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论背景下的高师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建设

2024-10-17 00:00赵永明李佳佳王春艳

摘要:高师:校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专业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意识薄弱,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较为生硬,育人教学与时脱节,课程的评价体系尚待优化等。挖掘古代汉语课程在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道德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及珍贵的育人价值,通过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强化教学评价等手段,必然可以推进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更上层楼。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论;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H10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9-0074-05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在国内不同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何谓课程思政钥野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深入挖掘、系统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它不仅强调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用耶润物细无声爷的方式,实现耶立德树人爷的最终目标。冶[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冶[2]2017年12月,教育部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曳明确指出:野大力推动以耶课程思政爷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冶[3]在党中央国务: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部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各地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取得较好的成绩。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师范: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于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教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从课程思政教学的观点看,当前的古代汉语教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维度。如何在课程思政理论的指导下,挖掘古代汉语的课程思政元素,把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向前推进是当前较为重要且急迫的任务。

一、古代汉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作为高等师范: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品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首先,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该课程由通论和文选两大板块组成,通论部分主要讲授汉字的演变、古代汉语语法等知识。如叶说文解字曳,作者许慎不仅详细解释了每个字的形、音、义,还揭示了汉字构造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跨越时空障碍,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深厚底蕴,增强对母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文选部分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风貌,感受古人的思想及情感志趣。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冶的仁爱思想、道家提倡的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人生态度、墨家野兼爱冶野非攻冶表现出的和平主义情怀曰唐诗如杜甫的叶登高曳,宋词如苏轼的叶念奴娇窑赤壁怀古曳,虽作于不同时期,但都表达了作者心系祖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浓烈情感。作为连接过去与现代的桥梁,学习这些经典作品能够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记忆,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文化自信的培育奠定基础。

其次,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强调了个人与国家、天下的紧密联系。《孟子》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家国关系的解释突出了个人行为对于家庭、国家乃至天下安定的重要性。《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更是体现了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忧思与责任担当。《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史记》所记载的古代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和崇高精神,如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屈原以身殉道、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抒发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作品无不以其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向学生展示着古人的家国大义和爱国之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到古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谊,还能在心灵深处激发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弘扬爱国主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培养家国情怀的宝贵资源。

再次,文选中蕴含的先贤美德,有助于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境界。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经典文学作品传达的思想理念,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烛之武退秦师》展现了烛之武临危受命,挽救郑国时的忠诚与勇气,《左传》记载的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展现的军事才能以及维护国家尊严与完整的坚定意志,都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这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等价值观是一致的。《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行,行必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言论显示出孔子对仁爱、诚信和谦逊等品德的重视,体现了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人要保持独立与正直,坚守道德底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理念相呼应;这些先贤美德历经数千年,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也能为学生追求高尚品德、提升道德境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最后,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教育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通过促进人格的健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仁爱”思想,教导人们要关爱他人、善待万物,这种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孟子》中的“性善论”和“义利之辨”等观点,为学生提供了道德评判标准;《史记》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坚毅、忠诚、勇敢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塑造出良好的内在品质,为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思政教育的融入与深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却暴露出一些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挖掘思政元素意识薄弱。古代汉语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忠孝礼义、家国情怀、仁爱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史记》为例,《史记》中有许多人物传记,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成就,也反映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古代汉语通过对《史记》的选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史记》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学习这些传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还能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意识比较薄弱,致使其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并未充分发掘教学内容背后的深刻内涵,未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自身文学素养欠佳,且对文选及通论背后的传统文化及思政元素缺乏相应的教育意识。种种原因导致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但对古代汉语中的思政资源挖掘不足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削弱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思政教育融入生活。朱熹曾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5]因此,若想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有效的思政教育,达到“启智润心”的育人效果,教师就需在挖掘、提炼思政元素之后,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其进行有机融合。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时,常面临着融入生硬的现象,如在分析古代历史事件或人物时,教师有时会过度强调道德评价,如将历史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忠臣”或“奸臣”,这种缺乏历史背景和复杂性的简单评价,不仅忽略了历史事件的多元性,也使得思政教育内容显得生硬和单一。而融入生硬这一问题的产生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教育方法陈旧单一、思政案例与古汉内容衔接不当、思政教育目标设计不明确等。此外,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古代汉语本身的语言特点和知识难度较高,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理解和掌握。若在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强行加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能因缺乏相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内容,甚至还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思政育人质量。

再次,育人教学与时脱节。在时代快速变迁的背景下,育人教学,尤其是古代汉语思政课堂的教学,面临着与时代脱节的挑战。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往往侧重于经典文献的解读和语言文字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积累,更注重他们能否将所学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然而,当前的古代汉语思政课堂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往往未能充分适应这一变化。一方面,知识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古代文献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感到难以理解,缺乏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对比;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课程往往缺乏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感觉思政课程与现实生活脱节;此外,教师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不能紧跟时代脉搏、及时把握社会热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那么思政教育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对古代汉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评价体系尚待优化。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重要性在评价体系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对于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维度单一,目前许多高校在评价学生古代汉语的学习成果时,主要通过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基于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则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记忆与复制,如字词解释、文本分析等,而关于学生思政水平的考核则比较欠缺。这种片面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可能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其他关键能力的培养,如创新、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二是评价方法简单,在当前教育体系中,评价方法简单已成为一大痛点,尤其在古代汉语思政课堂上。高校多采用传统的考试或测验,如期末闭卷考试等。不可否认,这一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但因为思政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行为以及价值判断,仅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无法全面、准确地衡量学生的思政素养,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评价失真;三是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方向和目标,还为评估教学质量提供了明确依据。但由于思政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古代汉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特殊性,导致古代汉语思政课堂中存在着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

