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大车》中“死则同穴”所反映的东周墓葬制度

2024-10-17 00:00:00范弘泽

摘要:《诗经.王风.大车》中的“死则同穴”一句,反映了东周洛阳地区男女因社会身份差异而无法结合的情感冲突。传统研究多集中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较少关注“死则同穴”这一句是否揭示了实际的墓葬制度。本文通过分析东周时期的夫妻合葬制度和殉葬习俗,探讨该诗句是否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墓葬习俗。研究认为,“死则同穴”可能反映了夫妻合葬制度从并穴为主到同穴为主的过程。此外,这句话也可能与殉葬现象相关。本文的分析不仅深化了对《诗经》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也为研究古代墓葬习俗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王风.大车》;“死则同穴”;同穴合葬;殉葬

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9-0041-03

《诗经》中有《王风.大车》一诗,其:“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以往的学者多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此诗的诗旨上,如“刺周大夫”说,“息夫人明志绝命之词”“征夫思妻”“男女爱情受阻”等等,虽然说法不一样,但大多认为该诗表达了男女相思之情。此外,少部分学者还研究了此诗的艺术特色以及与它相似的誓约类诗歌的创作特点。这些研究在观点和艺术特征的总结上都有相当的见解,总体来看,学界对此诗的本体研究已较为成熟和完善。然而,笔者偶然从“榖则异室,死则同穴”一句中得到了新的启发,试图从墓葬制度的视角切入,探讨《大车》所反映的当时墓葬形制。这一视角不仅有助于丰富《诗经》研究的内容,也为进一步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一、《王风.大车》创作属地及时间

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可知,《王风.大车》是创作并流行于东周洛阳一带的诗歌。这种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毛亨的《传》,其文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桑。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①《黍离》和《大车》同属于《王风》里的作品,由此可初步推断《王风.大车》是东周时期的作品。

东汉郑玄以遵毛为主,其笺《毛传.黍离》曰:“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②在其后所作的《诗谱》中,郑玄对“王城”阐述得更为详尽,其《王谱》曰:“王者,周东都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于是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③在这里明确指出西周末期,犬戎作乱,平王东迁王城,此时产生的诗为“王国之风”即王风。初唐陆德明说:“王国者,周室东都王城畿内之地,在豫州,今之洛阳是也。”④朱熹曰:“王,谓周东都洛邑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也。……其地则今河南府及怀孟等州是也。”⑤由此基本可以确定《王风.大车》篇诞生于东周时期的王城一带。

二、东周时期的夫妻合葬制度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字面意思是活着的时候不能双栖双宿,死后则要埋葬在一个墓穴里。这一方面是指天发誓,表达对所爱之人至死情不变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东周时期有关夫妻合葬的一些习俗。因为艺术作品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生活中完全没有同穴合葬的习俗,那作者又怎能发出这样的誓言呢?那么诗歌中的“死则同穴”到底反映了怎样的合葬制度呢?

(一)夫妻合葬制度的出现

《礼记正义.檀弓上第三》记载:“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入宫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何居?9命之哭。(孔颖达正义曰:合葬之礼,非古昔之法,从周公以来,始有合葬,至今未改。)⑥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季武子曰:‘周公盖祔。9(郑玄注:祔谓合葬。合葬自周公以来。孔颖达正义曰:舜葬於苍梧之野者,舜南巡守。因征有苗而死,以古代不合葬。且天下为家,故遂葬於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者,从犹就也。古不合葬,故舜之三妃不就苍梧与舜合葬也。云『盖』者,录记之人传云舜时如此,未知审也,故云盖,未之从者,记人以周公始附。舜时未有此礼,故云未之从也。记者既论古不合葬。与周不同。引季武子之言云周公以来盖始附葬,附即合也。言将后丧合前丧。武子去周公不远,无可疑,亦云『盖』者,意有谦退。)”⑦

由上述材料可知,在传统观念中夫妻合葬最初是从周公时即西周初年开始的,但结合考古资料却发现,早在商代便已出现夫妻合葬墓。而具体来说,夫妻合葬墓又分为同穴合葬和并穴合葬。

