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育人是网络化时代崛起的一种新的育人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这对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网络环境无边界、网络载体多样性、网络素养差异性、网络内容复杂性和网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应从超越新媒体层面,推动高校网络空间、网络平台、网络内容等方面建设力度,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大力支持。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9-0087-05
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推进,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作为互联网应用普及率最高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高校,网络已经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时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学习形式、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因此,高校要审视网络育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更好地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象、手段、空间和方式的变化,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支持。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育人是网络时代崛起的一种新的育人形式,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网络、网络社交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特点也给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了新思考。
(一)参与平等性与虚实交互性相统一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伴随着电子设备的深入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传统意义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间的单向教授方式发生转变,学生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教师、学校和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汇,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相互交织的新媒体场域中,网络社会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基础土壤。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在发展阶段,信息茧房现象也屡见不鲜,网络给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要求高校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深刻认识网络育人的重要作用,剖析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结合时代发展目标要求,不断提高网络管理能力,创新网络育人形式,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辨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
(二)接收等距性与场域虚拟性相统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催生了思想、信息和观点的生产,而且给予了关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在互联网中的新定义,重新圈划了人类生活、学习和交往的既有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享有同样的信息接收距离和思考传播空间,并可以依据自身喜好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和重组。由于网络信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全球化和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相互交织,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相互穿插,这就要求高校网络育人教育者要扩充知识储备,追溯信息来源,将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融入育人实践中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深入了解新兴事物对学生个人成长的作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汇专业理论知识的内核,提升高校网络育人的时效性和时代性。
(三)传播快捷性与选择自发性相统一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每一个人相较于纸媒时代更迅捷的表达速度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育人工作,多次强调要充分重视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根据“趋利避害”的精神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这个阵地,同时防止利用网络传播错误思想和信息情况现象的出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网络育人以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育资源、飞快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弥补了线下教育存在的不足,丰富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对提高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内容多样性与平台开放性相统一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广泛、更新频繁,网络信息资源囊括了学习、娱乐、生活等多个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网络教学资源还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和语言的限制。国内外高水平学校和专家学者的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发性和个性化选择,使得传统线下教学受到来自时代发展的挑战,这要求高校及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硬件设施、充实教学资源储备、迭代教育教学方式,将大思政和智慧思政观念贯穿其中,利用网络创新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在夯实学科知识专业性的同时,增强线上线下课程的吸引力,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理性思维,增强辨别是非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二、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困境
高校网络育人以信息技术变革和人类智慧迭代为契机,结合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更新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整体效能,最终期望达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融合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它更加关注从“教书”到“育人”过程的转变以及人类的智慧是否真正有所提升,但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的客观情况和大学生发展的主观特征给高校网络育人造成源源不断的实践困境。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虚拟环境无边无界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人从环绕的环境刺激中得到反应,另一方面体现在能够主动地解释并反作用于环境。这种互动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之前一般体现为“在场”互动或“面对面”互动,且环境范围边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基于信息内容的海量产出、传播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普及,形成了人“网络化生存”的虚拟空间,并和现实空间共同构成成长和交往环境,它不仅突破了空间的阻隔,把人们的视野拓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而且打破了边界的限制,让人们能够享受网络世界的魅力。网络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不仅为生活、学习和交往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诱惑,不仅分散了他们的思想关注,冲击了他们固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一些不良信息还会放纵他们人性系统中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
