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背景下,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面临着如何实现专业转型发展方面的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基于新文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贯通”的视角,立足于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实际,从交叉融合、模式转变、方法创新等维度,围绕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等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更好地推动高等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农林牧业需求的、创新性、“文+农林牧”复合型管理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9-0106-05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不断面临着来自社会变革、技术创新和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挑战。突破传统文科建设思维,以协同共享、交叉融合、继往开来为途径,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叫。因此,如何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校实现专业改革与创新,顺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既具有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共性,也有其农林牧特色,有其特殊性。可以说,在新文科背景下,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并有效利用和发挥农林院校特色资源和优势,通过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新思路,构建具备“农林牧”特色的行政管理一流专业,不仅是国家新文科、新农科建设的必然要求,而且还是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
一、新文科视角下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发展框架
多数学者认为,所谓“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思维模式的突破,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渠道,推动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新文科最关键的“新”就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贯通。可以说,新文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贯通”对当前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高校专业发展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与共享等途径,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新思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
(一)聚焦社会需求,瞄准专业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可以说,教育强国战略为高等学校专业改革创新明确了方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建设应积极推进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瞄准专业定位,突出特色优势,改革调整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聚焦国家社会需求。
作为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要秉持需求导向,立足当前国家及内蒙古乡村振兴、农村牧区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着力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突出民族地区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引入能够服务于当前农林牧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而实现为国家及内蒙古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人才支撑和服务的目标。
(二)推动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实现协调发展
自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发展战略以来,高等学府积极探索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的交叉融合。新文科倡导强调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知识的重构与整合、创新与发展,进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在新课程交叉融合的价值导向下,找准专业定位的同时,利用好农林:校的特色与优势,打破学科、专业、课程、师资之间的壁垒,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以实现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的重构、创新与内涵式发展。
(三)创新育人模式,实现融会贯通
新文科建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要创新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实践、实习、第二课堂的教学比重,延伸人才培养链条,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同频共振,共同培养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秉持新文科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立足国家及农村牧区社会治理与服务需求,以培养服务于当前国家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改革育人模式,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挖掘农林牧元素,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收利用其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融合,推进理论与实践、专业发展与社会服务的同频共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更好地回应国家社会需求。
二、内蒙古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路径措施
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在于新定位、新专业、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6]。根据国家当前新文科、新农科战略定位,有效推进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应从找准专业定位、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进行。
(一)明确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内蒙古地区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要按照新文科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创新、融合为方式的价值理念,秉持需求导向、能力导向、协同导向,立足国家及内蒙古乡村振兴、农村牧区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突出民族地区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和优势,坚持OBE野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冶的原则,围绕学生野学什么冶野怎么学冶野学得怎么样冶等指向性指标,通过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提质创新课程建设、搭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构建野文+农林牧冶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团队、科研反哺教学、设计野新文科冶管理保障制度等环节,培养适应农林牧业需求的,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懂管理、懂服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野文+农林牧冶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坚持需求、能力、协同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实现专业内涵式发展
作为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要秉持需求导向、能力导向、协同导向,立足国家及内蒙古乡村振兴、农村牧区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科技小:等多元化的培养主体,培养服务于农村牧区治理的野文+农林牧冶复合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一是专业建设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更多务实的人才培养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构建政产学研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发挥内蒙古农村牧区治理高端智库作用等方式,服务于农村牧区治理与服务的各个领域。二是专业建设要坚持协同导向,结合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科技小:及实践实习基地,构建野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发展共赢冶的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培养适合农村牧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三是专业建设坚持能力导向,着重培养懂治理、懂服务的野文+农林牧冶复合应用型、创新型基层管理人才。
(三)坚持交叉与融合,优化重构具有“文+农林牧”特色的课程及科研体系
要立足于内蒙古农村牧区治理的实际,坚持交叉、融合、创新的理念,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治理实践的、培养“文+农林牧”创新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特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农林牧+文”的多学科思维融合、产学融合等理念,设置具有农林牧特色的、服务于农村牧区基层治理的《农村牧区基层治理》《农村牧区智慧治理》《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牧区康养服务》《农村牧区法治治理》等特色课程,以突出培养“文+农林牧”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与服务于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治理特色。
成立凸显农林牧特色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以获取教学与科研的双赢。通过科研研究,发挥高校智囊团的作用,为农村牧区治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撑。立足农村牧区治理实践,构建具有“农林牧”特色的《农村牧区基层社会治理》《农村牧区智慧治理》《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牧区康养服务》,《农村牧区法治治理》等课程教学团队,攻破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并有效带动教育教学领域的科研研究。通过课题调研、实习实践等环节,让教师和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农村牧区,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发展,以助力基层治理领域科研研究,同时为乡村振兴,农村牧区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四)秉持注重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改革创新课程教学
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新文科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课程教学内容要从“教什么”向“学什么”转变,课程教学方法要从“怎么教”向“怎么学”转变,课程教学评价要从“教得怎么样”向“学得怎么样”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聚焦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
以打造金课和课程思政为抓手,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一流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环节,紧紧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指向性指标为核心,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方式、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新技术、新需求等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梳理课程知识点,开展学习成果导向、问题导向的课程成果建设,大力建设和打造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着力打造线下、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多种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内涵化建设。
