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4-10-17 00:00宋梦莹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7期

近些年国家对于美育教育越发重视,在2022年新课标中突出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本文根据音乐与舞蹈的共生性关系,在深入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挖掘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及深远意义,并构建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践行思路,以期有所裨益。

1 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国家美育教育的发展

1.1.1 新时代全面发展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对我国的美育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六大上,针对美育工作提出“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国家设置了拓展性的美育课程;加大了美育资源配置的投入使用;建立了综合全面性的评价体系;保障师资力量培养大批美育教师……旨在达成“立德树人”的崇高目标,致力于培育出一批能够顺应新时代社会变迁潮流,勇于担当社会主义建设重任与未来接班使命的人才。

1.1.2 初中高年级舞蹈纳入必修课

2024年7月面向八、九年级的舞蹈教材正式出版,标志着舞蹈课晋升为义务教育体系内的必修科目,表明了国家对于舞蹈学科越来越重视。然而,政策实施需要过程,很多学校暂未考虑将舞蹈纳入必修。鉴于此,若能在该学段之前就将舞蹈融入艺术教育,尤其是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能提前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还能积累舞蹈基础知识,为舞蹈成为必修课程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国家对美育政策的持续优化,显著提升了美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分量,彰显了国家积极倡导美育。这对于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是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迈进的坚实步伐。

1.2 新课标中音乐教育的需求

1.2.1 新课标音乐课程的融合性

新课标设定初中八年级之前的学段目标,学习任务涵盖了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戏剧表演等艺术实践,体现了新课标对音乐课程融合性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音乐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单一知识传授与技能磨炼,而是建立在丰富的音乐实践艺术活动之上的,与舞蹈艺术、影视鉴赏、戏剧表演等姊妹艺术紧密相联的综合艺术教育。新课标中音乐教育的需求更加全面,音乐学习中要接触到音乐与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的元素,从而拓宽视野,提升艺术修养。此教育模式强调跨领域的融合学习,旨在培育出具备深厚综合素养与广泛艺术视野的学生,为他们在音乐与艺术的广阔天地中能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2 新课标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新课标聚焦于音乐教育要融入舞蹈元素这一理念。结合体态律动、节奏打击、动态表演等与舞蹈艺术紧密相关的实践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动觉感知、听觉鉴赏及视觉想象等多感官能力,实现多维度的音乐体验与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学习。舞蹈元素的融入教学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构建了综合性的体验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内在联系与相通之处,进而提升个人的艺术鉴赏力、创造力及跨艺术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

1.3 舞蹈与音乐的共生性关系

1.3.1 起源紧密联系

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人们在狩猎、劳作、战争、祭祀、丧葬等各个生活场景之中就开始用石头敲击节奏、展示肢体动作、简单呼喊来表达当下的思想情感,这也是原始音乐、舞蹈文化的一种初级形态。自古以来,舞蹈的演绎始终与音乐的流淌相伴相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音乐与舞蹈的和谐共生,贯穿了人类文明的悠久历程,展现了它们之间紧密的相互依存与促进关系,两者的交融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

1.3.2 节奏相互依存

节奏作为音乐与舞蹈的核心要素,是它们之间的共通语言。节奏在舞蹈艺术中通过视觉直观呈现,以节奏来引导肢体动作、定格舞蹈造型、突出力度对比等,因此,节奏被称为“舞蹈的灵魂”。在音乐领域中,节奏扮演着构建旋律框架、规定时值长短、深化意境表达的角色,被誉为“音乐的骨架”[1]。音乐赋予舞蹈以精准的节奏动律,使舞蹈动作和谐统一,展现自如的韵律美。反之,舞蹈则以视觉动态的展现,助力音乐情感的深化领悟,增强其艺术表现张力。音乐与舞蹈在节奏的共同引领之下,缔造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3.3 具有时间流动性

音乐和舞蹈都作为时间的艺术,均通过时间的流动发展来展现其艺术韵味。它们通过时间的推移,逐步推进表现情节内容的演变,探寻情感的高潮和爆发点,触动人心,激发共鸣。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正是这种紧密无间的联系,促使它们能够深度融合,共同塑造出更为鲜活、具体的艺术形象。观众沉浸于这一艺术体验中,不仅能收获丰富多元的感受,更能被赋予强大的情感力量,最终在思想层面上达到了共鸣。