(二)高校网络育人的信息载体多种多样
网络育人主要是由网络和信息技术及设备来承载和传递,其载体一般被笼统地称为“网络载体”。传统育人模式多通过学校、课堂、家庭、社会等或设定针对或潜移默化的教授环境,课本、书籍、报刊、新闻等或主动或被动的传播途径以达到传授知识、塑造三观、培养品格和规范行为等育人目标。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及电子设备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形式上具有便携性和普及性,依托不断涌现的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利用人为营造的跨越时空界限的虚拟空间,渐次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并依照特殊运行规则和管理方式集合为新型社会交互空间。大学生学习的工具日渐丰富,除传统纸质书籍外,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网络信息设备进行无纸化学习、课程资源利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对高校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规范管理网络育人平台,将网络副作用最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网络育人的主体素养参差不齐
网络素养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处理信息、媒介、社会互动、生产消费、意识、知识技能与精神气质。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输出端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以互联网发展为成长背景的千禧年后新生代大学生被网络文化信息环绕,如何在数字数据构筑的新空间中培养起良好的网络素养和优秀的信息道德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新生代大学生长期在“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和成长,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在面对互联网时,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意识显著、媒介能力较强、媒介应用范围较广,但是在“善用”网络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存在应用重心偏移、侧重娱乐休闲,自律意识较弱、自控能力不佳、价值判断不高、分辨能力不强、安全意识淡薄、防控能力不足等特征,需要加强对他们网络素养的培养和网络规则意识的强化。
(四)高校网络育人的内容来源鱼龙混杂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从地球到地球村的转变,不出门而尽知天下事的远古梦想成为现实,使得任何人都无法成为独立行进的孤岛,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极强的渗透力是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必须重视的因素。网络信息内容包罗万象,不仅包含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文学、数理、政治、语言、地理等既定课程内容,也包含着娱乐、科技、艺术、旅游等大学生兴趣浓厚的内容,网络空间中人们逐渐忽略性别、年龄、职业、成长环境的不同,在虚拟而又神秘的社交中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在拓宽自己知识视野中增进了解,推动人类文明的再融合再发展。但同时,人人都是表达者的境况弱化了传统媒体极为注重的信息真实性、引导正确性和社会促进性,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流中鱼龙混杂,学校和教师无法做到逐条筛选过滤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无法阻止学生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只能加强网络平台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五)高校网络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网络治理机制在不断地完善,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多次下发有关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网络育人的相关文件。如今网络育人已经成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这促进了网络育人的规范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依旧在探索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政府干预与媒介自律衔接不到位,管理体制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大数据自动过滤筛选等技术仍需发展,导致网络育人的困境仍然存在。同时,由于大学生处在不稳定的年龄阶段,个人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信息的敏感度不同,预期的危害后果也不同,从而会对高校网络育人、日常管理和自身发展带来不良效果。
三、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进路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载体,高校育人者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有益作用,努力降低不良风险,充分拓展高校网络育人的理论实践环境,当代大学生也应该自觉树立判断意识,自主提高网络修养水平。
(一)求实求效,实现网络空间风清气朗
网络时代背景下,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领域广泛性、接收平等性和内容掺杂性,网络信息承载工具的普及性、多样性和便携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建设与运用、网络资源的筛选与利用,积极促进高校育人者和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互动,遵循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建设为保障,营造良好精神文化建设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上层建筑构建,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大力弘扬网络优秀道德品质,加强网络舆情管控,引导大学生自主提高网络素质素养,自觉成为优良网络空间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互联网思维、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深入融合,将人文教育灌注到线上线下的高校育人实践当中,让网络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助力剂。
(二)突破突围,实现网络平台同频共振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和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路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高校育人者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跟进学习育人理念,丰富发展教学方法,充分融合实体和虚拟的传媒特点,着眼从封闭化转向开放化、从一刀切转向精准化、从经验化转向科学化等方面全面树立网络育人架构的理念思维,着眼深入挖掘理论知识资源、深入挖掘道德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深度开发网络育人的教学资源,着眼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管理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等方面不断完善网络育人的平台打造,着力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等方面持续优化网络育人的课堂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拉近高校育人者和被育者之间的距离,获得实际性效果,让线下传统主课堂、线下实践副课堂和线上网络新课堂优势互补,突破时间、空间和专业领域的鸿沟,实现跨平台共振、多学科互动,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引领优势和重要作用,实现因势而为,顺势而动。
(三)成风化人,实现思想引领合拍共鸣
