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农村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快速的调整与变革。随着城市化办学模式的引入,农村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在吸收城市教学设计和理念的同时,深入探讨农村的教学路径和办学方向,制定出适应农村教育改革的方法,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并为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办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9-0096-03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实现融合发展的过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一体化战略逐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教育资源整合、教育经费投入增加等。但同时也带来了乡村教育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如乡村学校撤并、师资流失等问题。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乡村教育更是关系到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野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冶乡村教育现状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但相较于城市,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仍然显得不足。城市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享有更丰厚的资金,这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此外,由于城市学校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优秀教师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吸引和保留高素质教师方面面临挑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受到影响,学科结构的不合理性进一步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城市学校发展迅速,而农村学校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导致教育信息化水平落后,难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农村学校的生源流失问题
由于家长对城市教育的向往,为了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众多农村家庭纷纷选择将子女送往城市学校就读,这导致了农村学校面临生源的持续减少。这种生源流失不仅对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基础。由于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期望,因此吸引力不足,进而加剧了生源的流失。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孩子在缺乏父母关爱和监管的情况下,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例如学习成绩不佳、心理问题频发等,这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
(三)教育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
课程设置呈现城市化倾向,现行农村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需求和特色,过分强调城市文化和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与农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的发展需求。同时,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亦显而易见,尽管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但在学校教育中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承。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不足,这不利于培养他们对农村的感情和归属感。此外,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也是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学生缺少动手操作和实践锻炼的机会,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这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专业设置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未能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热门专业供过于求,而一些与农村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却无人问津;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场所,但农村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普遍滞后,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企业合作不够紧密,农村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实习和就业渠道不畅,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方向
(一)教育公平化
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确保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设备购置等方面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以保障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推进教育信息化等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减少城乡教育的差距。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共享。此外,建立城乡教育互助机制,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结对帮扶,通过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鼓励城市学校向农村学校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进步。
(二)教育多元化
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各地区的具体状况及学生需求,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这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以及开展远程教育等。这些措施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机会。同时,我们应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其个人发展的教育。此外,对于特殊群体的学生,如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我们应给予特别关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鼓励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通过民办学校和合作办学等模式,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的行为,确保教育质量和保护学生权益。
(三)教育信息化
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加对农村学校网络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农村学校能够接入高速网络,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应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提升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亦是关键。应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设在线教育平台、网络课程等,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同时,加强农村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四)教育本土化
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依托农村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产业特点,打造独具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例如,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农村手工艺、乡土文化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农村的深厚情感。传承和推广乡土文化,将其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通过正式课堂学习和非正式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继承乡土文化。同时,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充满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培养学生的农村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让学生深入体验农村的发展和变迁,从而加深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学生毕业后积极投身于农村建设,为推动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涵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选择。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强普职融通课程建设,在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普职融通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同时,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创业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需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农村教育发展得到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其次,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充分拨付及合理运用。同时,应进行统筹规划,依据农村城市化趋势及人口流动状况,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学校规模和服务范围。此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亦是关键。政府还应强化教育监管和评估,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政府应及时进行整改和治理,以保障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学校层面
为强化师资力量,学校需着力于农村教师的招聘与培养工作,同时提升教师的入职标准和专业素质。建立持续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安排教师参与专业培训和进修课程,以提升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推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针对农村学生的特性与需求,创新教学策略和工具。强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行,确保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用。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构建健全的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家庭层面
确立恰当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农村家长需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子女的学业与成长给予关注。他们应摒弃“读书无用论”等过时的观念,积极鼓励孩子追求知识。此外,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的互动与合作,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校园生活,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通过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可以与教育机构形成有效的教育协同效应。同时,家长还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社会层面
鼓励企业参与教育合作,特别是农村教育合作,以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育符合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发挥其独特优势,为农村教育贡献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和资源支持。积极参与农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此外,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提升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扶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宣传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以提高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认可。
重视乡土文化教育是乡村教育的特色所在,乡村教育不应简单模仿城市教育模式,而应深入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乡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加强职业教育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应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强化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用型人才。通过与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多方协同合作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保障,乡村教育的进步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学校应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家庭应重视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下,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聚焦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职业教育的强化发展以及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只有沿着这些方向不懈努力,才能推动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阴祖宝,刘莹.劳动教育认识论的身体逻辑及其表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3):4.
〔2〕周晔,何畔.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立场、价值与路径[J].教育文化论坛,2023(3):38.
〔3〕周晔,徐好好,刘菊英.乡村振兴中学校的乡土文化功能及其实现——基于对两省乡村教师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3(8):27.
〔4〕周福盛,李先花.教育生活中教师身体价值的沉沦与回归——身体哲学视角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0):38.
〔5〕黄津成.走进.研究.参与:乡土校本课程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2(12):6.
〔6〕李红婷,滕星.重视乡土教材开发研究倡导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兼论乡土教材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五大依据[J].广西民族研究,2022(1):30.
(责任编辑徐阳)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OU Fang
(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e field of rural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rapid ad-justment and change.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model,the rural teaching manTJuj42+zFk8jHclavwVmsA==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have encountere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While absorbing urban teaching design and concepts,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teaching path and direction of rural education,formulates methods to adapt to rural education reform,improve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and provides solid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Key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Rural Education;The Dilemma of Running a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