(五)注重并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行合一”和“学思结合”的转变
在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于基层治理及服务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为基点对行政管理一流专业进行优化。
精心设计一批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农村牧区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需要的实习实训方面的教学内容。要加大实习实训及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加大对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深入基层,从事与管理相关的教学活动、志愿活动,帮助老师完成课题调研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竞赛,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积极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赛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竞赛、学年论文实训比赛、结构化面试比赛等,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持续性开展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经验分享会、保送研究生经验分享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化、高效化学习和个性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中凸显科研反哺教学,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着力推进教学研全方位深层次融合,组织学生围绕农村牧区治理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开展专题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紧跟学术前沿与政策前沿。可以通过借助本科生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等方式,全方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学术活动。在学:层面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早日开展课题研究,实践科研育人。也可以通过“双选会”的方式,尽可能早地让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与项目中,学生通过参与完成各类别的科研项目,尽可能在科研项目中全过程参与进来,从申报、实施、结项等各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写作技能。
(六)坚持协同与共享导向,构建N+1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与模式
内蒙古地区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应始终秉持协同育人发展导向,不断拓展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农村牧区基层自治组织、社区、康养服务机构等各类基层自治组织、企业单位,围绕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学科建设等领域深化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质量与成效。根据新文科协同与共享,交叉与融合价值导向,坚持需求导向、能力导向,协同导向,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将才培养、课程改革、协同育人、企业服务、学生创业有机结合,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等多方面的有效对接,打造具有农林牧特色的N+1甚至N+N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和模式。在具体操作上,要充分发挥并挖掘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双方或多方教育主体的作用,整合多方教育主体资源,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具有农林牧特色的N+1乃至N+N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与模式。同时,依托平台搭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发展共赢”的多元办学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享师资资源,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担学生就业,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育人格局,以适应国家新文科、新农科建设及服务于内蒙古农牧区基层社会治理,培养“文+农林牧”创新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要。
(七)以教师强为动力,构建“文+农林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如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进行,其效果也会大大降低[7]。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管理力度,做好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发挥好教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8]。
首先,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吸引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弥补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断层等方面问题。其次,对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项目制及基层挂职锻炼实践的制度。强化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发挥好教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调研、挂职锻炼及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以项目为驱动,促进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和培养。通过教师挂职锻炼,在相关部门兼职,考取双师证书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最后,聘请学校外的指导老师。从协同合作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高的指导老师,发挥学校,企业以及基层组织的各自优势,邀请外聘教师参与到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教材、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形成多元主体共同育人格局。同时,向区内外高校及科研:所聘请资深的专家教授,以补充扩展专任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八)秉持结果导向,完善制度与评价体系
秉持结果导向,以面向产出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专业建设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不同的责任主体,用以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制度保障等。
在具体实施层面,要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秉持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原则,有效实施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期末考核、课堂评价、教师考核等各项制度建设。构建多方联动、合作、共推的全方位管理体制。完善优化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科技小:等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体制。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类科研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为课程建设提质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对专业建设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在原有的评价监控体系的基础上,以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为契机,以国家标准为准绳,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指向性指标维度进一步完善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内蒙古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发展的科学评价监控体系。同时,将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不同的责任主体,并根据评价监控结果不断分析总结行政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内容、方式、专业建设制度保障等。
三、结语
基于新文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贯通”的视角,探索出一条符合高等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高等农林: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培养适合农林牧业需求的、创新性、“文+农林牧”复合型管理人才,形成交叉、融合、守正、创新的新文科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古地区农林: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要秉持需求导向、协同导向,能力导向、立足国家及内蒙古乡村振兴、农村牧区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联合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科技小:等多元化的培养主体,通过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深化产教研融合,发挥内蒙古农村牧区治理高端智库作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为农村牧区基层培养懂治理、懂服务的野文+农林牧冶复合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助力于乡村振兴,助力于内蒙古农村牧区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孝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1-07-22(9).
〔2〕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4〕戴炜栋,胡壮麟,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外语界,2020(4):2-9+27.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2019-04-04.
〔6〕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9-156.
〔7〕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消解[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85-87.
〔8〕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
(责任编辑徐阳)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First-Class Major Construction Path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Wuyungaowa1,Naren2,HAN Lingli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010008,China;2.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ongolian Medicine),Chifeng University,Chifeng 024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major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s facing a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n how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new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 of"intersection,integration and penet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from the dimensions of cross-integration,mode transformation and method innovation,around the major orientation,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discuss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first-class major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to train the"culture+Farming,herding and forestry"innovative and compound management talents,to meet the needs of Farming,herding and forestry.
Keywords:New Liberal Arts;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Major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