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只有进行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精神内涵,为增强文化自信增添动能。河西宝卷是盛行于明清时期念唱的文学底本,也是文本与说唱相结合的一种表演艺术,因流传于河西走廊而得名。2006年河西宝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冲击,河西宝卷面临着内涵研究程度不够、传承后继无人、原生性丢失等问题,当前的文化模式下需更新其传承方式、扩大传承范围以及文旅结合开发等方式来促进这一独特体材在文化自信道路上的传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传承
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9-0036-05
宝卷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念卷、唱卷和听卷的文学底本,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种珍贵典籍资料。河西宝卷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口头传唱,在生动展示河西地区人们生活图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还在传播过程中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最初传播之时,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和手抄宝卷文本的方式,而担任手抄任务的人员往往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因此会根据自己喜爱的部分对其情节进行一定的添改,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随着不同人员的传抄和修改,使得其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受人们的青睐。随着地方特色的加入和念卷人的发挥,宝卷在传唱时展示出独特之处。例如,宝卷的开头有一定的格式,但往往不拘一格,在念卷人的口中仿佛更具魅力,时而念,时而唱,也使得念卷人与听卷人在此特定的情境下融为一体。人们农忙或丰收之时,常常通过念唱卷来为平淡的生活增添趣味。
一、河西宝卷的历史与传承
(一)历史渊源
宝卷中宗教类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类宝卷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宝卷主要以佛教和非佛教两大类为主,而根据内容可将河西宝卷分为三类:一是以佛教思想为主,是宝卷中数量最多且最为民众所接受的,主要叙述一些佛教故事,因此又被称为“经”,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讲唱方式来讲经说道;二是以各类神话故事为主的宝卷,大部分都是
带有教化的目的,但也存在部分完全以讲故事为主,如《天仙配宝卷》《沉香宝卷》;三是寓言故事类,如《鹦儿宝卷》《白蛇宝卷》等。
俗讲是河西宝卷中佛教类宝卷的源头。俗讲即对佛教经文的讲解,是从对经文的讲唱演变而来的。俗讲的发展究其原因是社会的混乱状态致使人们寻求心理的慰藉,而宗教无疑是最好的寄托,大量民间的东西借此流进佛教,面对涌入的下层民众,讲经者意识到必须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方式来宣讲佛经,因此采用更加通俗的方式去讲经文,在经文中加入了最能理解的曲调,并以说唱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
神话故事类和寓言故事类的源头分别为俗变文和敦煌俗文。变文是从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代俗文学中的一种形式,最早将这一特殊文体进行发表的是罗振玉,在他自己所收藏的《敦煌零拾》中,翻印有《佛曲三种》,但由于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无法准确找寻其源头,暂将这种文体称之为“佛曲”,后经郑振铎研究,提出了变文这一概念。郑振铎先生认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在宋真宗时期,变文的演唱在一道禁令之下从根本上被扑灭,但是民间偏爱这种讲唱的故事,于是在“瓦子”里就有人模仿这种讲唱文学,过了一些时候等禁令较宽时,和尚们开始在“瓦子”中讲唱,此时所谓的“谈经”“说经”则是讲唱变文的变相,而“宝卷”也是“谈经”等的别名[2]。
(二)传承价值
河西宝卷流行于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闲暇之余或重要节日时,民众聚集在一起听卷、唱卷,民众从其中汲取正确的价值观、伦理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河西宝卷含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同时也成为传递民风民情的最主要方式。河西宝卷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所表现出的内容也极具特色。较早的有《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直到1927年古浪大地震的《救劫宝卷》,时间跨度久远,所包含的人物上至王侯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有对忠善的褒扬,也有对奸邪的批判,在日常重要场合中以一种最为普遍的人们所能接受的念唱方式出现,体现出的效用却是无可替代的,成为该地区人们生活图景中一种最为直接的折射,具有一定权威性。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之下,人们认为念卷、听卷可以积攒功德,使得宝卷具有了一层神秘色彩,而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教化劝导作用,因而人们将宝卷作为一种规范言行品德的教条,如在子女表现叛逆、有违孝道之时,通过念唱宝卷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其知错能改。
二、河西宝卷传承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现状
河西宝卷作为口头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属性来看,其表现出的多元性与它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河西宝卷不断融入本土风情和地域特色,同时河西地区的人民也从宝卷中汲取营养来展现自己,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河西宝卷作为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特殊文化,跨越不同社会阶段代代传习下来的,它具有传递知识、文学艺术和民族精神的职能,为大多数民众所接纳。河西宝卷的念卷活动往往是以公益性为主,村里村外只要听说有念卷,便会齐聚在开展念卷活动的那户人家,而念卷人所求的报酬往往只是一顿饭食。目前,念唱宝卷在河西地区仍有一定的听众,但越来越多的现代媒体占据着人们的空闲时间,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居住条件的改善也无法和往常一样在念卷时聚集大量的受众,人们对这一历史悠久的特殊文学体裁的关注度开始减弱,宝卷的受众逐年减少。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的进步也导致河西宝卷所传达的观念与当今社会日渐脱节,使得其教化功能逐渐消失。无条件顺从长辈的要求等传统思想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年轻人的思想也变得更加独立。社会环境的改变,也意味着河西宝卷在年轻人当中更加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更多的人投入到了现代社会所流行的事物之中,将一直传承的河西宝卷遗忘脑后。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都不会突然产生或消失,最主要的是能否在新的环境中做出改变来与之相适应。河西宝卷对现代人来讲,许多方面和“旧”字联系在一起,不仅宝卷的故事老旧,而且展现方式也缺乏新意。宝卷的念唱主要是以河西地区的方言为主,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很多人对方言已经不甚熟悉,甚至遗忘,这也成为其对外传播的道路上严重的障碍。同时河西宝卷传统的传承模式单一,只存在于特定的共同体之间,如家族以及亲人之间的传承,其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宝卷失去充分表达的空间,从而导致其活态性受到影响。
