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的G幼儿园(以下简称G园),2017年成立,是一所大型乡镇民办幼儿园。目前,该幼儿园共拥有教职工27人,其中,有13名具有正规教师资格的专职教师,7名专业的保育员,以及5名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包括厨房3人、保安2人)和2名实习生。
幼儿园现有三个年级班。G园积极整合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了解、分析、组织、实施适合幼儿自身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园本课程,将剪纸、编织等优秀的传统手工艺融入区域活动中,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独创性。本文以G园为例,探讨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应用策略。
1 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选择
区域活动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旨在促进幼儿个性化和自我意识的发展[1]。幼儿园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主要场所。建园初期,G园的教育管理者M1表示,希望创设一个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
1.1 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应当向儿童介绍中国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他们能够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并树立理解、尊重和平等的态度。[2]”教育部强调要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而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在实现从注重儿童“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向。G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国家、地方有关教育政策所倡导的园本课程,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1.2 幼儿园区域活动因地制宜的需要
G园教育管理者M1:虽然我们园办学时间短,但在办园初期,就想打造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课程,想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这毕竟是我们的文化,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三观。我就想到了传统手工艺。在多次讨论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是与传统手工艺最相契合的。为了找到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因地制宜的区域活动的主题。我们选择了剪纸和编织。
1.3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相互协商
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离不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多次讨论。
G园教育管理者M2:我们这个幼儿园算是城区,相对于乡下的幼儿园办学资源是稍微好些的。我和老师们查阅了很多手工艺。例如陶瓷啊、刺绣啊、竹编啊等等,它操作上是很难的呀,而且制作周期很长,这些就不利于幼儿自主活动。所以我们想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做,觉得目前只有剪纸和编织最适合开展这类活动,但是我相信,慢慢地,活动内容会越来越丰富。
从对教育管理者M2的访谈中了解到,G园以编织和剪纸作为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G园地处于城区,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第二,编织和剪纸的操作性强,制作较为简单,利于开展区域活动;第三,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是幼儿园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多次协商的结果,是在综合考虑幼儿自身发展特点、是否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
2 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课程开发实践
2.1 作为隐性课程资源融入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为了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使幼儿拥有更丰富的学习体验,首要任务在于构建一个有益于幼儿参与的环境,并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氛围。该园实施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围绕“编织”和“剪纸”两方面展开区域活动。
2.1.1 编织区的环境创设
编织区设立在教学楼的二楼,在活动室的右侧,一进活动室,便可以看到编织区的牌子,编织区牌子上有一只白色的小熊在织东西,通过简单的画面,可以让幼儿了解到这是编织区。编织区的招牌左侧就是编织展示墙,展示墙上陈列着幼儿们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作品,幼儿们会在最基础的编织上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先在纸上画出胡萝卜、乌龟、小汽车,再进行编织。
2.1.2 剪纸区的环境创设
剪纸区设立在教学楼二楼,活动区的左侧,就可以看见剪纸坊的牌子。这个牌子上演示着3折折纸和4折折纸的制作过程,便于幼儿深入了解剪纸。剪纸坊牌子旁边便是剪纸展示墙,贴着孩子们的作品,如雪花、龙、鱼以及各种形状的窗花。
2.2 作为显性课程资源融入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笔者对G园大班进行观察后,从编织和剪纸两方面材料投放入手,了解材料投放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了解到该幼儿园在材料投放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材料投放相关的情况,笔者对G园教师进行了访谈:
教师T1:我们这个幼儿园呢,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上依据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积极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由幼儿园统一购买。
教师T2:我们这些老师呀,经常看到废弃物品,就想把它“变废为宝”。
由此可见:第一,G园从材料来源上来看,有老师制作、幼儿园购买、幼儿制作的,G园材料的来源途径较为广泛;第二,从材料的安全性上来看,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中,将剪刀换成幼儿专用的儿童剪刀,评估各个材料的安全性,所以G园的材料的安全性较高;第三,从材料的更换频率上来看,因为区域活动的主题为剪纸和编织,材料的更换频率较低。
3 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存在的不足
3.1 环境创设中融入的传统手工艺内容单一
创设区域活动的环境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首要条件[3]。G园的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主要为编织、剪纸,这忽视了其他内容的传统手工艺。G园在实现本园自身的主流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上稍加欠缺。主要表现在:园所管理者和教师在策划传统手工艺融入环境创设的方案中,将本园融入的主要的手工艺放在首位,未能找到主要的手工艺与其他传统手工艺要素的平衡点;G园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都选择泥塑、编织、剪纸,使得其他的手工艺要素的融入情况不乐观。
3.2 投放的材料功能单一、更换慢、种类同质化
第一,投放的材料多为高结构材料。功能单一的材料可玩性较弱。明确的规则和用法不利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且多为该区域所需要的基本材料,材料投放不丰富。
第二,材料投放更换慢。每个区域的材料从开学到期末都几乎差不多。这没有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区域材料的表现进行及时调整,没有与幼儿快速发展相适应。
第三,投放的材料种类同质化。投放的材料只能满足幼儿基本的操作需求,不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要。
3.3 教师指导过于强调结果且不注重幼儿主体性
第一,教师过于重视结果与预设目标的切合程度。在指导中,幼儿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过多干涉幼儿,使幼儿只能僵硬地按照步骤进行手工艺制作。第二,教师指导多为规则性的用语。教师指导更多地关注区域环境和区域材料的运用状况和幼儿是否遵守规则,打断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4 传统手工艺在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融入的建议
4.1 提升幼教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4.1.1 教育管理者落实科学教育理念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者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与传统手工艺结合的实践中起着引领作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是进行良好的教育实践的第一步。
第二,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施行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对象为幼儿。所以,教育管理者应加强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4.1.2 幼儿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密不可分。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教师也要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倡导终身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作为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应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4.2 提高幼儿园大班传统手工艺相关课程的质量
4.2.1 环境创设合理化、统筹全局
环境对营造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应合理划分环境区域,安排好各个区域的功能,增加环境的教育价值。在环境创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大空间的使用,营造主题活动氛围,将文化传递,还要将小空间合理运用起来,比如墙角。教师可以依据传统手工艺的主题,标识特定的图形标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且减少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的干扰。
4.2.2 完善材料投放、切合幼儿兴趣
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展开,教师要细致观察各个活动区域的材料使用情况,在这个动态变化中调整材料投放频率、完善材料的投放种类。材料大多来自园所购买,但也可依靠教师收集的废旧物品,通过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与幼儿一起改造废旧物品,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废旧物品的资源整合。
4.2.3 从实际出发、强化教师指导
一个合理且有质量的区域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强化教师指导[4]。在组织传统手工艺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合理发挥引导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先树立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遵守规则的基础上,让幼儿根据自身的想法去完成手工艺的制作。
4.3 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在幼儿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幼儿发展的各个层面均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该帮助家长了解区域活动的内涵,让家长在一次次的参与当中,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加强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促进。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G园区域活动中传统手工艺融入情况进行考察,不仅指出了传统手工艺融入区域活动的可行性,同时也指出了现阶段的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G园在传统手工艺融入区域活动课程的实践虽然具有启示意义,但无法全面代表所有幼儿园的情况。因此,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手工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融入现状与发展趋势。
引用
[1] 莫如钰.传统手工艺融入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个案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冯宁.“幼儿为本”理念下幼儿园班级活动区环境创设及使用现状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4] 刘露露.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3(6):45-48.
作者简介:李颖璠(1996—),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安阳学院;胡伊雯(2002—),女,河南信阳人,本科,就读于安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