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以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培养方向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的重任,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其专业性融合教育学与音乐学,而音乐学基础能力尤为重要,直接关乎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然而,该专业学生入学前音乐训练不足,因其音乐学习的起点低、磨合期短,易产生学习困难,影响自身音乐能力发展及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
“和声基础”作为音乐核心要素课程,对提升未来教师音乐素养至关重要,关乎合唱指挥、即兴演奏、音乐分析等多方面能力。而学生基础薄弱,加之教学差异,使和声学习成为难点,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优化和声基础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短期与长期能力提升,并奠定实践基石,成为迫切任务。基于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系执教十五年的经验,笔者将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克服挑战,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1 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
由于历史原因,苏联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材是现如今大多数高等院校选用的和声基础课程教材。此外,还有一些国内和声专业教师编写的和声基础教材,其知识体系与习题设计也多源自该苏联教材。该教材从三个正三和弦及转位入手,通过旋律配和声完成下三声部和低音配和声完成上三声部等习题形式,逐步延伸至四个副三和弦及转位、三个七和弦及转位,进而探讨模进、离调、转调、外音使用、变和弦与交替大小调体系等复杂内容。然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制仅一年,周课时有限,且以集体课形式进行教学。在人数与课时量的双重限制下,教师难以全面讲解教材所提供的所有习题。更重要的是,仅仅完成习题并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具备作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和声运用能力。所以从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和声能力角度出发,需要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取舍。更多的是提供了古典主义和声语言的部分教学依据与部分教学内容,一方面,对于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和声内容,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挂留和弦等高级和弦的标记与运用,应适当进行补充,以拓宽学生的和弦视野。另一方面,原教材的内容也需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精简和优化,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实用、最核心的和声技能。
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掌握并解读三种和声标记能力,即功能标记、级数标记、和弦标记,还要认识并深入理解延伸到爵士乐和声领域的各类和弦。这要求学生一方面能够分析调性音乐作品的和声语言,另一方面能够识别并理解所有和弦标记及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能运用这些和弦完成歌曲的和声编配,创造出和谐的音响效果。通过听觉训练,学生应能感受到和声功能走向所带来的丰富的音响变化,从而逐步培养起独立的内在和声听觉能力。
2 第一学期的教学安排
第一学期十六课时前两周,需要对基本乐理课程所包含的大小调体系中的调式调性以及功能标记进行复习,除熟练掌握调内和弦的功能标记外,离调标记需进行重新梳理,讲解并强化训练。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这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学期的离调标记训练是为第二学期的离调部分进一步理解作准备,第一学期的第一遍讲授可以提高第二学期学生对离调概念的理解。其中D7/SII、DVII7/SII、D7/DTIII、DVII7/DTIII、D7/S、DVII7/S、D7/D、DVII7/D、D7/TSVI、DVII7/TSVI要通过考核形式加深理解与记忆。另外,和弦音与六种和弦外音的概念需要在这一部分解释清楚。
剩下十四周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正三和弦及转位、同和弦变化、属七和弦及转位和弦,经过和弦与辅助和弦,半终止与终止式四六和弦在不同调性中的应用。应采用斯波索宾一音对一和弦的四声部和声题写法,由于音乐教育专业更趋向于为旋律编配和声,而提供低音编写习题形式更强调旋律的创造性,与该专业有一定的距离与难度,故练习题应去掉为低音编写,全部采用提供旋律编写和声下三声部的练习。有针对性地缩小习题类别,可以减少学生对和声学习的畏惧,将更多精力转到其他方面。习题可以采用斯波索宾教材中的习题,但该习题对系统性的调性熟练度未作规划,所以实际课程中,和声教师必须根据所教授内容,系统地创作出不同调式的旋律习题加以补充。最终习题练习的方向应包含所有大小调内容,以弥补学生对调式体系认知不足的缺陷。
这里笔者要单独提出,有些教师认为四声部和声写作主要针对作曲专业学生,音乐教育专业的四声部和声写作没有必要。笔者认为,四声部和声写作的练习是音乐思辨过程的重要训练形式,是对调式和声体系下音乐逻辑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声部关系、和弦排列方式、声部进行方向、和声音响的饱满度、和声进行的力度走向都起到了认识音乐与感受音乐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因为其思辨过程容易导向头脑思考且忽略音响感受而将其取消。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除对逻辑性内容强调外,更应该发挥这些逻辑性内容对实现音响结果所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在讲述原位正三和弦不可重复三音这个问题上,应让学生对比性地听辨重复三音与不重复三音的和弦,以达到音响感与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另外,在属七和弦及转位和弦讲授完成后,需要增加对歌曲编配和弦的内容,对和声节奏的概念在此需重点强调,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三和弦功能走向的乐句概念,将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词组感”传导给学生。
