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民族美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协同创新

2024-10-17 00:00:00姚翊姁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7期

教育的目的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高度的文化认同和自信。作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艺术设计教育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此同时,民族美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多样的艺术形式,蕴含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思想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艺术素养的重要资源。将民族美学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能通过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在“大思政”视域下,如何将民族美学思想有机融入艺术设计课程,通过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 理论基础

1.1“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和目标

“大思政”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让专业课堂也变成思政育人平台,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上得到提升,还能在哲学思想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尤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大思政”教育,能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和自觉的专业设计人才,通过设计作品传递民族文化和哲学思想。

1.2 艺术设计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它可以细分到产品、工业、服装、首饰、玩具等多个设计领域,要求学生具备广泛且扎实的知识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领域,艺术设计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设计中思政课程多安排在低年级集中授课,高年级以知识技能实践为主,造成了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割裂。其次,在知识学习中,教师还是以艺术鉴赏、技能技巧教学为主,涉及的思政教育部分较少。因此,在“大思政”视域下,探索将民族美学思想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策略,通过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3“艺术+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艺术设计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应紧扣课程思政的要求。在艺术设计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其作品不仅是美学的表达,更是价值观的体现[1]。通过思政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设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2 民族美学的内核意蕴

民族美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民族美学强调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大美天成、道法自然”;注重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天人合一、文质彬彬”,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美、尊重自然的文化精神。

2.1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以视为“本源”与“延生”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我国的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繁多,如蜡染挑花、园林建筑、诗词歌赋、陶瓷版画等,无一不蕴含了传统造物和生活哲学,也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因此,吸纳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已成为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挖掘传统文化的造物理念、生活哲学,并将审美意蕴和地域文化特征巧妙地运用到艺术设计课程中,对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丰富现代设计的语境具有重要意义。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应用,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使之在设计实践中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2“知者创物”与工匠精神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古人把能工巧匠提到“圣人”的高度,正是能工巧匠在创作活动中形成了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用他们的热情与专注,实现了技艺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设计方案的形成也是造物活动,也体现了知者创物、天人合一的理念。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把内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统一,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中[2]。好比在陶瓷设计中,须得耐心等待阴干、修坯、打磨、喷釉等工序后,方能入窑烧制。

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中国哲学观念里,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面对自然的态度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着眼于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设计是艺术与科学、人文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交叉学科,运用民族美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让设计变得更加宏观、更加互融,而且能够建立一个横向跨度更大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建立综合设计、可持续设计思维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3 融合策略

3.1 课程体系的优化

首先,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对民族美学元素进行归纳梳理,在专业理论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设计课程学习中,一是从理念层面深入探讨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哲学,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二是通过造物理念和设计方式,传递民族美学的“道法自然、气韵生动”,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知识积累,整合现有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元素自然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可以更多地采用项目式、课题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以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为例,在进行博物馆文物纹样数据采集和二创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文化传承与创意的平衡,寻找合适的文化载体来传递隐性知识。课题式教学由指导老师设置研究课题,如探讨红楼梦中诗社饮茶活动,通过文献研究和资料收集,深化对茶文化及器物文化的理解和应用。通过经典名著,既完成了民族美学的传承,同时又对生活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和实践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例如邀请长沙窑非遗传承人讲授长沙窑的制瓷技艺和历史渊源,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创作,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实践能力。

3.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校外考察、实训是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中的常见教学手段,可以让课堂内的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脑海,实现对知识的强化、巩固、充实、提高。首先,可以通过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如教学案例、设计作品、学术论文等,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等途径,引入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这也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考察对象和内容,找到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实践项目和企业。如通过国际合作或者国外艺术家驻地,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行文化交融;或学校与国外知名设计院校开展交流项目,学生可以赴海外学习,学分互认,了解国际前沿设计理念和技术,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对本土文化特征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 协同创新模式

4.1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被广泛使用的手段,该教学模式通过真实项目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3]。教师可以引入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美学的实际项目,如专题设计课程中通过与湖南省博物院合作,围绕“马王堆汉墓发掘50年”这一主题,组织学生深入挖掘马王堆汉墓中的文化元素,以某一代表性纹样或文物为设计来源,参与湖南省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和创新设计项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民族美学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思政元素柔性融入课堂,由点到面,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美学思想的核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未来的艺术设计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4.2 多学科融合模式

多学科融合模式是指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大思政”背景下,将设计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将历史学、文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扩展设计的广度,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和运用民族美学思想。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组织多学科联合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如“生活美学”课程,涵盖了饮茶、服饰、花艺、礼仪等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同的章节单元由各学科教师授课。

4.3 校企合作模式

在“大思政”背景下,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将民族美学的审美情趣、艺术特征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呈现出来。例如,与长沙窑陶瓷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训,现场学习长沙窑陶瓷作品所展现的审美意蕴和生活哲学,并将这样的民族美学特征应用到课程设计实践中,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完成传承和创新。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国际合作交流模式

国际合作交流模式通过与国外院校、机构和艺术家的合作,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可以将民族美学传播到国际舞台,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例如课程中以国际大赛为项目驱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艺术设计交流活动,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美学内涵,在作品中传递文化价值。或者开设国外艺术家驻坊项目,共同创作富有民族美学和文化特色的设计项目。以共同探索和创新为手段,学生不仅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域下将民族美学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旨在通过多种创新模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设计能力,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文从理论基础、融合策略和协同创新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引用

[1] 王奇,李卿源.“大思政”融入艺术设计学教育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探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4,53(1):162-165.

[2] 董翠,王俊杰.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J].中国轻工教育,2021(3):17-22.

[3] 文苑仲.艺德并举 知行合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方法与实践[J].设计,2021,34(17):110-112.

本文系长沙师范学院校级教改“大思政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21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翊姁(198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长沙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