三、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

从当前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看,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如何建设好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不少学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有学者指出:“古代汉语作为高校中文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9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古代典籍中的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6]毫无疑问,这一思路是非常正确的。我们认为未来的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至少应该从“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搞好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为此,必须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度。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目标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如王力《古代汉语·绪论》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7]由于受传统古代汉语教学目标导向的影响,许多教师狭隘地认为课程思政是专职思政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时代是发展的,我们没有理由苛刻以往的古代汉语教学。实际上,即使在中国古代,古人也非常重视在专业传授的同时加强德育的教育。《礼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从《礼记》中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的中国就已经非常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唐代韩愈《师说》中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其中的“传道”也反映出唐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帮助他人明辨是非、学会做人的道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国家强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今天,高等:校肩负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重使命。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抛弃专业教师只教授专业知识的观念,要把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主动融入,自然融合,在教学中强化家国情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化自信等意识的培养。为此,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必须摈弃课程思政教学只是专业思政教师之任务的理念,要在思想上明晰课程思政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根本区别。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从理念上更新,才可以实现高等:校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好转与质量提升。

(二)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多彩的思政教学文本,加之充满活力的思政教学手段,这样的古代汉语教学必然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课程思政教学,自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式效果。然而,现有国内的古代汉语教材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普遍不足,这就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可以通过马工程教材的编写,加大古代汉语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家国情怀元素、集体主义精神等内容的编写。以古代汉语文选部分为例,通过文选篇目的筛选,提高具有丰富思政元素,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选文的收录数量。“古代汉语教材所收文选都是我国古典文献中的名篇名作,承载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8]通过这类教材的编写,让专业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做到有据可依,有实可依。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与依据,实际上,单单依靠教材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专业教师课堂内外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挖掘力度,然后进行有效的课堂补充,让这些饶有趣味的思政元素成为思政教学的调味剂,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让学生感觉到课程思政并非枯燥无味的单纯说教。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视频辅助材料的方式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些学者已经进行了关注,“近年来,国学相关纪录片、综艺节目以及关注现实的优秀电视剧层出不穷,前者如《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邻家诗话》《楚国八百年》,后者如《觉醒年代》《红色》《风云年代》《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古代汉语9思政教育不能忽略这部分资源。”[9]又如,可以通过添加历史小故事的形式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从而达到以史为镜,明是非、省自身的思政育人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古代汉语思政教学的重要手段。当前,如何打破传统的讲读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是提高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首先,以OBE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促进学生自主探讨古代汉语教材内外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前期预习,中期学习,后期复习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对思政元素的自然接受。为此,可以适当使用当下较为流行的几种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案例整合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使用,有一个根本的共性,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性学习。如对于文选名篇的教学,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古文中的思政价值。以《郑伯克段于鄢》的学习为例,可以让学生提前找出课文中思政元素之所在。从郑庄公的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从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其次,实现多元化教学手段。通过使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如通过慕课、超星、哔哩哔哩网站等平台,能够使学生有较强的新鲜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方便师生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强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考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强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推动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助力器。从现实的情况看,高师: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考核绝大多数过分重视专业知识的考核,轻视课程思政要素的考核。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大考核的力度,实现合理的思政考核方法的设计。首先,加大对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力度。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可以分解为课程标准思政要素设置的合理性,教案中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入量及融入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使用及改进情况等。其次,加大对学生考核的力度。从考核分数的比例设计看,现存的考核比例一般是30%(平时)+70%(期末)=100%(总评)。这个学业考核比例可以不变,但是其中的内容必须有所变化。强化思政教学必须做到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都要适当增加思政内容的考核。以平时考核为例,诸多学校基本考核的内容是出勤率占比、课堂表现占比,日常作业占比等,期末考核的内容基本考核的是古代汉语专业知识。自然,这类考核无法敦促教师与学生思政教学的积极性,无法有效提高思政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加大日常思政内容与终结性考核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考核力度,如在日常的考核中添加含有思政元素的小论文、习题等,在期末的试卷中通过多样化形式加入思政要素的考核等方式进行。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强化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无疑会较好地提升古汉语课程思政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思政教学效果。

结语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从当前的情况看,显得较为薄弱,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意识薄弱,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较为生硬,育人教学与时脱节,课程的评价体系尚待优化等。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我们要深入挖掘古代汉语课程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方面,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性的问题解决策略,通过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评价等方法进行合理改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加之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必然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要参考文献:

〔1〕张丽萍.《古代汉语.文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学报,2022,40(02):151-155.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04/2021-11-20.

〔4〕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援

〔5〕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319.

〔6〕柳永祥,张小华.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

运用[J].兰州工业学:学报,2023,30(6):151-155.

〔7〕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张丽萍.《古代汉语.文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学报,2022,40(2):151-155.〔9〕王思齐.“大思政课”:论“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1):163-166.

(责任编辑徐阳)

The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in Norm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ZHAO Yongming,LI Jiajia,WANG Chunya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aibei 23500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certain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such as weak awarenes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rigi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dis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time,and the need to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rses.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ecious educational value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in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cultivating students'patriotism,inspiring their patriotism,improving moral standards,shaping asound personality,and promoting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By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and strengthening teaching evaluation,it is inevitable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to ahigher level.

Keywords: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Ancient Chinese;Reform and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