队伍,而且应加强科研投入,实施基于临床需求与风险防控的科研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科研成果的产出。
此外,研究还发现,省部级应用基础及其他项目增加幅度较大,表明基础与临床交叉合作的需求量猛增,同时与国内外医学团体的频繁交流有很大关系。总体来看,医院获取国家及省级课题的数量较少,今后需加强课题的申请,以提高科研综合能力。
(一)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
新模式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临床需求与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执行还未完全到位。风险防控及临床需求管理的基础环境较为薄弱,公立医院的现有资源可能无法完全支持新的管理机制,导致风险防控措施难以贯彻。科研管理的主动性不足,管理层和科研人员对新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一致,许多人对管理创新的热情不高。
(二)科研成果转化及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政府课题和科研论文上,这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潜力。对于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如科技成果奖、专著、专利等方面的支持和关注还不够充分,导致高价值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重视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科研成果及其实际影响力。这种不平衡的评价体系可能导致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过于狭窄,限制了创新潜力。
(三)单中心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仅在单中心展开,尚未验证该管理模式在其他研究型医院中的广泛适用性。因此,当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推广价值仍需进一步验证。单中心研究难以涵盖多样化的科研环境和管理需求,需要通过多中心扩大研究,验证新模式的有效性和推广价值。
(一)提升管理机构的执行力
为科研人员提供竞争性的薪酬和奖金系统,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和项目的商业化成功程度进行奖励。例如,为表现出色的科研人员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和职位晋升的机会。通过定期的表彰大会和科研成果展示活动,公开认可科研人员的贡献和成就,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社会声誉。
(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及评价体系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搭建跨界合作平台是一项核心策略。平台通过与各行业领军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科研成果提供多元化的转化途径。例如,与制药公司合作,快速推进药物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过程;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基于最新科研发现的医疗设备和应用程序。平台提供技术、资金、市场信息及研发资源共享的环境,降低科研转化的成本和风险。
(三)扩展研究范围和提高研究的普遍性
为克服单中心研究的局限性并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推动多中心研究项目成为关键。通过集合不同地区和级别医院的资源和优势,制定统一的研究协议和操作标准,以便所有参与中心能够按照相同的要求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设立一个中心机构协调参与的研究中心,实施研究设计、数据集成、质量控制和成果发布等方面的统一管理。
通过实施基于临床需求与风险防控的科研管理新模式,公立医院在科研立项、论文发表,以及基金和课题申请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政策激励、优化考核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和效率。然而,当前模式仍存在执行不到位、科研成果转化及评价体系不完善、单中心研究局限性等问题。这表明未来要加强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多中心研究,以提升模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1]尤莉娟.基于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科研经费使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与管理,2022(03):79-86.
[2]巫蓉,陆婷婷,胡丹,等.基于焦点小组访谈法的医院科研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2021(11):76-78.
[3]陈政,彭华.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风险防控体系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19(06):51-53.
[4]王运,刘鹏辉,王兆旭.基于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风险防控措施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9(08):122.
[5]汪飚翔,程家怡,肖利.中国与瑞典科研合作研究——基于2000—2018年合作论文的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07):48-59.
[6]刘玉霞,黄辉,魏怡真,等.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院,2019(12):70-72.
[7]刘亮,罗天,曹吉鸣.基于复杂网络多尺度的科研合作模式研究方法[J].科研管理,2019(01):191-198.
[8]刘蕊,李济宇,王平,等.基于精益管理理念的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01):8-11.
[9]郑锴,郝峰.基于管理风险防控体系的医院核心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5(12):24-26.
[10]曹玥,黄鹏,宋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华西医院科研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2(11):1738-1 7 4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