(二)面临的问题
只有明晰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才能更好地提出保护措施,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其面临的困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涵研究程度不够
河西宝卷传承历史悠久,与敦煌俗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传播途中传承人不断地增添情节和融入地方特色,使得其文化内涵变得百花齐放,但宝卷的受众以普通民众为主,对河西宝卷的认知更多的是对宝卷文本的念唱,而对于宝卷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则受到宝卷传承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河西宝卷作为一种非遗,离不开孕育它的地理环境,也与周围的文化基础有密切的关联,同时也会受到创造该艺术的共同体的影响,河西地区长期以农耕为主,决定了它长时间内以乡间民俗活动的形式而存在。在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之下,人们的休闲活动日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娱乐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念唱宝卷这一传统表演形式,但是如果传承人仍然仅以简单的念唱作为传承河西宝卷的主要传承方法,对宝卷中所含的深刻意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那么在传承过程中,不论是传承人向内认识宝卷内涵,还是向外传播宝卷文化,都不能理解其传承的核心和实质[3]。
2.传承面临后继无人
河西宝卷的传承人虽然部分健在,但普遍年龄偏大,缺乏核心动力。非遗的传承首先会发生于该文化创造的共同体之内,但由于共同体周围环境的变迁,迫使其传承的范围扩大,因此需形成一个责任意识突出的群体。文化传承尤其是非遗的传承,其关键因素在于人。同时,河西宝卷传承人之间出现了年龄断层,很少有较年轻群体来承担这一责任,也因宝卷的部分内容陈旧、晦涩难懂,对年轻群体缺乏吸引力,导致那些具有被传承优势的人不愿加入这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除此之外,宝卷的传承也受到传承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以往的表演中,选取的地点和题材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就导致了传承文本保存状况不佳,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讹传,但是一些文化水平有限的传承人并不具备修正文本的能力,导致宝卷更加难以传承下去。
3.原生性的丢失
河西宝卷传统的传承方式即在进行表演时,表演区域无须刻意地进行选取,而是天然形成的,或是在田间地头,更或是在人员聚集之地便可进行展示,因此受众基础广泛。但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宝卷的生存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而与相对应的文化生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本可以天然形成的展示环境已经缺失,致使该文化生态环境需要人为的进行挑选或是营造,在失去了受众和原有的文化土壤之后,宝卷的传承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了河西宝卷表演空间的逐步丧失。
三、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创新
在对非遗宝卷的保护和传承中,主要有两个关系紧密的主体参与,一是对非遗宝卷传承的主体即共同体,包括家族共同体、社区共同体等,二是协助进行非遗宝卷保护与传承的团体力量,包括各级政府、媒体等。这些主体未与传承有直接关联,但却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同时,宝卷传统的传承方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极具不稳定,为了使这一优秀文化不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糅合时代发展特征并以当前人们所乐于接受的方式延续下去。
(一)传承宝卷文本
河西宝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但念卷的底本同样重要,作为该特殊文学体裁的物质载体,一方面将文本进行收集和整理为宝卷口头传承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完整的文本材料为河西地区相关历史和文学的研究翔实了资料。到目前为止,相关地方文化机构的学者及工作者,经过长久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已经出版了一定数目的河西宝卷文本,如段平的《河西宝卷选》、赵旭峰的《凉州宝卷》、酒泉市文化馆编写的《酒泉宝卷》、方步和主编的《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徐永成主编的《河西宝卷(选编)》、宋进林、唐国增主编的《甘州宝卷》等等。对目前学术平台收录的有关河西宝卷的研究文章进行分类,研究其性质和起源,如庆振轩、郭晓瑜的《河西宝卷源流探论》[4]、李贵生的《河西宝卷的口头属性》[5]、黄志杰的《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源探论—兼述地方非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重估》[6]、潘晓爽的《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比较研究》[7]等,有研究其传承和弘扬的,如朱杰等的《新媒体语境下口头传统类非遗的传播与保护—以河西宝卷为例》[8]、张娟等人的《文化云模式下非遗传承的文化自信之路—以河西宝卷为例》、李亚棋等人的《河西宝卷对外传播研究》[9]和《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承》[10],也有研究宝卷结构功能方面的,如程瑶的《河西民间宗教宝卷的叙事体制》[11]、王文仁的《河西宝卷的内容分类及结构特点》[12]等。尽管河西宝卷的文本整理及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有较多的宝卷未被收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这些宝卷急需收集整理,否则将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可以鼓励大家将所收藏的宝卷文本分享出来,同时进行广泛宣传,关于宝卷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的问题,则是要尽可能多地联系传承人,将其口头传唱的宝卷记录下来,以防一些突发原因造成材料的损失。收集宝卷尽可能全面细致,并深入发掘其中的内涵。
