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作业设计等推进的重要抓手。在教学设计中,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需要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驱动,并结合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方法,能在实践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历史课程需要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有学者将家国情怀素养细分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家乡、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三类[1]。家国情怀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若单纯依赖说教和灌输,易引起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秉承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布置可实践探究任务”的原则,将任务驱动与项目实践融为一体,以期在实践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常规历史教学中,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推动学生家国情怀的体验与生成。
1 分析内容,明确家国情怀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要求是:通过了解休养生息这一政策学习文景之治,通过张骞通西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明确从西汉建立之初从社会发展相对残破逐步到国力强盛的变化状态以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学习内容,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交流变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时间,还包括了空间上的交流变迁。为此,教师在开展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内容,还需要帮助学生充分认知丝绸之路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家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根据课标及教学内容要求,《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设计的家国情怀素养目标为:学习张骞等人怀有报国、无畏的精神,提高时代责任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意识;认识到丝绸之路不仅在古代,而且至今仍是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科技交流的大动脉;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结合古代丝绸之路的学习,知晓古今中外相互辉映,理解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意义。
2 创设情境,内化家国情怀情感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的着眼点需要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立意的重要体现。家国情怀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内化而成的,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将其渗透在教学中。
2.1 以言入情——以历史讲述构建背景情境
本课教师以讲授法通过恢宏的历史叙述创设如下情境:丝绸之路的作用不仅仅是文化交流,还包括了宗教交流与商品贸易。商品贸易主要体现在各个不同时期,国与国之间的货物商贸活动上。丝绸之路之所以被人们称为丝绸之路,是因为丝绸和瓷器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文明发展的重要象征。丝绸之路途经诸多国家,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均以穿戴丝绸、使用瓷器作为权势和富有的象征。在古代丝绸之路上,阿富汗的金石也随之流通,随着商人们渐渐流入到欧亚大陆,而古印度的金石则被佛教尊奉为佛教七宝。同一时期下,各个国家不同的货物在其他国家流通,例如胡椒、核桃、菠菜等,丰富了人们的日常饮食,也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文化交流不仅仅体现在食物和穿戴上,也体现在科技的交流上。例如,我国的造纸术就是通过丝绸之路流入到欧洲,当时我国造纸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是因为丝绸之路才将造纸术传入欧洲。而宗教交流上,佛教和基督教同样是随着丝绸之路逐步融入中国大地[2]。这样的讲述语言极具历史感,生动的背景叙述将学习者带入了宏大的世界历史场域中,激发他们对丝绸之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2.2 以人育情——以人物为主题创设情境任务
历史学习的精髓是于细微之处见真章。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其对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等知识更感兴趣。借助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载体帮助初中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作用会更具有现实意义[3]。
本课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有汉武帝、张骞、班固、甘英,人物形象都非常丰满鲜活。因此,笔者布置了“丝绸之路之汉朝人物展览海报设计”这一情境任务,请学生讲述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并为他设计一张海报。人物故事和海报带领同学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历史认同感。看到招贤令,身为郎官的张骞,虽知前途凶险,仍手持汉节毅然前往前路漫漫的大月氏。他为何要这么做?匈奴不断南下骚扰劫掠西汉,张骞要联合西边的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他的这一行为体现了哪些精神?
甘父,又名堂邑父,是西汉胡人。前138年,他跟随张骞出使西域,途中与张骞都被匈奴扣留达十多年,后与张骞等逃出,为张骞通西域做出了贡献。这让学生们由此认识到:中国自古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为交流做出了贡献。
完成任务的过程会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情境,激发学习自主性,通过积极想象、比较、反思,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掌握学习内容,切实感受到了历史人物身上的爱国之情,形成道德认同,强化了家国情怀。
3 问题驱动,践行家国情怀
新课标要求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表达观点,交流不同看法,吸纳合理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方法习得和情感体验。本课的项目式学习包括如下流程:
(1)笔者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导向,设置了驱动性问题——汉朝有哪些历史人物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做出哪些重要贡献,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为了解决驱动性问题,拆分成如下问题链:
①西域是哪里?汉朝与西域的政治状态如何?