伴随网络虚拟空间建立而产生的网络空间需要网络使用者自主培育和遵守网络新素养和新道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聚焦网络育人教学队伍、网络育人管理队伍、网络育人技术队伍等方面,全面加强育人主体的素养,全方位、多渠道增强融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师德素养、业务素质和媒介素质,主要包括发掘、甄别、筛选和运用网络资源能力,然后用符合育人主体规范的方法开展思想交流、价值引领、知识传递和信息传送等。同时要坚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兴趣点、社交媒体惯用方式和思维判断特点,培养高校学生的思维判断力、社会参与力和团队协作力,自觉学习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使用互联网的智慧,培育网络场域里的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见领头羊。同时,积极促进网络学习型校园的建设发展,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觉监督的高校网络育人生态,让互联网成为传播主流价值、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平台。
(四)瞄准靶向,实现网络内容出新出彩
不论何种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必须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高校网络育人要结合个性化、时代性、人本性、方向性、发展性等原则,以构建个性化育人新模式、搭建数字化管理新平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发展等为目标,通过剖析其教育形态的学习个性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细化、教学智能化、资源共享化等特征,把握互联网传播特点,遵循大学生成长思考规律,充分开发利用高校网络育人的学科、场景、实践等要素,灵活运用艺术赋能,创新使用叙事形式,增加育人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真正做到高校网络育人“智能融合思想、价值融合事实、表达融合时代、内容融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网络视角和网络规律分析、鉴别和解决网络问题,实现从数字化教学到智慧化铸魂的教学目标,丰富从固定场景到全时空领域的教学艺术,发展从知识性教学到证据性育人的培养方法。同时,应积极探索“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问题设置和讨论引导等形式,延伸高校跨学科融合网络育人方式,夯实高校网络育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托高校网络育人“大思政”格局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课堂、校园社会课堂的联动整合,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教育内涵的不断创新。此外,应当结合网络虚拟社区和线下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现实育人和网络育人相辅相成的方式,避免二者之间的割裂现象。
(五)前瞻谋划,实现机制建设有序有力
除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育人主体的更新,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顺利推进和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还需要高效、顺畅的育人运行机制来保障。首先,高校及高校育人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制机制,营造自觉承担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责任义务的积极氛围,为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其次,校内外要加强交往联络,建立常态协调机制,从不同方面分析以“制”为核心的机制,包括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省校联动以及社会参与管理等,以满足时代要求并完善相关制度,并结合广泛开放的评价内容、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全面协调的评价过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再次,育人主体单位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育人者与学生间的多渠道互动,资源互通,技能学习和思想提升紧密结合。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防止网络空间成为负面信息的“藏身所”和“聚集地”。最后,要建立学生管理干预机制,注重更新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培养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结合不实言论举报、有害信息剔除等措施,构建校园内外、课上课下、现实虚拟相结合的高校网络育人共同体。
纵观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深耕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推动构建一套体系完整、要素耦合、协同发展、高效运转的高校网络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与理论基础,已成为现代育人体系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之一。网络以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育资源、飞快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育人模式建构,将助推国家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智慧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国务: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3〕梁剑宏.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4〕镇方松.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志刚.大数据——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0.
〔7〕唐业喜.高校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21(4).
〔8〕盛建军,褚杭骐,董杜斌.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22(11).
〔9〕蔡敬明,潘金刚.高校智慧思政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徽大学为例[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4).
(责任编辑徐阳)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Onlin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UO Jiawei,WANG Feng
(College of Marxism,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Network education is anew form of education rising in the networked era.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arrival of the big data era,the traditional way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hanging,which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ffec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t present,there ar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onlin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such as borderless network environment,diversity of network carriers,differences in network literacy,complexity of network content,and incomplete network mecha-nism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o beyond the level of new media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yberspace,network platforms,and network cont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 a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The New Era;Universities;Online Education;Difficul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