(二)利用现代媒体保持活态性
河西宝卷主要分布在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的大部分乡镇及偏远山区一带,地理位置的偏僻使得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科技发展较为滞缓,因此宝卷在这片土壤之上可以较好地保持其原生态性。但科技化、信息化的浪潮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表现,是无法抑制的,故也不能因此将彰显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但表现手法较为质朴的经典文化弃之不顾。相反,科技发展具有两面性,其便捷的信息传播正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互联网、大数据等都可以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做科技支撑。利用互联网可以将传承人以及所传唱的宝卷介绍给一些陌生受众,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河西宝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将宝卷传唱分享至短视频平台;在地方进行宣传表演之时,也可借助网络平台等以多种路径来扩大影响力。地方主流媒体可进行对传承人的采访以及对宝卷的宣传,在当地的文化展示平台专设非遗的项目展示,不仅是对河西宝卷,只要是传承面临困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借此展示来激发人们的保护热情。如甘肃广播电视台曾制作并播出的《河西宝卷.武威》就是对非遗宝卷传承的一种探索创新。大量受众的出现,不仅是对其传承人断代问题的缓解,更是在为探索河西宝卷深层次的内涵提供智力支持。各项宣传类的活动要迎合当下人们对信息资料获取的方式,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目标可以有适当的修改,对部分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修剪或者剔除,凭借一种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宝卷这一传统表演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呈现文学魅力。
(三)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模式的改变
各类非遗的最大特性是“非物质性”,作为一种知识、技能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头脑之中,只有这些工匠或艺人将其展示出来,人们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缺乏一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来传承,因此其保护难度也较大,但最为主要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一旦这些技艺、技能拥有者因各种原因无法传递其特殊的精神产品时,就面临永久消失的危险。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就有传承。
在河西宝卷的保护过程中,宝卷传承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河西宝卷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河西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的结合,堪称河西走廊的“民间百科全书”,它原生态地记录了河西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多方面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13]。河西宝卷传承人年龄偏大与断层是对于传承人保护的主要困难。以往的传承较为单一,同时其传播效果有限,大都还是以传承人线下传播为主,现阶段人们的工具使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传统渠道获取的消息以及娱乐方式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因此对传承方式的创新需增添其活态性,适应主要科技手段以及当前人们主流的资料获取和使用满足。如创新展出方式提升关注度,将传统经典故事进行改编以当下流行的舞台剧或话剧进行展示,宝卷中经典《仙姑宝卷》就曾改编成舞台剧《仙姑传奇》进行表演,获得一致好评,这不仅仅扩大了影响,提升了对河西宝卷的关注度,而且吸引了一批群众来学习宝卷。改变单人一对一传承的传统模式,降低传承要求,设立一些研学基地、文化展览馆等,面向社会扩大宣传,招收年轻学员或者立志于非遗传承并对宝卷产生浓厚兴趣的受众,长期参与培训,同时做好对传承人的服务和各项制度保障,使其可以专注投入到宝卷非遗的传承保护中来,相关机构可以鼓励群众投身到非遗宝卷的传承之中,可定期对传承效果进行演示展出,将宣传保护和传承同步进行,只有大批受众出现,其传承才具备了群众基础,才解决了非遗传承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同时,将传统文化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弘扬,也是对正在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学生有所增益,另一方面宝卷作为地方特色,是河西地区向外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结合学校教育是将宝卷与现代价值体系融合的一个过程,在学校或是单位机关集中宣传展示,抑或是作为公益演出,会增加受众面,使宝卷影响力潜移默化地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
(四)数字化建设与文旅结合
数字化赋予了河西宝卷长久的生命力,同时融合了活态性与时代感,也是进入人民视野的必要转型,各类影像式的记录符合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也是对科技创新的尝试,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利于将这一传统文化转变为日常的一种生活习惯。数字化建设将非遗宝卷转变为集声、像、图、器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推动其本身传承保护的发展,也是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参考与借鉴。数字化建设多维度、多角度地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对宝卷内涵的深入发掘。非遗的数字化访问提升了人们的体验感,有利于下一步全方位地开展非遗线上活态的呈现及推介。构建非遗宝卷数字化的资源库,提升相关的内涵研究、知识文化体系的传播以及完善数字化体验等,规范相关的工作流程,完善非遗宝卷的数字化传播体系。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地方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逐渐成为地方区域的品牌优势,因此与旅游的结合开发是赋予非遗宝卷生命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宝卷的原真性才是其作为非遗的价值和吸引力所在,推进非遗宝卷的品牌建设,提升公众对非遗宝卷的认同感,活化宝卷的展示场景,保障宝卷文化属性核心的同时引导其深层次、多形态地融入旅游市场,通过商品属性的合理开发和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实现对非遗宝卷的“生产性保护”,让非遗宝卷对应现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开发非遗宝卷的相关产品,以保证其活态性为主,打造集展示、体验、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宝卷的产品生产链[14]。