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祭祀、礼仪等。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大众越发重视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对舞蹈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舞蹈教育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身心合一的艺术形式,舞蹈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和情绪调节的有效渠道。在欢快的舞蹈活动中,学生可以释放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操。舞蹈实践过程中锻炼身体协调性、施展创造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作为集体艺术,舞蹈教育还为学生创造了宝贵的人际交往机会,能提升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等社交技能。研究表明,舞蹈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的情绪健康、自我认同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贡献。当代青少年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舞蹈教育通过其独特魅力和功能优势,在预防和缓解这些心理问题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舞蹈这一宝贵资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对舞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展开探讨。
1 舞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1 情感宣泄与情绪调节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更能够通过身心合一的特殊方式,发挥情感宣泄和情绪调节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舞蹈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积极有益的情感宣泄渠道。在舞蹈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身体的律动和姿态的变换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快节奏的舞蹈可以释放内心的积累已久的愤怒和不满;抒情舞蹈则能够抒发温柔缱绻的情怀。舞蹈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性较强的编舞作品,如《沉默的哭泣》《寻梦人生》等,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展现自身的情感情绪,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此外,集体舞蹈编排和表演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释放个体压力,促进情绪稳定。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舞蹈教师曾成功地运用舞蹈治疗的方法帮助一名有自闭倾向的学生缓解内向孤僻的个性[1]。该有自闭倾向的学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他人极少交流。舞蹈老师耐心引导他用身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并通过让他与舞蹈伙伴的合作逐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治疗,该生渐渐打开了心扉,情绪明显好转。这印证了舞蹈作为一种无语言的交流方式,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宣泄和调节情绪。
1.2 培养自信和自我肯定
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信和自我肯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不断锻炼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学生提高了自身控制力。当他们经过努力练习,最终获得掌声和赞赏时,内心产生莫大成就感。舞蹈老师可设计不同难度的编舞作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挑战目标。从基础步法到复杂动作,学生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自信心不断提升。在编舞创作环节,舞蹈老师给予学生自主空间,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展现个性魅力,增强自我认同感。这种通过艺术实践获得的自信,比单纯言语鼓励更加持久深刻[2]。舞蹈教育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并最终内化为自我肯定的品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1.3 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
舞蹈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更能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在舞蹈课堂上,学生需要与他人紧密配合,通过互相观摩、模仿和交流来掌握舞蹈动作。这个过程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集体舞蹈编排环节,学生需要相互探讨创意,制定合理的分工,并通过身体语言精准传递情感,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和谐的作品。如果协作中出现分歧和误解,他们就需要通过耐心交流达成共识,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此外,在舞蹈比赛等活动中,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相互了解、互相借鉴长处。一所学校的舞蹈老师曾专门设计了一个“舞蹈伙伴”的课程,每两名学生被安排为一对舞伴,他们需要密切配合、互相扶持才能完成动作。起初,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而难以沟通,但渐渐地通过舞蹈的魔力、情感的碰撞打开心扉,学会用舞蹈的语言表达内心世界。此后,这些“舞蹈伙伴”在生活中也成了要好的朋友,互帮互助、形影不离。正是舞蹈让他们体会到了团结互助、包容谅解的人际关系之美[3]。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艺术,天生具有促进人际交往、提升社交能力的独特优势。通过对舞蹈教育的科学设计和针对性训练,舞蹈教师完全可以发掘和利用这种优势,帮助中小学生在愉快的艺术实践中收获阳光、自信和友谊,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大有裨益。
2 舞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研究
2.1 情感宣泄与情绪调节效果
情感和情绪是人类复杂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研究表明,舞蹈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宣泄负面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对促进情绪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舞蹈本质上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艺术形式,它让人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在舞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释放积压已久的烦闷、愤怒等负面情绪,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同时,优美的舞蹈动作、动听的伴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促进快乐、放松等正面情绪的产生,从而实现情绪的调节和平衡。一项针对城乡中小学生开展的研究表明,参加舞蹈课程的学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水平明显低于未参加的学生。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舞蹈类型对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古典舞更能缓解内向型学生的焦虑情绪,而街舞则更适合外向型学生宣泄旺盛的精力。可见,舞蹈教育对于情感宣泄和情绪调节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不同舞蹈形式[4]。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该校曾有一名学生长期处于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的状态,经过舞蹈治疗后情况明显好转。治疗过程中,老师先是让学生尝试用身体动作去表达内心的矛盾情绪,并鼓励其大胆创作个性化的编舞作品。几个月后,这名学生不仅情绪开朗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程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可见,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情感宣泄和情绪调节具有独特的功效。
2.2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提升
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基础。缺乏这两种品质,往往会导致个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研究发现,舞蹈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对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舞蹈是一种将精神和肉体高度统一的艺术形式,它要求学生通过勤奋的练习不断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控制力。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终于掌握了精湛的舞蹈技巧,在舞台上得到观众的阵阵掌声时,必将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来之不易的成就感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在舞蹈编排创作环节,学生需要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展现个性魅力[5]。老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当学生的独特创意得到肯定和赞赏时,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自然就会大幅提升。研究表明,经常参与舞蹈编创活动的学生,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仅参与舞蹈学习的学生。北京某中学的舞蹈老师在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她专门为学生们开设了街舞编创课程,鼓励他们在编舞时大胆融入个人风格。起初,一些学生由于羞怯而很难表演出街舞的张扬个性,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逐渐打开了心扉、展现了自我。终场展示时,同学们自豪地展现了独一无二的街舞风格,获得了阵阵掌声,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采。正是通过这种舞蹈实践,学生们找到了发挥自我的舞台,建立了坚实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2.3人际交往和社交技能培养
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它不仅关乎个体能否顺利融入集体,更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舞蹈教育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锻炼人际交往和社交技能的宝贵机会。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艺术,往往需要多人通力合作方能呈现完整作品。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互相理解、相互包容,只有做到思想通畅、动作协调、情感共振,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种高度的身心交流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重要社交能力。
舞蹈编创环节则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创意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绝佳平台。编创时,学生需要先独立构思创意,再与队友交流分享、取长补短,最后通过集体讨论进行完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创意被准确理解和采纳。同时,也要有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尊重他人、虚心纳谏,共同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多项研究都发现,参加舞蹈课程和活动的学生,其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水平显著高于未参加的学生。例如,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一年前社交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参加一年的舞蹈集体训练后,在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可见,舞蹈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确实有着独特优势[6]。
3 结语
舞蹈教育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有益的情感宣泄渠道、情绪调节方式,更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同时,舞蹈的集体性质使其成为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技能的绝佳平台。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可以在欢乐的舞蹈氛围中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舞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充分发掘其独特优势,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播撒阳光,为他们的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未来,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不断拓展舞蹈教育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为青少年一代续写美好的人生画卷。
引用
[1] 董燕茹.探讨舞台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及应用[J].戏剧之家,2022(7):139-141.
[2] 丁芳盛,张家红,任绯.新课标视域下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40(5):69-75.
[3] 赵苒希,曹译木.运用舞蹈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节的探索与尝试[J].颂雅风, 2022(3):120-122.
[4] 曲迪.试论舞蹈教育中的人性教育[J].中国文艺家,2023(1): 97-99.
[5] 吴迪锋.舞蹈训练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与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22(1):125-128.
[6] 万远召.舞蹈教学对素质教育促进作用的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2(17):144-146.
作者简介:梁馨予(1985—),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长春市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