(二)合葬墓的类型

1.并穴合葬

所谓并穴合葬,即双方的墓穴紧紧相邻并呈现出平行并列的状态。并穴合葬在商代时已较为普遍,仅殷墟西区与南区的墓葬中便发现并穴合葬墓近300例,占殷墟总墓葬数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合葬的双方均为一男一女,男性的墓穴通常较为靠前,且遵循男左女右的形制,通常认为这类常见的并穴合葬墓为夫妻墓。⑧此外,在商代的方国也存在夫妻并穴合葬的情况,如1974年在湖北省武汉市盘龙城商代遗址中发现两座夫妻并穴合葬墓。西周时期夫妻并穴合葬的现象明显增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孔子曰:“卫人之祔。离之。鲁人之祔也合之,善夫!”⑨这里的“祔”就是合葬的意思,孔子认为鲁国同穴合葬的方式,要比卫国并穴合葬的方式好。当时夫妻并穴合葬的墓制不仅存在于卫国,而是广泛流行于中原和关中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曲沃北赵晋侯夫人墓、绛县横水倗伯及其夫人毕姬墓、河南浚县辛村卫侯及其夫人墓、陕西宝鸡茹家庄鱼伯及其夫人井姬墓均属此类。

东周时期,夫妻并穴合葬仍然很普遍。现已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夫妻并穴合葬墓有羊舌晋侯及夫人墓、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及夫人墓和沂水刘家店子莒侯夫妇墓等,战国时期的有新绛柳泉晋幽公及夫人并穴合葬墓、随州擂鼓墩曾侯及夫人墓、辉县固围村魏国贵族并穴合葬墓、冯家冢楚王及夫人墓等等。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夫妻并穴合葬之风不仅仍在持续之中,而且继续向社会下层渗透”。⑩

2.同穴合葬

同穴合葬即夫妻双方埋葬在同一墓穴中。同穴合葬墓至迟在商代便已出现,如1985年在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中便发现两座一椁多棺的男女同穴合葬墓。[11]但相比于并穴合葬墓,商代同穴合葬墓数量较少并不普遍。历经西周和春秋,至战国时期夫妻同穴而葬的现象仍然存在。张之恒指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出现夫妻并穴合葬外,在洛阳、郑州还发现了夫妻合葬墓。[12]”如河南郑州二里岗发掘出的271号墓便是夫妻合葬墓,该墓墓坑内只有一个椁室,内有两具尸体。另外1983年在洛阳西工区也发现一座战国时期的一椁二棺的夫妻合葬墓。[13]但同穴合葬墓在东周时期一直未能流行开来,直到西汉中期才成为主流。

综上可知,从殷商历经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夫妻并穴合葬十分普遍,与此同时也存在少量的夫妻同穴合葬墓,《诗经.王风.大车》中的“榖则异室,死则同穴”正是在此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很可能反映的是战国后期夫妻合葬形式由并穴为主向同穴为主转变这一过程。