2 舞蹈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自新课标推行以来,音乐教学领域积极融入舞蹈元素,开辟全新的多元教学路径,极大提升了音乐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探索,践行艺术教育厚植“美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实现音乐教学“育人培元”的时代使命,彰显音乐艺术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其应用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四大方面。

2.1 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其思维空间受到局限[2]。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巧妙借助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的特性,引导学生通过肢体的动觉感知深入理解音乐元素。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拓展思维想象力,激发其创造潜能。如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田野的自然景致,辅以视频观看,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创作舞蹈动作。学生可以模仿农民辛勤耕耘的身姿、演绎随风轻摆的麦浪,或是重现人们欢庆丰收时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诠释作品内涵。

2.2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悟

音乐教学场景中舞蹈元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全身心沉浸于音乐知识的探索中,从而深化他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各异的舞蹈姿态,能折射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特别是在学习民族音乐作品时,巧妙地将民族舞蹈动作融入音乐教学,不仅能巩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还能增进学生对音乐情感、民族特点的精准把握以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如维吾尔族《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等作品,其中独特的切分音、附点、强弱拍,就完美地与移颈、翻腕、三步一抬、变幻莫测的快速旋转等独特的舞蹈动作结合起来。

2.3 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师灵活运用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堂,可以营造一个既平等又开放、既自由又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持注意力。这样的环境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其以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同时显著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无形中深化知识理解,掌握音乐技能。如初中七年级《青年友谊圆舞曲》这一首圆舞曲作品,旋律起伏大,较为活跃。教师设计圆舞曲舞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感受身体动作的变化,通过动作与音乐的完美配合,深刻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关系[3]。

2.4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提升舞蹈元素在音乐课堂中的融合度,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途径,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借助舞蹈的语汇更深刻地认知与感悟音乐的内涵,优化音乐教学品质与课堂成效。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通过实施多元化的体验式教学策略,学生能够收获更丰富的学习经历,实现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知识的转变。不仅提升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增强了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深切体会到音乐与舞蹈交融的独特艺术韵味。如欣赏初中七年级歌曲《桑塔·露琪亚》时,让学生边演唱边用肢体动作,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模拟在湖中央划船的动作,体会这首船歌轻柔、摇曳、荡漾的独特魅力。

3 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践行思路

3.1 舞蹈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环境,能有效促使学生转换思维模式迅速投入音乐学习。在课前导入阶段,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如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歌舞表演片段;引导学生伴随音乐自由发挥,做符合音乐的动作进入教室;教师可以展示精心编排的、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舞蹈等。这一系列课前导入活动区别于传统课堂,能够迅速营造出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短的实践转换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并过渡到本节课主题上去,为提高音乐课堂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舞蹈贯穿利于理解

将舞蹈元素巧妙地融入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可构建出一种动态静态双向融合的音乐课堂,能显著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成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教学策略之一。学习具有明显风格特点的节拍如彝族四五拍、朝鲜族三拍子,设计与之匹配的民族舞蹈动作,帮助掌握节奏强弱变化。在学习具有特殊情感的作品,如爱国进行曲时,可以设计行进、踏步等动作帮助理解曲风和爱国之情。在学习欣赏器乐作品时,可以根据乐曲整体结构,不同的速度如快板、慢板等;不同的旋律如悠扬深沉、欢快热烈等。为每部分匹配适宜的舞蹈动作,学生借助身体律动,感知音乐旋律的变化。基于此,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堂,不仅能显著提升音乐学习效率,还能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音乐内涵。

3.3 舞蹈创编拓展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衡量个体心智灵敏度与思维开放性的重要标志。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音乐旋律的走向、节拍的律动以及节奏的强弱等要素,发挥创造力编排并表现舞蹈动作,这是音乐深刻理解与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一举措能整合多重感官体验,促使调动大脑更多区域,增强记忆持久性,确保音乐知识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长时记忆。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更用心地聆听感受音乐,有效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提升音乐鉴赏和分析能力。学生在深刻领悟作品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音乐的全面理解与精准演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与音乐具有共通性,能完美结合,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进行辅助教学,营造一种身心交互的双向课堂,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综合艺术修养。此举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界限,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为音乐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活力与启示。

引用

[1] 徐晓蕾.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15.

[2] 周月.浅谈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J].北方音乐,2019,39(8):202+204.

[3] 孟卫.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的探讨[J].学周刊,2016(2):227.

作者简介:宋梦莹(200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就读于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