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文化实践行”实施路径

2024-10-17 00:00朱泽莹王军军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7期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的宝贵成果,历经长期历史沉淀,是在不断选择、提炼、重构与融合中外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逐步塑造出的独特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红色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其得以推进的重要支撑与具体展现形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以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行”为载体,结合红色文化建设的实际,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让红色思想内化为校园文化的内在精神力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精神,赓续好红色血脉,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研学共进,用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加强地方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致力地方红色文化传播,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再出新成效。高校在红色文化实践学习教育中,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励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弘扬担当精神,激发党员担当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传承地方红色文化等方面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因此,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行”必须与党建紧密结合,始终坚守四大服务原则: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行”作为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不仅通过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文化传统来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领,还有助于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2 研究内容

2.1 加强党建和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衔接

知党是基础,爱党是保证,跟党走是关键。高校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应该与党建和思政工作紧密衔接。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引导、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让青年学生在“行”中学会担当,在“行”中砥砺品格,在“行”中坚定信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和传统,形成正确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通过“行”坚定青年学生跟党走的信念。这既可以推动高校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可以促进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2.2 高校构建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体系的分析

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高校充分利用党团主题活动及寒暑假进行红色文化实践行以及各式各样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经典、接受革命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寻访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让学生通过与革命先辈近距离接触,切身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奋勇争先、无惧困难的使命担当,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走进红色革命遗址,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2.3 高校将红色文化实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一般性研究与重点研究、量与质的研究,分析高校在构建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体系时,是否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程设置或课程融合要求。高校组建红色研学课程开发团队,深入挖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背后的红色故事及所呈现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时代价值,以红色实践为根基开展红色研究学习课程。探索红色文化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深层次联系,从而构建起用红色文化实践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体系的工作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保证高校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体系的有效实施。

2.4 对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的思考及总结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引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养成。(2)促进校地合作,构建嵌入红色元素的实践教育体系。从学校现有的红色文化教学体系中提炼“实践点”,从红色地区的文化资源中提炼“教育点”,实现两者的有机对接,形成红色文化实践课程“点—线—面—体”的立体育人体系。(3)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致力于将激活红色基因的德育实践深度融入其中。为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了涵盖主题教育、社团文化、典范力量、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在学思践悟中融入红色元素,调动大学生的情感情绪,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红色文化、热爱红色文化。(4)开辟红色文化传播的广泛路径,将文化涵育融入宣传阵地的全时空。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网络教育传播平台。

3 研究成果

3.1 融入校园活动,深度挖掘精神内涵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教育。宣传理论并切身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奋勇争先、迎难而上的使命担当,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定期邀请了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相关主题教育讲座;借助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和校园宣传栏、刊物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旨在使大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挖掘历史事件及人物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开座谈会,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让学生重温峥嵘岁月,弘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使青年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政治认同感。

3.2 融入思政课堂,提升德育教育效能

红色文化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学校设立了班级红色文化实践联络小组,作为在班级层面弘扬红色文化的有力措施和策略。在推行过程中,宣讲团队与高校开设的思想品德教育、时事政策等课程紧密结合,根据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形,与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深度交流,策划并举办了多元化的主题研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将红色文化的实践内容融入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确保了红色文化在班级教育与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贯彻。另一方面,强化学校思政教育趣味性。在校学生由任课老师带队去往“江汉关博物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先烈,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实践的成效,着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化思想认识和提高品德修养,进而形成对红色文化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针对学校思政教育形式进行优化,摒弃了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转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不仅拓宽了学校思政教育的视野,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这不仅点燃了同学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更进一步彰显了当代青年学子积极向前、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3.3 融入社会实践,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推动学生对红色文化实践的理解上,不应仅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和参与校园活动,而更应强调通过社会实践的锤炼,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真正将红色文化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付诸实践。湖北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黄冈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红安县黄麻起义遗址、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张自忠纪念馆以及陈潭秋故居等。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遗迹、文物和红色事迹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深刻内涵,进而深刻领会红色精神的精髓。此举不仅深化了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知,同时也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能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2023—2024年汉口学院共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人数5871人,校级重点团队11个,院系级重点团队33个,自行组团或自主开展社会实践学生数量4383人。为了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积极联络具备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将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旨在促进红色社区与校园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良好生态。学校现分配院系“一对一”对接社区,引导学生下社区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如2023—2024年汉口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对接的“向阳社区”共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等20余次;访谈具有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特色的校外党组织,学习红色精神,了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3.4 融入网络媒体,打造红色文化阵地

在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和交往模式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资源平台,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成为他们获取学习资料、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相应地,因势利导,有机结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开发关注度较高的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资源共享平台。汉口学院校团委积极宣传红色文化实践系列活动,在“青春汉口学院”公众号上开辟“三下乡”“返家乡”专栏,邀请优秀的团队分享他们的经验,宣传先进事迹。各院系也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精心打造具有前沿性和标志性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旨在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氛围。这些平台不仅有效抵制了网络中的不良内容,更将红色文化的丰富实践资源及其精神内核深植于学生心中,从而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党性修养和政治热情。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有待丰富,对红色文化内涵和意义把握不够准确。(2)实践队伍社会实践范围还不够广,课题实践的队伍主要对罗田县九资河镇、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基地、红安县华家河镇秦湾村、榆林市等地进行实地研究。(3)经费有限、交通上的困难问题,主要是通过网络与外界联系,与湖北省众多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4.2 解决对策

(1)提高高校对校园红色文化实践行建设的重视,注重学生队伍的理论学习,认真学习、研究校园文化和红色文化实践的内涵特征和意义,谨防流于形式的理论学习。(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依托党支部团队、班级团队,将红色活动向社会实践领域延伸,突破班级活动传统形式的束缚。(3)高校的官网是一所学校最有权威的宣传窗口,把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建设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建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实践资源,吸引更多的关注,并在全校学生中积极推广。(4)应积极克服客观条件的不足和困难,发挥研究成员的优势,努力探索适合的途径。

引用

[1] 李守峰,高明,刘玉军.基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以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7(11):27-29.

[2] 梁雯雯.一体化视域下红色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9,35(1):90-93.

作者简介:朱泽莹(1998—),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助教,就职于汉口学院;王军军(1994—),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汉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