因此在文旅结合的开发过程中,避免河西宝卷的文化属性被商业属性所覆盖,找到非遗宝卷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文化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其创新了传承模式和保护路径,两者的结合可实现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结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许多传统艺术因为表演形式或者内容的陈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是历经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只有进行相应的保护并且充分利用,才能提升文化涵养,为文化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河西宝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历史悠久、情节曲折,是河西地区社会发展和人文风情的集中展示,是人们生活特色的一种体现,因此其传承不仅是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的延续,而且是研究该地区社会风俗的生动资料,同时,河西宝卷与敦煌俗文学的关系紧密,因此宝卷的保护与研究可以为相关学科提供借鉴。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随着现代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传承方式无法进行有效保护,需创新传承手段,融合现代科技以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式来增加受众。非遗宝卷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河西地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更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方步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张娟,白八斤.文化云模式下非遗传承的文化自信之路之路要以河西宝卷为例[N].中国报业,2021(4).
〔4〕庆振轩,郭晓瑜.河西宝卷(流探论[J].西北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66-171.
〔5〕李贵生.河西宝卷的口头属性[J].河西学:学报,2022,38(3):20-26.
〔6〕黄志杰.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源探论要兼述地方非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J].中国俗文化研究,2021(2):3-13.
〔7〕潘晓爽.敦煌变文与河西宝卷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8〕朱杰,刘壮.新媒体语境下口头传统类非遗的传播与保护要以河西宝卷为例[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2):37-42.
〔9〕李亚棋,管瑞庭.河西宝卷对外传播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4):136-138.
〔10〕李亚棋.河西宝卷的保护与传承[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6):88-93.
〔11〕程瑶.河西民间宗教宝卷的叙事体制[J].宗教学研究,2016(2):256-261.
〔12〕王文仁.河西宝卷的内容分类及结构特点[J].歌海,2010(4):71-72+75.
〔13〕钱秀琴.河西走廊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要以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为例[J].哈尔滨学:学报,2020,41(5):96-100.
〔14〕林琰,李惠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活
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3):151-160.
(责任编辑徐阳)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Hexi Scrol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ZHANG Yu,YANG Wen
(Facul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Chifeng 024000,China)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precious treasure preserved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Only by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can we better explore the unique spiritual 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it and add kinetic energy to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e Hexi Scroll is alit-erary text that was popula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s well as aperforming art combining text and rap.Named for its spread in the Hexi Corridor,it wa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n 2006.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modern multimedia technology,the Hexi Scroll is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its connotation,no successor and loss of its original nature.Under the current cultural mode,it is necessary to renew its inheritance mode,ex-pand the scope of inheritance and combine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his unique genre on the roa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Scroll of Hexi;Inhe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