第一学期的学习对和声语言的基本走向,和弦排列的音响状态,重复音、旋律位置对和声的影响,低音走向所产生的稳定感与不稳定感,形成逻辑上的认识与音响上的感知,为第二学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3 第二学期的教学安排
第二学期十六课时的分配,则需要对斯波索宾《和声学》教材进行借鉴性的教学,而不可照搬教材内容。首先需要调整教材中的章节顺序。斯波索宾《和声学》教材对副三和弦的讲授是从二级六开始,因为二级六与下属功能组中的其他和弦完全可以在一起进行比较式的讲解,所以可以将六级和弦提前至第二学期第一周课进行。先用一周时间介入六级和弦的替代主功能的用法,也是对主加六和弦的变体进行逻辑性的排序,教授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属七和弦进行到六级的阻碍进行与阻碍终止进行强调。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需在逻辑上给学生建立起补充终止的概念,并在音响上强调这样做的结果,以及所产生的模糊属七和弦进行到主和弦的强烈结束感与音乐的意外进行感。从六级和弦开始,保留一音一和弦的编配方式,但不再进行四声部写作,从而让学生从四声部写作的烦琐逻辑中解放出来,而更加关注所编配和弦的逐步复杂过程。
后五周时间对下属功能的二级及其转位、二级七及其转位、导和弦及其转位、导七和弦及其转位进行归类式讲解,强调下属功能组的副三和弦以及七和弦的功能替代作用,提供给学生以上和弦对下属功能的替换所产生的音响感受,并训练学生对相同功能紧张度变化的理解。这一阶段的和声习题依然以一音一和弦,以及为歌曲编配和声的和声节奏变化作为训练方向。其中为歌曲配和声中,除强调根据和弦音来编配和弦外,还要将和声进行的逻辑性进行,作为配和声的依据进行讲授。
从第十周开始进入离调和弦的运用,包括连续的属七和弦、属和弦的变和弦、增六和弦、下属的变和弦,即拿波里三和弦与拿波里七和弦,以及交替大小调和弦的运用以及转调。这一部分的练习题将从一音一和弦的旋律编配方式转向钢琴作品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巴赫众赞歌371首(BWV.250-438)、布格缪勒的《钢琴进阶练习曲》OP.100、柴可夫斯基《少年钢琴曲集》OP.39、《四季》OP.37、门德尔松《无词歌》OP.19,OP.30,OP.38,OP.53,OP.62,OP.67,OP.85,OP.102。同时将引导学生继续使用新增加的和弦应用到为歌曲编配和声上去,对于转调中的转调判断需进一步强化。
从十五周开始,将引导学生对爵士现代和弦标记的认知,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加音和弦、替换音和弦、省略音和弦等,这部分的知识是为了本课程后的“音乐制作”课程作的准备,所以仅停留在知识性讲授上,并不做过多的练习,故放置在最后两节课进行讲授。但这两节课也是对功能和声体系的总结与扩展,其所体现出的意义将影响学生对和声语言的继续拓展的方向。
4 教学要点与考核办法
音乐专业内部区分为不同的专业类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和声教学,也应强调不同的教学要点。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于和声语言掌握的内容是广与全,而非深而精。和声语言掌握的过程也不应追求学过后立刻“会”,短期的了解与知道通过不断教学实践获得长期的理解与融会贯通。
和声基础的教学目的是追求教师在表达音乐过程中的音乐性、思辨性与育人的审美性多方统一。仅仅在习题写作的层面进行教学只体现了思辨能力的一个方面,这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性的最终反应是听觉对音响的反馈。和声基础的教学必须在建立声音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虽然和声进行过程中,逻辑关系尤其重要,但和声最终将以音响方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始终围绕和声音响来进行,通过不同角度的声音呈现音响状态至关重要。首先,所有书写的和声练习,必须通过键盘实现音响呈现,键盘和声的练习不可或缺。其次,在课后,将学生组合成四声部合唱小组,通过对小组成员书写的四声部和声进行演唱,形成重唱音响,并进行录制,作为作业提交。这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和声听觉感,并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与动力。最后,运用乐器数字接口(Midi)音序软件,学生通过不同的音源制作多声部和声进行,从不同音色角度体会和声变化的内容,也是调动学生对音乐可操控性的一种手段,为和声进行展现丰富的色彩,从而建立学生多样性的和声听觉习惯。
围绕以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点,和声基础的考核办法需要从头脑思辨、音响展示、键盘能力几个角度进行判断。首先,通过闭卷考核书写的方式将和声逻辑性通过四声部和声与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角度体现出来。其次,通过键盘和声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培养学生课后练习与平时练习的良好习惯。最后通过期末组织汇报形式,进行多声部重唱形式,使学生在舞台上体会和声音响的呈现带来的听觉感受。
5 结语
和声基础的教学关联着每一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工作过程中的执教能力与艺术审美品位。一学年的课程学习,仅仅是该门课程学习的开始,是短期的学习获益,需要后续各类音乐相关课程与和声基础的结合,引申出更多的和声语言,扩展学生的艺术认知,将和声语言与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衔接,以达到审美育人的本质。大学教育中的很多知识性体系内容并非一蹴而就,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种下一颗种子,慢慢在教学创作实践过程中,体会基本原理带来的感受,并举一反三地将原理带入实际教学工作中,这将是长期学习的收益。教师不必仅从学了马上就会的角度审视和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它是一个需要长久思考、磨合的教学内容,以十年磨一剑的思想指导和声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有限的课时与学生现有的基础条件上,在教学中,讲清原理,讲全内容,为学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未来的思考与发展奠定应有的基础。
本文系2021年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和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J2021Y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健(1977—),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