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经过、意义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问题探究出来后设计张骞的海报。
③结合史实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④丝绸之路开辟后,西汉和东汉王朝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2)任务驱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链,设计了分组选取人物完成海报设计的任务,具体内容包括小组选取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为他设计一张海报,说明选取的理由;为海报设计一个主题;根据你所选取人物的事迹书写一段海报解说词。教师提供教材、学习材料、网络资源链接及图书索引,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丰富便利的资源。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小组合作绘制完成海报,并设计相应的解说词;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配合解说词,向全班展示各小组完成的海报,介绍历史人物及其贡献和精神品质,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家国情怀深厚;
(5)设计评价量表,师生共同对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展示进行评价,而后个人和小组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既关注学习效果,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指导教师,应以新课标和核心素养为评价依据,制定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我评价与反思,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
最终的学习成果部分展示如下:
【小组一:张骞的解说词】他在荒凉的沙漠里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路,这条路逐渐铺满珍宝,这条路像丝绸一样飘向远方。他两次出使西域,从此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频繁。他是一位外交家、冒险家,也是一位开拓者、坚守者。他的脚印留在漫漫黄沙中,更留在了中国历史上。
【小组二:郑吉的解说词】郑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都护,他接过张骞的火炬,在犁渠开垦土地,打败车师国,接收受降的匈奴。他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城堡,为中原王朝遮挡风沙,带来安定。他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桥梁,为西域带来祥和,将西域变成安定富庶的家园。
【小组三:班超的解说词】投笔从戎的魄力,让班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班超被封为定远侯,他曾北击匈奴,收服西域部分国家,击败来犯的贵霜帝国,镇守边疆。与此同时,他的目光瞄准了更远的大秦,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使中西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将丝绸之路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学生选取人物完成海报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精神有所体会、对教科书和史料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新构建,形成了对历史的独特理解。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最终促进了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化,使他们在创作中深化了对国家与民族情感的认同与理解。
4 史料实证,提升思维品质
“项目式学习是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要求的教学模式。”历史项目式学习,即在历史情境中用问题和任务驱动学生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思维去解决问题。而教师也会以“问题为中心”,指导学生结合史料做到“论从史出”,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将家国情怀在思考辨析中得以产生。
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考古发现,在阿尔泰地区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相当于春秋战国)的贵族墓中,曾经出土了中国丝织。其中,巴泽雷5号墓地(在今新疆地区)出土了有凤凰图案的刺绣。这说明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就有联系,那为什么还要说张骞通西域是‘凿空’?”这个问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很早以前,中原与西域之间有了联系,却是比较间接的。这一观点与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印证,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原通向西域的路已经存在,可能大部分都处于一种自发的、民间的、无组织的状态”[4],为了进一步探究张骞通西域的作用,教师出示以下史料供学生研讨:
史料一:天山南北麓和昆仑山北麓(即西域地区) ,自古是中亚、南亚和东亚之间商业交通要道,匈奴在其间设关卡,收商税,护送旅客,担保过山,都可以收到不少的报酬。
——整理自马长寿《北狄与匈奴》
史料二:“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摘自《二十五史详解》
通过研讨史料的过程,感受到了以张骞为代表的中华先人们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爱国精神。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活动,为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升华家国情怀奠定了基础。
总之,历史教学不能只是重在传授学科知识,教师需要把握历史学科本质,挖掘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项目式学习之于家国情怀的作用,以新课标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知),挖掘教学资源,创设真实情境,设置任务驱动(行),落实教学评价,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历史知识,建构家国认知,践行家国情怀,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提升学科育人质量。
引用
[1] 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11.
[2] 王跃萍.世界经济大动脉——丝绸之路古今谈[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0):141-1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
[4] 胡建芳.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的联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34(10):102-106.
作者简介:庞志伟(1986—),女,河北衡水人,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就职于深圳中学梅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