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厂地区“实业精神”下的优秀地域文化内涵

2024-10-17 00:00蒋芸丁晓磊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7期

南京大厂地区,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了深厚的实业精神,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是南京乃至全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南京大厂地区实业精神所具有的优秀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实业精神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江苏优秀地域文化的绵延承续,与中华文脉、国家命脉息息相关;江苏优秀地域文化的繁荣创新,与中国的文运、国运、命运紧密相连。江苏在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出色表现和卓越成就。南京大厂地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部六合区,属于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的直管区,其得名于“盐碱之父”范旭东先生和“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先生在此兴建的永利硫酸铔厂——远东第一大厂。作为我国现代工业的重要摇篮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厂地区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工业遗产,更孕育了独特的实业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中,更渗透到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之中。

在中国经济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发展转型正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这种挑战不仅仅在于技术颠覆、品牌竞争或市场突围,更在于锻造一种执着于发展实业的坚韧精神,弘扬一种永不止步、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提倡经得起诱惑、耐得寂寞、稳得住根基的担当精神。这种实业精神在大厂地区通过近代历史上两位优秀化工实业家及其创办的延续至今的企业极好地体现出来。

1 南京大厂历史沿革

1.1 古代历史

据史志记载,南京一带在100万-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60多万年前古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这些历史遗迹,证明了南京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现今大厂地区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据《左传》记载,周灵王十三年、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大厂地区是楚国东部与吴国交界的城邑——棠邑。20世纪80年代初,在大厂地区的平顶山发现一座距今四千多年的商周台型遗址,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活于此。

南京大厂地区古称“卸甲甸”,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卸甲之地。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接陈胜吴广起义之陈王命,率八千起义军渡江西进、驰援陈胜攻秦。当时的卸甲甸,是农民起义军驰援陈胜的必经之路,因而留下了许多遗迹,除卸甲甸地名外,还有“霸王山”“霸王塘”的遗迹。中国古代十大琵琶名曲之一的“霸王卸甲”就是以卸甲甸为蓝本创作。

大厂地区还有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古长芦寺,历经多次重建,并有佛教禅宗二祖“达摩一苇渡江”“云光立雪”的传说故事发生于此。

1.2 近现代历史

1934年,近代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继在天津塘沽开办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解决了中国自己制取精盐、纯碱的问题之后,选址于面江背山、交通方便、离电力与煤矿等资源较近、土地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南京卸甲甸地区,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化工基地——永利硫酸铔厂,至此完b08485c32dc9ebb3d12ace5c0d83e08b15d4fda7bb2c471cdd415f7431753feb成了我国自行生产盐、碱、酸这三样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的最基本化学原料的伟大化工实业工程[1]。

此后,大厂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先后涌现出南化公司、南京钢铁厂、扬子石化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更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南京大厂地域文化

2.1 工业文化:大厂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

大厂地区的工业文化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京近代工业文明的起点,大厂地区拥有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不仅记录了南京工业发展的历程,也展现了大厂人民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如今,大厂地区的工业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南京钢铁工业文化旅游区通过打造硬核的“钢铁风”,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一步弘扬了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2.2 民族融合:大厂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大厂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汉等各族同胞在这里共同生活、繁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穆斯林民族的虔诚、智慧、坦诚与北方民族的豪爽、大气、包容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大厂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这种民族融合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还深刻影响了大厂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例如,大厂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深受民族融合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3 中国的实业精神内容与价值

从说文解字角度,“实”有充满、富足、符合客观实际之义,“业”有事业、成就、财产之意[2]。实业就是指工商企业,其主体为生产制造业和科技型企业。实业精神是一种坚守实业兴国、实业创造价值的信仰,也是一种献身实业的精神[3],这也是新质生产力时代的中国最为“稀贵”的一种精神品质。

3.1 中国近现代实业精神

19世纪中叶以降,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古老帝国的宁静,迫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实业,增强国力,才能抵御外侮、振兴中华。这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成为激发中国近现代实业精神的重要动力。

