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构建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国际中文教学活动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际中文教育者和志愿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也是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者。然而,由于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偏见和语言障碍等因素,国际中文教育者和志愿者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国际中文教育者和志愿者在进行中国故事叙述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叙事策略和传播能力,这限制了中国故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接受度。面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建构和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国际传播叙事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1 跨文化叙事:中国故事要素在国际传播中的挑战
国际传播是一个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影响力。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叙事”的质量影响着国际传播的效果。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承担着改善外国中文学习者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对内坚定文化自信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跨文化叙事的视角下,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建构面临复杂挑战。
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偏见是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时面临的首要挑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拥有各自地域性、区域化的思考方式、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偏好策略,这导致双方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难以理解对方的观点、推理过程或决策依据。跨文化双方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等价值观上的差异都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认知。这些认知差异必然影响外国中文学习者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和接受向度。风俗、宗教、礼仪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在跨文化双方的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影响外国中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面对跨文化叙事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议题。如何在尊重跨文化双方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共通的叙事语言和表达方式,成为国际中文志愿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2 国际传播中叙事能力构建的迫切性与逻辑基础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成就,这些宝贵的资源亟待通过有效的叙事途径传递给国际社会。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其叙事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国故事能否被准确、生动地讲述。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的叙事准确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为此,要建构和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的国际传播叙事能力,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让他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中国文明的精髓和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叙事技巧,更加准确、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将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传统、社会风貌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精神面貌等精彩内容展现给世界。这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和客观认识,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形象和影响力。同时,也要注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传播方式。多样性的传播方式,能够打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将中国故事传递给更广泛的国际受众,进一步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2]。时晶瑶(2022)指出,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已由普通的对外工作人员转变为跨文化交际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提高国际中文志愿者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前提下,对于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和文化教学信念的养成是提升他们教学专业素养的关键。通过建构和提升他们的国际传播叙事能力,能够使得他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更加敏锐地捕捉文化差异,采取恰当的沟通策略,更好地讲述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故事。
会通中外的叙事理念是国际传播叙事的底层逻辑。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叙事能力构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确保叙事内容方向正确性的根本保证。
第一,要用国际化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在叙事过程中既要坚持中国立场和观点,又要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思维习惯。第二,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善用新媒体,拓宽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思路,以实现中国叙事与世界体系的深度融合。叙事的过程也是交往的过程,好的交往是国际传播叙事的直接目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需要围绕对外媒介生态,重新架构话语叙事形式,使叙事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群体的媒介。第三,共情能力也是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叙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形成情感共识的符号载体、经验原型或公共议题,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可以在不同文化人群间搭建起互相理解、认同的基础。
3 国际传播中叙事能力构建的策略与路径
扎根中国实际,感知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使外国中文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这不仅要求外国中文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他们对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也有清晰的认识。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肩负着桥梁与使者的重任,必须首先确保自身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此才更有动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应精通汉语语言教学、汉语语法教学的技巧和知识,同时广泛涉猎中国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知识。如此才能保证授课过程中,能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践环节,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国家的故事与文化,促进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形成双向交流的良好氛围,让课堂实践环节成为一次跨文化双方展开深刻的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叙事自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肩负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他们通过教授中文、讲述中国故事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探讨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这一角色时,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深厚的叙事自信与自觉,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自信与自觉的驱动。文化自信就是指个体在讲述自身故事或传播特定文化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从容态度。对于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中文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教学技巧,更需具备将中国文化精髓准确、生动地传达给世界各地学习者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背后,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热爱,是对自身叙事能力的充分自信。叙事自觉则体现在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主动选择、组织并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精神的叙事内容。他们意识到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可以有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和友好感情。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要积极挖掘那些能够展现中国发展成就、体现中国文化魅力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培育偏见话语解构力,展示中国发展新成就。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的工作除了传授汉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外,还肩负着增进国际理解和消除误解的重要使命。面对国际上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错误的煽动性言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应当具备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偏见话语解构能力,理解并解构这些偏见话语的结构,识别这些话语中的逻辑谬误和事实错误,分析其背后的政治动机和利益诉求,从而精准揭示上述话语的不公正性和不合理性,以中国事实为基础,给出有力回击。最后,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具体数据和事例,展示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例如,可以提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第五代无线通讯技术(5G)、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应用多元化叙事元素,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力。多元化叙事策略就是指传播主体在国际传播中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兴趣偏好及信息接收习惯,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不仅包括传统的口头讲述,还涵盖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进行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可以制作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科技成就等主题的短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和简洁明了的解说,吸引外国学生的注意。例如,制作一段介绍有关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短视频,展示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传统活动,同时穿插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能让外国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起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互动话题或挑战赛[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参与式叙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 结语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不仅要精通汉语教学,还需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运用多元化的叙事策略和新兴媒介直观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为此,有必要重视对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叙事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有效应对国际舆论环境。这离不开教师、志愿者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专业培训、实践锻炼和创新教学方法,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的叙事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升,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应扎根中国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叙事自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面对国际上的错误言论时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有力回击。
引用
[1] 李悦.“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辽宁非遗对外译介建设策略[J].船舶职业教育,2023(5):65-68.
[2] 刘蕴秋,周勇.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海外教学实践成长叙事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8-14.
[3] 王意涵,李昕,龙栓群,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J].海外文摘,2023(13):123-125.
作者简介:董峻祎,男,吉林吉林人,本科,就读于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左悦(1988—),女,吉林长春人,博士,讲师,就职于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王艺璇,女,山西临汾人,本科,就读于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李丹(2002—),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本科,就读于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