三、“死则同穴”与殉葬

如上所述,“死则同穴”很可能是夫妻并穴合葬向夫妻同穴合葬转变过程的真实反映。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提出另外一个大胆的猜测,即“死则同穴”也可能反映的是东周时期的殉葬制度。依据如下:其一,从诗歌本身的内容来看,“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很明显地传达出私奔的想法,但是对方好像有所顾虑,不敢与其私奔。不敢的原因就是他俩身份地位不同,一个是奴隶,一个是奴隶主,奴隶主不愿意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所以面对奴隶想要私奔的要求,他迟疑了。奴隶在对方犹豫的情况下只能想到“死则同穴”的殉葬方式来成全两人的爱情。其二,东周时期,上层奴隶主阶级往往通过一些强制暴力、强取豪夺的手段,获得心灵手巧的女子或强壮能干的男子作为侍女、奴隶、苦力车夫等,用以照顾贵族的起居,料理他们的事务,直至他们的主人去世,便随主人入葬,即古代人殉。事实上,这些陪葬者与墓主人地位极不平等,他们只是墓主人生前的财产,他们之间不存在婚姻伴侣的情况。根据考古发现,殷商墓葬中有不少大墓存在人殉。进入西周后,人殉的数量和现象虽然都明显减少,但却仍然存在并延续到东周。如在鲁东南便发掘出不少春秋时期殉人的薛国、莒国贵族墓葬。[14]又如2013年在山东淄博发掘的、王战国墓,两座墓的北侧二层台上都发现两座殉人陪葬墓,每座陪葬墓内殉3人,每人一棺,共用一椁。[15]现存的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人殉的记载,如:“陈干昔寝疾,属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已曰:‘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吾二婢子夹我。9陈干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弗果杀。”[16]“夏,五月癸亥,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17]从以上材料可知,殉葬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罕见现象,且殉葬者往往与墓主人同处一穴,《王风.大车》中的“死则同穴”也很可能是指殉葬。

四、总结

以往学者对《诗经.王风.大车》一诗的研究多侧重于诗歌的情感表达,但从墓葬制度的视角出发,尤其是结合了合葬与殉葬的考古资料与历史记载,能够更全面地揭示这句话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首先,夫妻合葬制度在战国到西汉之间经历了从并穴合葬为主到同穴合葬为主的演变。《诗经.王风.大车》中的“死则同穴”,很可能反映了这一演变过程。其次,考虑到东周时期的殉葬制度,“死则同穴”也可能指涉殉葬现象。总之,《诗经.王风.大车》中的“死则同穴”不仅仅是情感的宣誓,更是当时社会文化与习俗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句的深入探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经》中的社会文化背景,还能够为研究古代墓葬制度提供新的视角与依据。这种从细微之处入手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诗经》的学术内涵,也促进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全面了解。

注释:

①②毛亨传,郑玄笺,[唐]陆德明音译,孔祥军校.毛诗传笺(卷4)[M].北京:中华书局,2018:95.

③[汉]毛亨传,郑玄笺,[唐]陆德明音译,孔祥军校.诗传笺毛(附录诗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8:509.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毛诗正义(卷4)[M].北京:中华书局,2009:696.

⑤[宋]朱熹注.诗集传(卷4)[M].香港:鳳凰出版社,2007:49.

⑥李学勤.礼记正义(卷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70.

⑦李学勤.礼记正义(卷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5-196.

⑧孟宪武.殷墟南区墓葬发掘综述要兼谈几个相关的问题[J].中原文物.1986(3):78.

⑨[西汉]戴圣.礼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49.

⑩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50.

[11]陶正刚,刘永生,海金乐.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J].文物,1986(11):97.

[12]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41.

[13]杨焕新.1983年洛阳西工区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85(6):578.

[14]印群.论春秋时期鲁东南殉人墓的文化因素要兼及东夷与嬴秦文化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50.

[15]王会田,贾健.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王战国墓的发掘[J].考古,2017(4):42.

[16]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5.

[17]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卷46)昭公十三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15-1316.

(责任编辑徐阳)

Eastern Zhou Period the line"Da Che"in the"Wang Feng"Section of the"Book of Songs"

FAN Hongz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lhot 010000,China)

Abstract:The line"In death,the same grave"from"Da Che"in the"Wang Feng"section of the"Book of Songs"reflects the emotional conflict experienced by men and women in the Luoyang region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who were unable to unite due to social status differences.Traditional studies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e poetry,with less attention paid to whether this line reveals actual burial practic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s of joint burial and sacrificial customs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to explore whether this line genuinely reflects the burial customs of the time.The study suggests that"In death,the same grave"may reflect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use of separate burial chambers for couples to afocus on shared graves.Additionally,this phrase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phenomenon of sacrificial burial.This analysis not onl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Book of Songs"but also provides anew per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burial customs.

Keywords:"Da Che"in the"Wang Feng";"In Death,The Same Grave";Joint Burial;Sacrificial Bu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