(1)实业救国。在这一背景下,一批批实业家挺身而出,他们或出身名门望族,或来自草根阶层,但共同怀揣着“实业救国”的崇高理想。张謇、盛宣怀、范旭东、卢作孚、荣氏兄弟……这些名字如今已镌刻在中国近现代实业史上,他们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驱,更是实业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或创办纺织厂、面粉厂,或涉足化工、航运、采矿,以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爱国情怀。中国近现代实业精神的核心在于其深厚的爱国情怀。这些实业家们不仅追求个人和企业的成功,更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放在首位。他们深知,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因此,他们不仅致力于发展实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兴办教育、赈灾济困等,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放眼世界。这些近代实业家们十分重视紧抓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善于从世界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中找寻发展机会。不管是范旭东、侯德榜两位先生在三项化学基础原料的工厂建造之前或亲身前往或派技术人员赴国外学习,还是张謇先生亲自赴日考察,都是缘于他们都认为“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他们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和制度经验、发展举措,没有全盘接受“拿来主义”,而是立足当时国情,用通达天下的胸襟、放眼世界的眼光,达致“为我所用”。

3.2 新时代实业精神

中国新时代实业精神,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所展现出的一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这一精神,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实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更结合时代特征,赋予了中国近现代实业精神新的内涵与活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而实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敢于创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以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等为代表的创新者,用“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他们是改革开放的试验者和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实业精神强调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这要求企业家们不仅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还要勇于承担风险,敢于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创新。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创新驱动,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实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勇于担当。新时代实业精神还体现在敢于担当上。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其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企业家们应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祉、社会公益等方面,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此外,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企业还应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展现中国实业的实力和风采。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使命所在。

(3)追求卓越。新时代实业精神一是要求“工匠”们要追求产品质量的卓越,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我国古代“益求其精”的工匠精神,就包含有尊崇劳动创造的人文意蕴、唯精唯一的敬业品质、追求极致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上,就是以质量制胜为王道,追求卓越、创造价值。二是要求企业家追求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全方位的卓越。在管理水平上,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在企业文化上,要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凝聚力。通过追求卓越,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南京大厂实业精神内涵

4.1 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的情怀

大厂地区的实业家们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将爱国情怀融入企业发展中。他们深知工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石,因此致力于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他们以身作则、敬业奉献,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范旭东先生创办永利硫酸铔厂时,就立下了“实业报国”的宏伟志向。他深知化学工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不惜倾尽家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打造中国自己的化工产业。这种爱国敬业的情怀,不仅激励了当时的永利员工,更成为大厂地区乃至全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从永利硫酸铔厂的创办到南化公司、南京钢铁厂等企业的崛起,每一步都凝聚着创业者的汗水和智慧。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推动了地区工业的发展。在创业初期,面对技术封锁、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范旭东先生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创新等方式,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是大厂地区工业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4.3 尊重人才、团结协作的力量

范旭东先生深知,“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在其知人善用和精神感召之下,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团结在他周围,不管是国外高薪高管还是国外学术教授,都被范旭东对“永久黄”(永利碱厂、久大精盐公司、黄海研究社三家单位合称)事业的精诚感动,都决心追随他摸爬滚打。“永久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化工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科学巨匠和政界要人。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其为“一个技术篓子”[4]。在创业过程中,范旭东先生倡导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将员工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和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种团结协作的力量,不仅推动了永利硫酸铔厂的发展壮大,更为大厂地区乃至全国工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4.4 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大厂企业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侯德榜先生作为中国20世纪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全体实业家、科学家群体的缩影,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国民经济主战场、国家和民族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力行其志”,在基础前沿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助力中国化学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向强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5 南京大厂实业精神价值

5.1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大厂地区的实业精神能够促进人们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提出创造性的方案来加速自身成长和事业的成功。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2 传承工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大厂地区的工业遗产和文化资源,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将工业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中,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要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5.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和产业体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这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壮大,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推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6 结语

南京大厂地区的实业精神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体现了该地区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大厂地区的实业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引用

[1] 张守涛.工业先导:范旭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

[2] 卢倩.新时代张謇实业精神的内涵、价值及教育路径研究[J].秦智,2023(11):79-81.

[3] 陈雪,周汉杰.论弘扬“实业精神”[J].南方论刊,2018(10): 40-42+49.

[4] 王海珠,许岩枫.实业救国科学兴国——从馆藏文献、文物史料解读侯德榜的科学家精神[J].文物天地,2023 (1):67-73.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实业精神视域下的江苏省优秀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研究——以南京大厂地区为例”(2019SJA0629)的研究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蒋芸(1981—),女,江苏宜兴人,硕士,副教授,就职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丁晓磊(1984—),男,江苏宿迁人,硕士,副研究员,就职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